身残志坚杨书春(卢氏当代名人162)

标签:
图片人物先进模范 |
分类: 卢氏名人 |
杨树春,1959年出生于卢氏县瓦窑沟乡观沟村,中共党员,卢氏县第九届政协委员。在党的扶贫政策的激励下,他凭着顽强的意志用一副铁拐撑起家庭的一片天,通过种香菇、养黑猪,不但自己率先脱贫,还带领全村20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
在那个全国都不富裕的年代,杨树春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高中,但不幸的是,由于家庭贫困,他只读了七个月便不得不辍学回家。由于瓦窑沟乡整体坐落在山区,大山耸立,土地资源有限,交通不便,农业生产也十分落后,仅靠务农很难维持生计,辍学后的杨树春便走出大山,开始了外出打工的艰难之路。
他四处打工以补贴家用,直到1988年,29岁的他才娶妻生子,之后继续外出打工。1992年,他在鹤壁一家煤矿从事一线采煤工作,工作刚满三个月,在一次井下事故中,他的左腿被矿车挤伤,由于伤情严重,最终他的左腿被高位截肢。因当时煤矿行业管理不完善,国家相关的赔偿机制也不健全,最终只得到了3000元的赔偿。岳父曾劝女儿和他离婚,找一个家庭条件好的人托付终身,但倔强善良的爱人秀珍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顶着闲言碎语的压力,始终不离不弃,坚决选择和他共度一生。
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变故,他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更面临巨大的精神打击,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就这样失去了劳动能力。失去左腿的他一度不知所措,非常消沉。看到妻子依然不离不弃,每天照顾饮食起居,还要忙地里的农活,整个生活重担全部压在瘦弱的肩上,他痛定思痛,下定决心,不再消沉,拄起双拐练习走路,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1995年,儿子的出生给他带来无限惊喜的同时,也为他的生活增加了更大的负担。为了养家糊口,杨树春尝试着上山砍柴、采蘑菇、背粮食,由于要拄双拐,他在背负重物时不能用手扶,肩上的东西一次次掉落,他咬着牙重新扛起,双拐把他的腋下磨烂出血,到最后形成了一层老茧。他原来用的是木制的双拐,在背负重物时,木拐多次折断,杨树春也屡屡被摔伤。后来,他用四厘米直径的金属管自制了一副拐杖,一直使用至今。1999年,他跟乡政府从驻马店泌阳请来一位香菇种植技术员学习技术。2000年春天,在自家院子搭建了香菇棚,每年种植的1万袋香菇,纯收入达到了三、四万元,几年下来,家里的生活慢慢好转,除了供孩子上学,也还清了建房时欠下的债务,生活慢慢好了起来。他还动员周围的贫困群众一起发展香菇种植,传授种植技术,常常拄着双拐步行十几里山路上门指导。在他的带动下,观沟村有284户群众年种植香菇190万袋,103户贫困户年种植香菇59万袋,年人均增收3700元以上。


为了拓宽收入来源,在卢氏县国税局下派观沟村第一书记强建怀的建议下,他购进了4头母猪和1头公猪进行饲养。由于院子里是香菇大棚,没有地方建猪圈,就借用邻居家的空闲猪圈进行饲养,虽然离自己家有近百米的距离,多有不便,但他依然按时熬制猪食,精心喂养,还要拄着双拐到800米外的水井挑水,每天最少得来回5趟。
杨树春不喝酒、不打牌,也很少抽烟,把所有心思都放在脱贫致富上,乡亲们提起杨树春个个都竖起大拇指。2021年春节,他从山里出发,坐了将近两个小时的车,来到了卢氏县城拜师学艺,独腿老人第一次当上了“卖货主播”,他想让全国人民都尝尝卢氏的土特产。
2016年以来,他先后获得河南年度十大脱贫人物、2016年三门峡市“感动天鹅城”十大人物、“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提名奖、三门峡市残疾人自强模范、全国第六届自强模范、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6年12月,河南卫视大型使命类公益扶贫节目《脱贫大决战》栏目组来到观沟村录制扶贫攻坚专题节目,作为脱贫攻坚的典型人物,他接受了原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郎永淳先生的采访。2019年8月30日,以他为原型拍摄的电影《铁拐》首映式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举行,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脱贫攻坚主题献礼影片在全国上映。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委员,卢氏籍知名诗人高山先生发表在《卢氏部落》上的一首诗歌《铁拐上的卢氏精神》—— 致杨书春是最真实的评价:
这不是诗与远方
这是山道弯弯的美丽乡村
一行行被铁拐散发的铁质语言
飘荡在大地之上诗句
他只有初中文化
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他命运多舛,人到中年
痛失千金难换一条腿
忍痛用另一条腿
加以拐代腿的铁拐
不停在路上发芽
他就像一棵伟岸的白杨树
在春天挺拔,用倔强
用形影不离的铁拐与苦难搏斗
他热恋脚下这片充满传奇的红色土地
他相信自强不息的韵律
需要用天道酬勤平仄
才是中华儿女
喜欢捧读的中华诗词
他不是一首诗
他是春天送你的一首诗
香菇抒情,木耳聆听
贫困不是理由
苦难不是障碍
他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飞越浓雾弥满的心谷
迎接着旭日升中的霞光
以漂亮的华丽转身
让高山仰止
让拉一把站起来脱贫帮扶之花
飘香豫西山地和他那
在五百万亩土地上做文章的父老乡亲心田
这是一个铁拐演绎的故事
这是一个有着三十八万卢氏人民的爱
可以拥抱,可以淬火
无畏用一副铁拐支撑的传奇人生
在脱贫攻坚的金光大道
交响的中华大合唱
这是诗经一样的卢氏
滚石上山的卢氏人
在新时代抒情的一首诗
他的名字叫:卢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