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转李新治老师大作----卢氏山水考
(2020-11-30 17:07:48)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故乡文脉 |
原文地址:转李新治老师大作----卢氏山水考作者:李长新之世说新语
李新治
卢氏人不知卢氏山水,大有人在,更不说外县人。数载以来,笔者实地考察、查阅志书、考稽古籍,对卢氏山水做如下介绍,以期对卢氏旅游及经济发展有所裨益。
现在的卢氏境内有四座山脉,五条出境的河流。
山脉,从北向南依次为:崤山、熊耳山、伏牛山、淇河山。
一、崤山山脉。古称嵚崟山,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记载:北秦岭东段支脉,西南——东北走向。从冠云山起头,到邙山结尾,全长1600公里,主脊迤逦在卢氏与灵宝、洛宁与陕县、渑池,宜阳与新安之间,是黄河与洛河的分水岭。其高峰有冠云山,1866米;甘山1903米。《春秋》“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崤。” 即在今天的陕县与渑池之间。在卢氏境内的高峰有冠云山、石牛岭、铁岭、石大山。
冠云山,在卢氏潘河乡,历史悠久,早在燧人氏时代,尊卢氏古国就生活在此山周围,此山遂得名卢氏山;到炎帝神农氏时代末期,炎黄二帝争江山,炎帝八代帝王榆罔战败,把江山禅让给黄帝,黄帝又降封榆罔于洛滨,是为参卢,参卢氏后裔就活动在卢氏山周围,周武王起兵伐纣时,卢氏国曾参加伐纣大军,是八个伐纣诸侯国之一。到春秋末期诸侯混战,卢氏国与虢国多次交战,公元前658年在今灵宝桑田被虢国打败,卢氏国后裔退到冠云南麓建立城池,名为卢氏城。
卢氏城最早见于志书的是《古本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九年晋韩庞取卢氏城。”此年是公元前456年,距今已经2468年了。此城地址应该是今沙河乡的三角城,而不是今天的卢氏县城。根据有三:(一)成书于南北朝北魏正光二年(公元521年)的《水经注》洛水条中,在记述熊耳之水由南向北流注于洛之后,写道:“洛水又东,经卢氏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九年晋韩庞取卢氏城,王莽之昌富也。有卢氏川水注之,水北出卢氏山,东南流,径卢氏城南,而流注于洛水。”这段话说明四点,①韩厐所取的卢氏城、王莽篡汉所改的昌富城是一个城,由此推断,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所建卢氏县城也是这一城。②此城在郦道元来卢考察时已经是故城了。③从山水方向断定此城就是三角城。卢氏川水指的是发源于冠云山的青石关水与沙窝川水汇流的沙河。根据(二),查二十四史地理志:《汉书·地理志》载:“卢氏,熊耳在东。”《后汉书·郡国志》载:“卢氏,有熊耳山。”没说熊耳山所在方位。《晋书·地理志》又载:“卢氏,熊耳山在东。”隋唐以后地理志则都说“卢氏,西南有熊耳山。”熊耳山是固定坐标,不会时在东时在西,这就说明只有县城移动了。起码在晋朝以前的卢氏县城均在熊耳山以西,熊耳山以西建过城的地方只有三角城。2011年,笔者曾偕同卢氏文化研究会部分领导带领堪舆研究者用罗盘在三角城实地勘查,熊耳山确实就在三角城以东。由此可以断定:“至晚在晋朝以前(公元420年),卢氏县城就在今天的三角城。”这与《水经注》说的时间相吻合。根据(三),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下列地名都在三角城附近:①三角城,其实是卢氏县故城,县城挪走了,后人把它叫山脚城,淸县志也写作“山脚城”,是卢氏山山脚下的城。现在写作三角城,是同音字互用。但凡是叫城的地名都有来历,三角城也不例外;②连昌峪,因卢氏城在王莽建立的新朝时期改叫昌富,连接昌富城的山沟就叫连昌峪,地名至今未变;③连昌峪与潘河交界的山,是卢氏山的一支,至今还叫卢卢岭;④与连昌峪一岭之隔的沟叫卢氏沟;⑤卢氏沟与灵宝交界的岭叫卢氏岭,卢氏岭《土地山神祠重修碑记》载:“今县治西北界,名为卢氏岭,乃卢灵界岭也。”与唐《元和郡县图志》载:“县西有卢氏山。”合,卢氏岭就是冠云山西半部,与《水经注》合。这些地名都与卢氏有关,是历史佐证。
冠云山,《山海经》称它阳华之山;《水经注》称它卢氏山;《开山图》称它石城山;《隋书·地理志》称它石扇山;当地俗称观音山,《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名为冠云山。山上五峰,原有五座庙宇,今存玉皇庙和十方院遗迹,传说黄帝曾登过此山,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远古时候秦岭、崤山、熊耳一带是先民活动频繁的地方,冠云山北麓就是黄帝铸鼎原。
关于“卢氏山”有两个概念须清楚:一是具称,如《水经注》、《元和郡县志》所载的和卢氏人口头所说的卢氏山,都指具体的冠云山而言;而《开山图》所载的及外县人口头所说的卢氏山则是指宜阳以西的千名之山,或者卢氏域内所有山的统称。
石牛岭,位于杜关姚家村后阴与沙河范家坨之间的崤山主脊上,海拔1681米。
铁岭,是崤山山脉在卢氏境内的又一个山峰,位于卢氏县东明镇峰云与杜关镇铁板沟交界处。是卢氏人出北门通往灵宝、陕州、山西、陕西以远的大道。古称铁关。相传宋时杨延昭曾率师与金兵作战,屯兵此山,至今留有杨家寨、车厢峡遗迹。《明史·地理志》云:“卢氏北有铁岭,东涧水出焉。”淸光绪《卢氏县志·山川》云:“铁岭,在县北四十里,从秦山发脉,过峡于此。为邙山之腰。其地险峻,乃南北通衢,昔人曾置戍也。”关上古时建有“函谷锁钥”牌坊,今无存。“铁岭层云”是淸代卢氏八大景之一
石大山,位于秋凉河与黑牛之间崤山主脊上,海拔1471.3米,是有名的抗日圣地,1945年军民团结,曾在此歼灭日军2000多人。日军佐藤联队长负伤,两个大队长阵亡。
二、熊耳山山脉。为南秦岭支脉,西南——东北走向,海拔1500米以上。它从玉皇山起头至龙门山结尾,迤逦在狮子坪乡与官坡镇、双槐树乡与磨口乡、五里川镇与横涧乡、汤河乡与文峪乡、卢氏县与栾川县、嵩县与洛宁县、伊川县与宜阳县之间。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分水岭,也是伊河与洛河分水岭。崤山发脉于北秦岭;熊耳发脉于南秦岭。南秦岭在洛南与商州、卢氏兰草与和丹凤之间,古称中干山,又称地肺山,当地人称蟒岭。熊耳山山脉最高峰全宝山,海拔2094米,在洛宁境内。卢氏境内高峰有玉皇山、熊耳岭、抱犊寨、象君山。
玉皇山,俗称双尖或玉皇尖,海拔2057米;地处陕西商南、丹凤与河南卢氏两省三县交界处。玉皇山的山洼处,有一处古建筑群遗迹,传说叫“竹林寺”,俗称“琉璃庙”,据说僧众很多,每天需要七盘石磨磨粮食才能供上寺内人吃,七盘磨遗迹在陕西丹凤境内,是行政村所在地。据说庙里和尚作恶多端,被皇兵剿灭,庙被烧毁,无人恢复,遗迹处倒有一块石碑,风雨剥蚀,字迹漫漶无法辨认,不知创建于何时。1935年5月鄂豫陕根据地下辖的豫陕特委,书记郑位三,军事组织有豫陕游击师,师长方升普,建立刘家花屋苏维埃政府,主席先后有姚启才、石常安。他们先驻商南刘家花屋街,同年9月以后迁驻卢氏玉皇尖,一直坚持到1936年4月才转入地下。1998年,经河南省林业厅批准,玉皇山被辟为省级森林地质公园,山巅修有玉皇阁,插入云霄,可以俯视两省三县山峦沟壑。上山有水泥步道,山间有宾馆和农家乐饭店,宜于休闲度假。
熊耳岭,又称熊耳山,俗称歪嘴山,海拔1569米,在卢氏县城南50里,横涧乡与汤河乡交界处。熊耳山是历史名山,早在三皇时代就是炎帝神农氏的龙兴之地,《始学篇》曰:“地皇氏时代火德王兴起于熊耳龙门之山。”火德王就是炎帝神农氏。到夏商周三代时熊耳山也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熊耳龙门之山是夏后氏统治区和活动区,是大禹的祖根地,《遁甲开山图》云:“熊耳山有金匮石室,夏禹藏图书之所。”《尚书·禹贡》云:禹“导洛自熊耳”。周朝时齐桓公,汉朝时司马迁都与熊耳山有过接触,《水经注·均水》云:“均水发源弘农郡之卢氏县熊耳山山南……齐桓公召陵之会西望熊耳即此山也。太史公司马迁皆尝登之。”中古以后熊耳山有佛道建筑多处,正顶有玄武庙,半崖石洞有猴爷庙、老君庙,钟垭有万宝寺,青龙背有十方院,大垭有元武庙等众多建筑群,香火旺盛,金灯常明。另外熊耳山还有头天门、二天门、黑龙潭、回心石、舍身岩、透天洞等名胜。尤其神奇的是独木桥,非人力所能为。熊耳山也叫坞渠山、荀渠山,见《水经注·洛水》载:“洛水又东,经熊耳山北,禹贡所谓导洛自熊耳。洛水经坞渠关北,坞渠水南出坞蕖山,即荀渠山也……荀渠盖熊耳之殊称,若太行之归山也。”山在南北朝时是界岭,有驻军守关,故山下修有关城,名曰“乌渠城”,城在今熊耳村下城址。,“熊耳积雪”是清代卢氏八景之一,
抱犊寨。位于卢氏张前沟与栾川县大红之间,海拔1803米。悬崖峭壁,号称天险,昔人避兵之所。明朝末年,即依山势筑有四门,东门右侧小寨有断山壕与主峰切断,壕深难上。西门两峰之间,十米天堑,一人守关,万夫莫开。南北两门,均峭壁千仞,无路可通。清末及民国年间,嵩县、卢氏、洛宁巨绅富户,在此藏金匿银,以避战乱。1947年三川匪霸谢润玉,聚众千余人占据此寨,自诩为“西安之门户,豫西之屏障”,1947年至1948年,人民解放军三次攻打抱犊寨,牺牲200多人,活捉谢润玉,剪除一方匪霸。2005年被栾川县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三清观、石老汉、石老婆、螃蟹盖、莲花洞等胜景。请人王景福有《抱犊山诗》云:“神牛渺何处,深路人摇铃。石磴龙涎滑,柴窝虎迹腥。老杉鸣夜雨,残露落晨星。借问遇仙事,遗碑旧有铭。”
象君山。位于卢氏王窑与洛宁娄园之间的熊耳山主脊,海拔1859.3米。古代有庙宇建筑,是卢氏名山之一。
三、伏牛山山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云:“西接熊耳山,东至方城缺口,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最高峰鸡角尖海拔2212.5米,在西峡县东北边境。其次玉皇顶2212米、老君山2192米、石人山2153米、摩云垛2075米亦为著名山峰,皆不在卢氏境内。主脊尖峭,北陡南缓,山势向东南降低。方城县东,有南北长约20公里,宽约8——15公里的方城缺口,为构通华北平原和南阳盆地天然通道。伏牛山是黄河、淮河、与汉水的分水岭。是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它从熊耳山脉抱犊寨东段皮皮岭分脉,迤逦在卢氏县汤河乡、朱阳关镇与栾川县,西峡县与栾川县,内乡县与嵩县,南召县与鲁山县之间。民遥八百里伏牛,牛栾开头。
在卢氏境内,只有汤河乡,五里川镇的温口、马耳岩两个村和朱阳关镇属于伏牛山区域。其余地区与伏牛山都不挨边,有不少人好说“卢氏在伏牛山深处”或“卢氏地处伏牛腹地”。这其实是天大的错误,甚至(1988——2000)的《卢氏县志》竟把淇河山与伏牛山混在一起,不顾两山之间还有老鹳河的存在。卢氏人不了解卢氏,于此可见一斑。卢氏县城处于崤山与熊耳之间,这两座山脉也是历史名山,而且其间辖有十一个乡镇,殊不知何以要把与卢氏关联不多的伏牛山作为卢氏的名片。
四、淇河山。发脉于熊耳山的看丰沟、杨家沟与洞子沟沟垴山嘴。其走向为,顺山脊向南到大河沟垴,向东南到牛角山,再向东南到黄耀沟、黄柏沟、葛榜沟的界岭垴,向东到漂池梨树沟垴的寡妇印寨,向北到倒回沟垴的中华山,向东南过土地岭,到竹园沟与朱宝沟之间的大垛子,向南到失马寨,再向东过赛岭到青铜山,向东南到杨岭,向南顺寨根与陈阳之间山脊经花园关向东,顺丁河、重阳与西簧之间山脊到鹰爪山,向南经淅川石燕岭,落脉于丹江边。淇河山是淇河与老鹳河分水岭。在卢氏境内的高峰有牛角山、寡妇印寨、中华山、失马岩。
牛角山位于五里川镇南峪沟村竹子沟与狮子坪乡西黄柏沟之间淇河山主脊,海拔1590米,林木茂盛,奇峰竞秀,古有庙宇,今已无存。
寡妇印寨。位于五里川漂池沟垴与朱阳关漂池梨树沟垴淇河山主脊处,海拔1503米,原名大寨,淸嘉庆元年(1796)襄阳王聪儿聚众起义,转战川、鄂、陕,人称齐二寡妇,曾在此寨屯兵,留有方石一块,像硕大印章,故又称寡妇印寨。此寨有段古老传说:早年耿家店有家富户,不种庄稼只养桑蚕,一天主人出外打桑,来到寨上,见半崖有桑树一丛,就把住树溜下去,等到把树砍倒桑叶捋完,才发现自己赖以下崖的树没了,就再也上不来了。深山老阴,人迹罕至。最后把衣服都撕吃完了,临死前用斧头在崖壁上刻下“多种耐旱草,少养模糊虫。因为打桑叶,困死半崖中”四句话。人说字迹还依稀可见。
中华山,位于五里川镇倒回沟与朱阳关镇漂池之间淇河山主脊,海拔1235米。一峰独出,直插云间。古时有寨有庙,遗迹尚在,偏处有地可耕,早年有人居住。
失马岩。位于瓦窑沟乡金庄与西峡县寨根乡方庄之间淇河山主脊,海拔1660.7米。卢氏人称石马岩寨,西峡人称失马寨。民间传说颇多。有史可稽的是淸光绪《卢氏县志·十五》附录,李旭春《兵燹纪略》云:“嘉庆二年三月楚匪齐二寡妇由庙子街入卢,杨大人战殁与栾川七虎沟口,贼益猖獗。历陶湾、三川、叫河、朱阳关、官坡等处,意将窥视卢城。”齐二寡妇即王聪儿,据说王聪儿起义军曾在石马岩寨屯兵多日,修有寨墙寨门,经考察遗迹尚存。
淇河山古属楚山、商山,西峡至武关一带古称商于之地,在卢氏境内则一直称淇河山或淇源山。唐朝王维《送李太守赴上洛》诗,是在商南县富水关写的,富水的山就发脉于卢氏的淇河山,丹江以东就是淇河山。其中有“商山包楚邓”、“丹泉通虢略,白羽抵荆岑”等句。说的就是,商山包括荆楚和邓州,丹泉即丹江,虢略,今卢氏、灵宝一带;白羽,今西峡县城。荆岑,西峡至湖北一带山,其实就是淇河山。因为淇河山偏处县南一隅,历来不被重视,文献中少有提及,故而连本地不知它为何山的人不在少数。
河流,从北向南依次为:杜关河、寻峪河、洛河、老鹳河、淇河。
一、杜关河。发源于崤山北坡的杏树坨、火焰山,经草店、荆彰、冯家湾、杜关街,南岸有骆家池水注之。北岸有石门水、南盘水、铁坂沟水、窑峪水注入,至康家湾合南泥湖水,从下河出境进入灵宝县,经固水、卫家磨、川口汇入弘农涧河,从老灵宝注入黄河。呈西南——东北走向。此水在卢氏境内流程37公里。
杜关河流域有:杜关镇。
二、寻峪河。发源于崤山南坡的官道口朱阳岔。东流经三官庙至郭埝,北合漂池水,至北磨上,北合黑牛水,至桃河南合马蹄沟水,进入洛宁境至胜利口南流,有汉川峪水注入。汉川峪水南出崤山主脊太平寨,北流经金架沟至鱼池合双虎泉水,拐东流经耿家村、新平,南合庄科水,经东汉、大宗潭瀑布,出豫西大峡谷入洛宁县境,注入寻峪河。南流至故县注入洛河。汉川峪,传说是唐盛延师射死李密处,又称马回川。与此一山之隔的寻峪三官庙有李密墓。寻峪河境内流长30公里。此水,疑为《水经注·洛水》所云:“洛水又东,径高门城南。即《宋书》所谓后军外兵厐季明入卢氏,达高门木城者也。洛水东与高门水合。水出北山东,南流合洛水。”按“高门关”,《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云:“唐置,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南。”“高门木城”该词典又云:“在今河南卢氏县东。《宋书·柳元景传》: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伐魏,庞季明入卢氏进高门木城,即此。”两条说的是一处,就是今洛宁故县。由此可知寻峪河就是古高门水,故县就是古高门关、高门木城;
寻峪河上游属官道口镇。官道口镇跨崤山南北,崤山在这里主脊南坡陡峭形成峡谷,北坡平缓,形成丘岭地貌,是卢氏苹果、烟草、粮食优质产区。
三、洛河。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木盆沟,古称冢岭讙举山,秦岭的一段。从河口街西进入卢氏县境,横贯于崤山南麓与熊耳山北麓之间,从十八盘下关帝河进入洛宁县境,到巩县神堤汇入黄河。卢氏境内流长113公里,是县内第一大河流。
洛河东流至河口街有索峪河北来注入。索峪河,北出灵宝秦池,顺木桐沟汇积各岔溪流向西南从河口街注入洛河,全长31公里。此即《水经注·洛水》云:“洛水又东,门水出焉,尔雅所谓洛别为波也。”古人认为,索峪河(古门水)是洛水的又一源头。秦池,据说早年以前有池水,此后渐渐干涸。
洛水又东经灵神至秦家岭根,有兰草河南来注之。 兰草河,一源南出兰草西沟岭,一源南出火炎沟垴,在下圪塔汇流后北流,经洛南王岭乡注入洛河,流长27公里。兰草川,地处南秦岭北麓,因盛产蓝草而得名。明代称黍米川,是卢氏西南出入门户,有铁锁关隘塞,是卢氏六关之一。
洛水又东,经松木口、黄家湾至小河口,有官坡河南来注之。官坡河,北出蔡家沟垴,沿途汇入上川河、白华河、七里沟河,西北流,经官坡街、火神庙、鳌家滩,至小河口注入洛河,长35公里。此水即《水经注·洛水》曰:“洛水又东,与获舆水合。水南出获舆山,俗谓之备水也,东北经获舆川世名之为却川,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至徐家湾,南合桐木沟水,水南出鹰嘴石,北流入洛。
洛水又东至石断河口,有石断河水南来注之。水南出唐耳沟垴,熊耳主脊南坡,北流经碾道、育林、石断河村入洛。石断河村原名石塔河村。该村内《重修三圣庙碑记》载:“邑治西八十里石塔河村,旧有三圣庙,创修于乾隆二十三年。……”石塔原在村前左首石崖上。传说早年崖下洞中有巨蟒伤人,路断人稀,一和尚为拯救乡民,用驴驮火药将蟒烧死,乡民为感其德,在和尚圆寂以后修建石塔,葬于洞上山巅,供过往乡民膜拜。便得名石塔河村,今塔已无存,惟留地基。
洛水又东,至石墙根,北合夜长坪水,水北出磨面岭南坡夜长坪,南流注洛。传说石墙根和南岸山原是一体,洛河到此须拐弯,流通不畅,大禹导洛将此劈开,才成今天这样。
洛水又东,至西虎岭,北合鸟桥水。水北出松木沟垴,经鸟桥南流入洛。洛水在此拐了个回形大湾,形成洛河峡谷,壁立千仞,谷窄一线 ,猿鸣鹤唳,浪急水险,上有神碛(qi),下有响碛,行船到此提心吊胆,必须敬献洛神后才能开船。近年被辟为风景区,有桃花谷、双龙湾景点。
洛水迂回经曲里至磨口街下头,北合黑沟水。水北出西铁炉沟垴,西北流,经官木、马蹄、河东,南合石家沟、麻子沟、李家阴三水至磨口街注入洛河。
洛河又东,至七里沟口南合酒府水。至小河口有潘河水北来注之。
潘河。古称潘壕,《清史稿·地理志》云:“卢氏西北西小青。”是知潘河在淸朝时叫小清河。它北出卢氏沟西岭,经潘河街汇合上川水,向南流至小河口入洛。长27公里。
洛水又东至龙驹,南合虎峪水,水南出刘山峁嘴,南流经后虎峪、前虎峪,由龙驹街下入洛。北合黄叶水。黄叶水北出扛家岭,经上黄叶、中黄叶、下黄叶、马蹄,由岭根入洛。黄叶有燕王墓。
洛水又东,至淤泥河口,南合淤泥河水,水南出西安岭壕,经柳树下合大风铃水,经桦栎树、李家湾、田家村至河口入洛。
洛河又东至渠首坝北合周家水。至峡子口有横涧河南来注之。横涧河。南出熊耳岭壕,汇合吴家、麻子峪、碓臼峪水北流经七寸街、横涧街至峡口入洛。全长20公里。此水即《水经注·洛水》云:“坞渠水南出坞蕖山,即荀渠山也。其水一源两分,川流半解。一水西北流,曲而东北入于洛。《山海经》曰:熊耳之山,浮濠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洛,疑即是水也。荀渠,盖熊耳之殊称,若太行之归山也。”由此可知,横涧河古称坞渠水。
洛水又东,至间北有沙河水北来注入。沙河一源为青石关水,北出冠云山,汇合西河、东河、连昌峪水,经青石关、三角城至果角,另一源北出尖疙瘩,南流至寺沟合石牛岭水,经沙河街合安家沟水,南流至果角与青石关水合。东南流,经窄底河、间北注入洛河。长27公里。此即《水经注·洛水》所谓:“卢氏川水”。
洛水东流至张嘛,北合浦峪河。浦峪河俗称西沙河。水北出崤山之石牛岭,南流经董家窑、颜家庙、张家、后河、张麻注入洛河,长20公里。张麻村旧有匾额曰“襟浦带洛”,浦,即浦峪河也。
洛水又东,至岗台南卜像峪河。水南出石枣河垴,北流经马庄、碾盘、青山、马窑、代家、从岗台注入洛河,流长23公里。此处为通襄津古渡口。洛水又东,经县城南,南合锄勾峪水。又合椽子峪水。椽子峪水,南出狐狸沟垴,经菠菜沟、窑子沟、南石桥由南窑入洛。《水经注·洛水》云:“洛水又东,翼合三川,并出县之南山,东北注洛。” 以上三水疑为是。
洛水在此北合白水峪河,俗称东沙河。水北出铁岭,经柳关至金黑马铺合薛家水,至十里铺合铁峰水,南流经柳林、北石桥从老城东门外湹桥注入洛河。流长20公里。此即《明史·地理志》曰:“北有铁岭,东涧水出焉,东南入洛。”是也。白水峪有十里铺、接官亭、柳关、灰胡同、柳林烟雾、东涧湹桥等古迹。
洛水又东,至石龙头北合茅峪河水。水北出木盆沟,南流经大杨树下、香山庙、党家河、染坊村,从石龙头东侧入洛。
洛水东流至涧西有文峪河南来注之。水南出熊耳山脉的抱犊寨,一水数源,计有西板长沟、张前沟、灰堆石。通河以下水流渐大,北流经大石河街、磨上,文峪街,从涧西注入洛河。全长26公里。此即《水经注·洛水》所云:“又有葛蔓谷水自南山流注洛水。”是也。《清史稿·地理志》曰:“其支蔓渠,俗谓门顿岭,伊水出。”“葛蔓谷水、支蔓渠”皆指文峪河,通称“水峪河”。相传孔子带领弟子溯洛源在此休息,后人建文庙纪念,故又名文峪。门顿岭疑即皮皮岭。
洛水又东,至火炎城北合仙峪水,水北出崤山主脊太平寨,经上村、郭家河、杨家村、寺坡跟、后河,由火炎入洛。
洛水又东,至东寨有大峪水南来注之。水南出大石河大桑沟垴,有南沟水、大峪水、水眼沟水合流,北经庙子、东寨入洛。
洛水东流至榾桗湾,南合柳泉河,南出石门沟垴,北流经柳泉、榾桗沟、榾桗村入洛。
洛水又东,至涧底北合清涧水,水北出清涧沟垴,至清涧村左合和尚阴水,东南流经孟窑、至涧底入洛。南有范里河注入。范里河南出卢栾交界的小岭壕,至三门合何窑水,北流经干窑,合象君山水,再合车道沟水,过后峪至范里街注入洛河。流长22公里。
洛河流域有:官坡、木桐、潘河、徐家、双龙湾、横涧、沙河、文峪、范里、东明、城关十一乡镇。
四、老鹳河。发源于栾川县冷水小庙岭,西南流从马驹口入卢氏境,北合假沙爬水向西南流,经高里坪、中里坪、低里坪,折南流经高沟口至汤河街,左合义节沟水,又合汤池温泉,南流至河口,右合小沟河水。水出卢栾西峡交界处的正沟垴,经柴家沟汇合左右五沟水,西南流经大坪至河口入鹳。南流经魏王坪、马耳崖至温口,有五里川水西来注之。五里川水发源于熊耳山南坡的双槐树乡,一水多源,计有西川、北川、东川、桃花、茄子河、锁南沟等,经双槐树,东南流至大河沟口,南合大河沟水。至小河面北合马涟水,南合南峪沟水,至五里川北合鱼塘沟水,至温口注入老鹳河。老鹳河从温口折向东南经杜店,北合涧北沟水,南合幢子沟水。至王店北合王店沟水。经朱阳关街、至五道河北合鸭鱼沟水,进入南阳市境。东南流经西峡县桑坪、石界河、米坪、至军马河入峡口、南流经西峡县城至淅川注入丹江。境内流长57.5公里。老鹳河,因古时森林茂密,河滩多鹳鸟而得名鹳河,近代沿岸发展水利,灌田种稻故又作老灌河。又因此水汇入丹江口,丹江口古称均州,故叫均水。又因西峡县和淅川县,古为析国之地,此水出析之北山故又名析水或淅水。《水经注》曰:“均水,出析县北山南流过其县之东。均水发源弘农郡之卢氏县熊耳山山南,即修阳、葛阳二县界也……县,即析县之北乡,故言出析县之北山也。均水又东南流,经其县下,南越南乡县,又南流,与丹水合。按:修阳县即北魏太和十四年所置,辖境相当于今西峡县北部一带。葛阳县疑为朱阳县之误,因南北朝“北魏太和十四年,因蛮人樊磨背梁归魏,魏于今卢氏县南立朱阳郡,以樊磨为太守,领朱阳、修阳二县。”(引文见《太平寰宇记·虢州·朱阳县》,中华书局2007年11月第一版)。南乡县即今淅川县西部。析县,即今西峡县。老鹳河又名汤水,《清史稿·地理志》云:“西南汤水,俗名黄沙五渡,入内乡,《水经注》曰出卢氏大蒿山。”
老鹳河又称淯水,《 汉书·地理志》曰:“熊耳山在东,又有淯水,南至顺阳入沔。”按顺阳,今淅川,沔,汉水也。是知,老鹳河汉朝时名淯水。故《康熙字典》“淯”字条下注曰:“水出弘农卢氏山东南入沔。”卢氏南山人亦有“上去高山看见淯河,远水解不了近渴。”的俗语。河南省地图亦将老鹳河栾川段标为“淯河”。(《河南省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年1月修订,北京第14次印刷。)
另外,南召白河古时也称淯水,《水经注》曰:“淯水出弘农卢氏县支离山,东南过南阳西鄂县西北,又东过宛县南”。按“西鄂县”即今河南南阳市北石桥镇。“宛县”即今南阳市。因为白河发源于栾川县合峪镇伏牛山,栾川县在建国前属于卢氏县,故《水经注》有此说。但此淯水与《汉书·地理志》淯水,不是一条河。
综合以上可知:淯水、淅水、均水、汤水,都是老鹳河在不同时期不同书中的名称,而老鹳河或老灌河或黄沙五渡河,则是当地老百姓的俗称。
老鹳河流域有:双槐树、五里川、汤河、朱阳关四乡镇。
五、淇河。发源于狮子坪乡小龙沟垴,经狮子坪街、淇河街至柳树湾左合明朗河,经黄柏沟至下庄科左合颜子河,至红庙湾左合毛河,至里墁坪右合观沟河,至两岔河有瓦窑沟水注之,瓦窑沟水,北出葛榜沟垴,南流至耿家店右合漂池水,经瓦窑沟街至两岔河注入。南流经龙泉坪、胡家坪至高河口北合高河水,从碾子湾出境,进入西峡县西平镇,北有峡河注之,峡河北出失马岩东坡,经方庄合张家湾水,南流经寨根街、界牌到西平注入淇河。淇河又南流经淅川县西簧,至高湾注入丹江。卢氏境内流长60·1公里。
淇河流域有:狮子坪、瓦窑沟两个乡。
悠悠千年,虽世易时移,而山水不易 ;虽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论,于卢氏无非毫末之变,两山夹一谷,大势始终不能越其藩篱。
参考书目: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水经注》郦道元著 商务印书馆 民国印行本。
《太平寰宇记》(宋)乐史撰 中华书局2007年11月第一版一次印刷。
《元丰九域志》王存撰 中华书局1984年12月第一版 2005年一月第二次印刷。
《卢氏县志》 郭光澍编 光绪癸巳版。
《河南省地图册》 河南省测绘局 河南省地图院 2006年1月第二版2011年修订,北京14次印刷
《康熙字典》以康熙五十五年殿版为底本湖南省长沙市公安局印刷厂1995年1月影印出版
现在的卢氏境内有四座山脉,五条出境的河流。
山脉,从北向南依次为:崤山、熊耳山、伏牛山、淇河山。
一、崤山山脉。古称嵚崟山,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记载:北秦岭东段支脉,西南——东北走向。从冠云山起头,到邙山结尾,全长1600公里,主脊迤逦在卢氏与灵宝、洛宁与陕县、渑池,宜阳与新安之间,是黄河与洛河的分水岭。其高峰有冠云山,1866米;甘山1903米。《春秋》“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崤。” 即在今天的陕县与渑池之间。在卢氏境内的高峰有冠云山、石牛岭、铁岭、石大山。
冠云山,在卢氏潘河乡,历史悠久,早在燧人氏时代,尊卢氏古国就生活在此山周围,此山遂得名卢氏山;到炎帝神农氏时代末期,炎黄二帝争江山,炎帝八代帝王榆罔战败,把江山禅让给黄帝,黄帝又降封榆罔于洛滨,是为参卢,参卢氏后裔就活动在卢氏山周围,周武王起兵伐纣时,卢氏国曾参加伐纣大军,是八个伐纣诸侯国之一。到春秋末期诸侯混战,卢氏国与虢国多次交战,公元前658年在今灵宝桑田被虢国打败,卢氏国后裔退到冠云南麓建立城池,名为卢氏城。
卢氏城最早见于志书的是《古本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九年晋韩庞取卢氏城。”此年是公元前456年,距今已经2468年了。此城地址应该是今沙河乡的三角城,而不是今天的卢氏县城。根据有三:(一)成书于南北朝北魏正光二年(公元521年)的《水经注》洛水条中,在记述熊耳之水由南向北流注于洛之后,写道:“洛水又东,经卢氏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九年晋韩庞取卢氏城,王莽之昌富也。有卢氏川水注之,水北出卢氏山,东南流,径卢氏城南,而流注于洛水。”这段话说明四点,①韩厐所取的卢氏城、王莽篡汉所改的昌富城是一个城,由此推断,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所建卢氏县城也是这一城。②此城在郦道元来卢考察时已经是故城了。③从山水方向断定此城就是三角城。卢氏川水指的是发源于冠云山的青石关水与沙窝川水汇流的沙河。根据(二),查二十四史地理志:《汉书·地理志》载:“卢氏,熊耳在东。”《后汉书·郡国志》载:“卢氏,有熊耳山。”没说熊耳山所在方位。《晋书·地理志》又载:“卢氏,熊耳山在东。”隋唐以后地理志则都说“卢氏,西南有熊耳山。”熊耳山是固定坐标,不会时在东时在西,这就说明只有县城移动了。起码在晋朝以前的卢氏县城均在熊耳山以西,熊耳山以西建过城的地方只有三角城。2011年,笔者曾偕同卢氏文化研究会部分领导带领堪舆研究者用罗盘在三角城实地勘查,熊耳山确实就在三角城以东。由此可以断定:“至晚在晋朝以前(公元420年),卢氏县城就在今天的三角城。”这与《水经注》说的时间相吻合。根据(三),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下列地名都在三角城附近:①三角城,其实是卢氏县故城,县城挪走了,后人把它叫山脚城,淸县志也写作“山脚城”,是卢氏山山脚下的城。现在写作三角城,是同音字互用。但凡是叫城的地名都有来历,三角城也不例外;②连昌峪,因卢氏城在王莽建立的新朝时期改叫昌富,连接昌富城的山沟就叫连昌峪,地名至今未变;③连昌峪与潘河交界的山,是卢氏山的一支,至今还叫卢卢岭;④与连昌峪一岭之隔的沟叫卢氏沟;⑤卢氏沟与灵宝交界的岭叫卢氏岭,卢氏岭《土地山神祠重修碑记》载:“今县治西北界,名为卢氏岭,乃卢灵界岭也。”与唐《元和郡县图志》载:“县西有卢氏山。”合,卢氏岭就是冠云山西半部,与《水经注》合。这些地名都与卢氏有关,是历史佐证。
冠云山,《山海经》称它阳华之山;《水经注》称它卢氏山;《开山图》称它石城山;《隋书·地理志》称它石扇山;当地俗称观音山,《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名为冠云山。山上五峰,原有五座庙宇,今存玉皇庙和十方院遗迹,传说黄帝曾登过此山,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远古时候秦岭、崤山、熊耳一带是先民活动频繁的地方,冠云山北麓就是黄帝铸鼎原。
关于“卢氏山”有两个概念须清楚:一是具称,如《水经注》、《元和郡县志》所载的和卢氏人口头所说的卢氏山,都指具体的冠云山而言;而《开山图》所载的及外县人口头所说的卢氏山则是指宜阳以西的千名之山,或者卢氏域内所有山的统称。
石牛岭,位于杜关姚家村后阴与沙河范家坨之间的崤山主脊上,海拔1681米。
铁岭,是崤山山脉在卢氏境内的又一个山峰,位于卢氏县东明镇峰云与杜关镇铁板沟交界处。是卢氏人出北门通往灵宝、陕州、山西、陕西以远的大道。古称铁关。相传宋时杨延昭曾率师与金兵作战,屯兵此山,至今留有杨家寨、车厢峡遗迹。《明史·地理志》云:“卢氏北有铁岭,东涧水出焉。”淸光绪《卢氏县志·山川》云:“铁岭,在县北四十里,从秦山发脉,过峡于此。为邙山之腰。其地险峻,乃南北通衢,昔人曾置戍也。”关上古时建有“函谷锁钥”牌坊,今无存。“铁岭层云”是淸代卢氏八大景之一
石大山,位于秋凉河与黑牛之间崤山主脊上,海拔1471.3米,是有名的抗日圣地,1945年军民团结,曾在此歼灭日军2000多人。日军佐藤联队长负伤,两个大队长阵亡。
二、熊耳山山脉。为南秦岭支脉,西南——东北走向,海拔1500米以上。它从玉皇山起头至龙门山结尾,迤逦在狮子坪乡与官坡镇、双槐树乡与磨口乡、五里川镇与横涧乡、汤河乡与文峪乡、卢氏县与栾川县、嵩县与洛宁县、伊川县与宜阳县之间。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分水岭,也是伊河与洛河分水岭。崤山发脉于北秦岭;熊耳发脉于南秦岭。南秦岭在洛南与商州、卢氏兰草与和丹凤之间,古称中干山,又称地肺山,当地人称蟒岭。熊耳山山脉最高峰全宝山,海拔2094米,在洛宁境内。卢氏境内高峰有玉皇山、熊耳岭、抱犊寨、象君山。
玉皇山,俗称双尖或玉皇尖,海拔2057米;地处陕西商南、丹凤与河南卢氏两省三县交界处。玉皇山的山洼处,有一处古建筑群遗迹,传说叫“竹林寺”,俗称“琉璃庙”,据说僧众很多,每天需要七盘石磨磨粮食才能供上寺内人吃,七盘磨遗迹在陕西丹凤境内,是行政村所在地。据说庙里和尚作恶多端,被皇兵剿灭,庙被烧毁,无人恢复,遗迹处倒有一块石碑,风雨剥蚀,字迹漫漶无法辨认,不知创建于何时。1935年5月鄂豫陕根据地下辖的豫陕特委,书记郑位三,军事组织有豫陕游击师,师长方升普,建立刘家花屋苏维埃政府,主席先后有姚启才、石常安。他们先驻商南刘家花屋街,同年9月以后迁驻卢氏玉皇尖,一直坚持到1936年4月才转入地下。1998年,经河南省林业厅批准,玉皇山被辟为省级森林地质公园,山巅修有玉皇阁,插入云霄,可以俯视两省三县山峦沟壑。上山有水泥步道,山间有宾馆和农家乐饭店,宜于休闲度假。
熊耳岭,又称熊耳山,俗称歪嘴山,海拔1569米,在卢氏县城南50里,横涧乡与汤河乡交界处。熊耳山是历史名山,早在三皇时代就是炎帝神农氏的龙兴之地,《始学篇》曰:“地皇氏时代火德王兴起于熊耳龙门之山。”火德王就是炎帝神农氏。到夏商周三代时熊耳山也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熊耳龙门之山是夏后氏统治区和活动区,是大禹的祖根地,《遁甲开山图》云:“熊耳山有金匮石室,夏禹藏图书之所。”《尚书·禹贡》云:禹“导洛自熊耳”。周朝时齐桓公,汉朝时司马迁都与熊耳山有过接触,《水经注·均水》云:“均水发源弘农郡之卢氏县熊耳山山南……齐桓公召陵之会西望熊耳即此山也。太史公司马迁皆尝登之。”中古以后熊耳山有佛道建筑多处,正顶有玄武庙,半崖石洞有猴爷庙、老君庙,钟垭有万宝寺,青龙背有十方院,大垭有元武庙等众多建筑群,香火旺盛,金灯常明。另外熊耳山还有头天门、二天门、黑龙潭、回心石、舍身岩、透天洞等名胜。尤其神奇的是独木桥,非人力所能为。熊耳山也叫坞渠山、荀渠山,见《水经注·洛水》载:“洛水又东,经熊耳山北,禹贡所谓导洛自熊耳。洛水经坞渠关北,坞渠水南出坞蕖山,即荀渠山也……荀渠盖熊耳之殊称,若太行之归山也。”山在南北朝时是界岭,有驻军守关,故山下修有关城,名曰“乌渠城”,城在今熊耳村下城址。,“熊耳积雪”是清代卢氏八景之一,
抱犊寨。位于卢氏张前沟与栾川县大红之间,海拔1803米。悬崖峭壁,号称天险,昔人避兵之所。明朝末年,即依山势筑有四门,东门右侧小寨有断山壕与主峰切断,壕深难上。西门两峰之间,十米天堑,一人守关,万夫莫开。南北两门,均峭壁千仞,无路可通。清末及民国年间,嵩县、卢氏、洛宁巨绅富户,在此藏金匿银,以避战乱。1947年三川匪霸谢润玉,聚众千余人占据此寨,自诩为“西安之门户,豫西之屏障”,1947年至1948年,人民解放军三次攻打抱犊寨,牺牲200多人,活捉谢润玉,剪除一方匪霸。2005年被栾川县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三清观、石老汉、石老婆、螃蟹盖、莲花洞等胜景。请人王景福有《抱犊山诗》云:“神牛渺何处,深路人摇铃。石磴龙涎滑,柴窝虎迹腥。老杉鸣夜雨,残露落晨星。借问遇仙事,遗碑旧有铭。”
象君山。位于卢氏王窑与洛宁娄园之间的熊耳山主脊,海拔1859.3米。古代有庙宇建筑,是卢氏名山之一。
三、伏牛山山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云:“西接熊耳山,东至方城缺口,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最高峰鸡角尖海拔2212.5米,在西峡县东北边境。其次玉皇顶2212米、老君山2192米、石人山2153米、摩云垛2075米亦为著名山峰,皆不在卢氏境内。主脊尖峭,北陡南缓,山势向东南降低。方城县东,有南北长约20公里,宽约8——15公里的方城缺口,为构通华北平原和南阳盆地天然通道。伏牛山是黄河、淮河、与汉水的分水岭。是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它从熊耳山脉抱犊寨东段皮皮岭分脉,迤逦在卢氏县汤河乡、朱阳关镇与栾川县,西峡县与栾川县,内乡县与嵩县,南召县与鲁山县之间。民遥八百里伏牛,牛栾开头。
在卢氏境内,只有汤河乡,五里川镇的温口、马耳岩两个村和朱阳关镇属于伏牛山区域。其余地区与伏牛山都不挨边,有不少人好说“卢氏在伏牛山深处”或“卢氏地处伏牛腹地”。这其实是天大的错误,甚至(1988——2000)的《卢氏县志》竟把淇河山与伏牛山混在一起,不顾两山之间还有老鹳河的存在。卢氏人不了解卢氏,于此可见一斑。卢氏县城处于崤山与熊耳之间,这两座山脉也是历史名山,而且其间辖有十一个乡镇,殊不知何以要把与卢氏关联不多的伏牛山作为卢氏的名片。
四、淇河山。发脉于熊耳山的看丰沟、杨家沟与洞子沟沟垴山嘴。其走向为,顺山脊向南到大河沟垴,向东南到牛角山,再向东南到黄耀沟、黄柏沟、葛榜沟的界岭垴,向东到漂池梨树沟垴的寡妇印寨,向北到倒回沟垴的中华山,向东南过土地岭,到竹园沟与朱宝沟之间的大垛子,向南到失马寨,再向东过赛岭到青铜山,向东南到杨岭,向南顺寨根与陈阳之间山脊经花园关向东,顺丁河、重阳与西簧之间山脊到鹰爪山,向南经淅川石燕岭,落脉于丹江边。淇河山是淇河与老鹳河分水岭。在卢氏境内的高峰有牛角山、寡妇印寨、中华山、失马岩。
牛角山位于五里川镇南峪沟村竹子沟与狮子坪乡西黄柏沟之间淇河山主脊,海拔1590米,林木茂盛,奇峰竞秀,古有庙宇,今已无存。
寡妇印寨。位于五里川漂池沟垴与朱阳关漂池梨树沟垴淇河山主脊处,海拔1503米,原名大寨,淸嘉庆元年(1796)襄阳王聪儿聚众起义,转战川、鄂、陕,人称齐二寡妇,曾在此寨屯兵,留有方石一块,像硕大印章,故又称寡妇印寨。此寨有段古老传说:早年耿家店有家富户,不种庄稼只养桑蚕,一天主人出外打桑,来到寨上,见半崖有桑树一丛,就把住树溜下去,等到把树砍倒桑叶捋完,才发现自己赖以下崖的树没了,就再也上不来了。深山老阴,人迹罕至。最后把衣服都撕吃完了,临死前用斧头在崖壁上刻下“多种耐旱草,少养模糊虫。因为打桑叶,困死半崖中”四句话。人说字迹还依稀可见。
中华山,位于五里川镇倒回沟与朱阳关镇漂池之间淇河山主脊,海拔1235米。一峰独出,直插云间。古时有寨有庙,遗迹尚在,偏处有地可耕,早年有人居住。
失马岩。位于瓦窑沟乡金庄与西峡县寨根乡方庄之间淇河山主脊,海拔1660.7米。卢氏人称石马岩寨,西峡人称失马寨。民间传说颇多。有史可稽的是淸光绪《卢氏县志·十五》附录,李旭春《兵燹纪略》云:“嘉庆二年三月楚匪齐二寡妇由庙子街入卢,杨大人战殁与栾川七虎沟口,贼益猖獗。历陶湾、三川、叫河、朱阳关、官坡等处,意将窥视卢城。”齐二寡妇即王聪儿,据说王聪儿起义军曾在石马岩寨屯兵多日,修有寨墙寨门,经考察遗迹尚存。
淇河山古属楚山、商山,西峡至武关一带古称商于之地,在卢氏境内则一直称淇河山或淇源山。唐朝王维《送李太守赴上洛》诗,是在商南县富水关写的,富水的山就发脉于卢氏的淇河山,丹江以东就是淇河山。其中有“商山包楚邓”、“丹泉通虢略,白羽抵荆岑”等句。说的就是,商山包括荆楚和邓州,丹泉即丹江,虢略,今卢氏、灵宝一带;白羽,今西峡县城。荆岑,西峡至湖北一带山,其实就是淇河山。因为淇河山偏处县南一隅,历来不被重视,文献中少有提及,故而连本地不知它为何山的人不在少数。
河流,从北向南依次为:杜关河、寻峪河、洛河、老鹳河、淇河。
一、杜关河。发源于崤山北坡的杏树坨、火焰山,经草店、荆彰、冯家湾、杜关街,南岸有骆家池水注之。北岸有石门水、南盘水、铁坂沟水、窑峪水注入,至康家湾合南泥湖水,从下河出境进入灵宝县,经固水、卫家磨、川口汇入弘农涧河,从老灵宝注入黄河。呈西南——东北走向。此水在卢氏境内流程37公里。
杜关河流域有:杜关镇。
二、寻峪河。发源于崤山南坡的官道口朱阳岔。东流经三官庙至郭埝,北合漂池水,至北磨上,北合黑牛水,至桃河南合马蹄沟水,进入洛宁境至胜利口南流,有汉川峪水注入。汉川峪水南出崤山主脊太平寨,北流经金架沟至鱼池合双虎泉水,拐东流经耿家村、新平,南合庄科水,经东汉、大宗潭瀑布,出豫西大峡谷入洛宁县境,注入寻峪河。南流至故县注入洛河。汉川峪,传说是唐盛延师射死李密处,又称马回川。与此一山之隔的寻峪三官庙有李密墓。寻峪河境内流长30公里。此水,疑为《水经注·洛水》所云:“洛水又东,径高门城南。即《宋书》所谓后军外兵厐季明入卢氏,达高门木城者也。洛水东与高门水合。水出北山东,南流合洛水。”按“高门关”,《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云:“唐置,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南。”“高门木城”该词典又云:“在今河南卢氏县东。《宋书·柳元景传》: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伐魏,庞季明入卢氏进高门木城,即此。”两条说的是一处,就是今洛宁故县。由此可知寻峪河就是古高门水,故县就是古高门关、高门木城;
寻峪河上游属官道口镇。官道口镇跨崤山南北,崤山在这里主脊南坡陡峭形成峡谷,北坡平缓,形成丘岭地貌,是卢氏苹果、烟草、粮食优质产区。
三、洛河。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木盆沟,古称冢岭讙举山,秦岭的一段。从河口街西进入卢氏县境,横贯于崤山南麓与熊耳山北麓之间,从十八盘下关帝河进入洛宁县境,到巩县神堤汇入黄河。卢氏境内流长113公里,是县内第一大河流。
洛河东流至河口街有索峪河北来注入。索峪河,北出灵宝秦池,顺木桐沟汇积各岔溪流向西南从河口街注入洛河,全长31公里。此即《水经注·洛水》云:“洛水又东,门水出焉,尔雅所谓洛别为波也。”古人认为,索峪河(古门水)是洛水的又一源头。秦池,据说早年以前有池水,此后渐渐干涸。
洛水又东经灵神至秦家岭根,有兰草河南来注之。 兰草河,一源南出兰草西沟岭,一源南出火炎沟垴,在下圪塔汇流后北流,经洛南王岭乡注入洛河,流长27公里。兰草川,地处南秦岭北麓,因盛产蓝草而得名。明代称黍米川,是卢氏西南出入门户,有铁锁关隘塞,是卢氏六关之一。
洛水又东,经松木口、黄家湾至小河口,有官坡河南来注之。官坡河,北出蔡家沟垴,沿途汇入上川河、白华河、七里沟河,西北流,经官坡街、火神庙、鳌家滩,至小河口注入洛河,长35公里。此水即《水经注·洛水》曰:“洛水又东,与获舆水合。水南出获舆山,俗谓之备水也,东北经获舆川世名之为却川,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至徐家湾,南合桐木沟水,水南出鹰嘴石,北流入洛。
洛水又东至石断河口,有石断河水南来注之。水南出唐耳沟垴,熊耳主脊南坡,北流经碾道、育林、石断河村入洛。石断河村原名石塔河村。该村内《重修三圣庙碑记》载:“邑治西八十里石塔河村,旧有三圣庙,创修于乾隆二十三年。……”石塔原在村前左首石崖上。传说早年崖下洞中有巨蟒伤人,路断人稀,一和尚为拯救乡民,用驴驮火药将蟒烧死,乡民为感其德,在和尚圆寂以后修建石塔,葬于洞上山巅,供过往乡民膜拜。便得名石塔河村,今塔已无存,惟留地基。
洛水又东,至石墙根,北合夜长坪水,水北出磨面岭南坡夜长坪,南流注洛。传说石墙根和南岸山原是一体,洛河到此须拐弯,流通不畅,大禹导洛将此劈开,才成今天这样。
洛水又东,至西虎岭,北合鸟桥水。水北出松木沟垴,经鸟桥南流入洛。洛水在此拐了个回形大湾,形成洛河峡谷,壁立千仞,谷窄一线 ,猿鸣鹤唳,浪急水险,上有神碛(qi),下有响碛,行船到此提心吊胆,必须敬献洛神后才能开船。近年被辟为风景区,有桃花谷、双龙湾景点。
洛水迂回经曲里至磨口街下头,北合黑沟水。水北出西铁炉沟垴,西北流,经官木、马蹄、河东,南合石家沟、麻子沟、李家阴三水至磨口街注入洛河。
洛河又东,至七里沟口南合酒府水。至小河口有潘河水北来注之。
潘河。古称潘壕,《清史稿·地理志》云:“卢氏西北西小青。”是知潘河在淸朝时叫小清河。它北出卢氏沟西岭,经潘河街汇合上川水,向南流至小河口入洛。长27公里。
洛水又东至龙驹,南合虎峪水,水南出刘山峁嘴,南流经后虎峪、前虎峪,由龙驹街下入洛。北合黄叶水。黄叶水北出扛家岭,经上黄叶、中黄叶、下黄叶、马蹄,由岭根入洛。黄叶有燕王墓。
洛水又东,至淤泥河口,南合淤泥河水,水南出西安岭壕,经柳树下合大风铃水,经桦栎树、李家湾、田家村至河口入洛。
洛河又东至渠首坝北合周家水。至峡子口有横涧河南来注之。横涧河。南出熊耳岭壕,汇合吴家、麻子峪、碓臼峪水北流经七寸街、横涧街至峡口入洛。全长20公里。此水即《水经注·洛水》云:“坞渠水南出坞蕖山,即荀渠山也。其水一源两分,川流半解。一水西北流,曲而东北入于洛。《山海经》曰:熊耳之山,浮濠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洛,疑即是水也。荀渠,盖熊耳之殊称,若太行之归山也。”由此可知,横涧河古称坞渠水。
洛水又东,至间北有沙河水北来注入。沙河一源为青石关水,北出冠云山,汇合西河、东河、连昌峪水,经青石关、三角城至果角,另一源北出尖疙瘩,南流至寺沟合石牛岭水,经沙河街合安家沟水,南流至果角与青石关水合。东南流,经窄底河、间北注入洛河。长27公里。此即《水经注·洛水》所谓:“卢氏川水”。
洛水东流至张嘛,北合浦峪河。浦峪河俗称西沙河。水北出崤山之石牛岭,南流经董家窑、颜家庙、张家、后河、张麻注入洛河,长20公里。张麻村旧有匾额曰“襟浦带洛”,浦,即浦峪河也。
洛水又东,至岗台南卜像峪河。水南出石枣河垴,北流经马庄、碾盘、青山、马窑、代家、从岗台注入洛河,流长23公里。此处为通襄津古渡口。洛水又东,经县城南,南合锄勾峪水。又合椽子峪水。椽子峪水,南出狐狸沟垴,经菠菜沟、窑子沟、南石桥由南窑入洛。《水经注·洛水》云:“洛水又东,翼合三川,并出县之南山,东北注洛。” 以上三水疑为是。
洛水在此北合白水峪河,俗称东沙河。水北出铁岭,经柳关至金黑马铺合薛家水,至十里铺合铁峰水,南流经柳林、北石桥从老城东门外湹桥注入洛河。流长20公里。此即《明史·地理志》曰:“北有铁岭,东涧水出焉,东南入洛。”是也。白水峪有十里铺、接官亭、柳关、灰胡同、柳林烟雾、东涧湹桥等古迹。
洛水又东,至石龙头北合茅峪河水。水北出木盆沟,南流经大杨树下、香山庙、党家河、染坊村,从石龙头东侧入洛。
洛水东流至涧西有文峪河南来注之。水南出熊耳山脉的抱犊寨,一水数源,计有西板长沟、张前沟、灰堆石。通河以下水流渐大,北流经大石河街、磨上,文峪街,从涧西注入洛河。全长26公里。此即《水经注·洛水》所云:“又有葛蔓谷水自南山流注洛水。”是也。《清史稿·地理志》曰:“其支蔓渠,俗谓门顿岭,伊水出。”“葛蔓谷水、支蔓渠”皆指文峪河,通称“水峪河”。相传孔子带领弟子溯洛源在此休息,后人建文庙纪念,故又名文峪。门顿岭疑即皮皮岭。
洛水又东,至火炎城北合仙峪水,水北出崤山主脊太平寨,经上村、郭家河、杨家村、寺坡跟、后河,由火炎入洛。
洛水又东,至东寨有大峪水南来注之。水南出大石河大桑沟垴,有南沟水、大峪水、水眼沟水合流,北经庙子、东寨入洛。
洛水东流至榾桗湾,南合柳泉河,南出石门沟垴,北流经柳泉、榾桗沟、榾桗村入洛。
洛水又东,至涧底北合清涧水,水北出清涧沟垴,至清涧村左合和尚阴水,东南流经孟窑、至涧底入洛。南有范里河注入。范里河南出卢栾交界的小岭壕,至三门合何窑水,北流经干窑,合象君山水,再合车道沟水,过后峪至范里街注入洛河。流长22公里。
洛河流域有:官坡、木桐、潘河、徐家、双龙湾、横涧、沙河、文峪、范里、东明、城关十一乡镇。
四、老鹳河。发源于栾川县冷水小庙岭,西南流从马驹口入卢氏境,北合假沙爬水向西南流,经高里坪、中里坪、低里坪,折南流经高沟口至汤河街,左合义节沟水,又合汤池温泉,南流至河口,右合小沟河水。水出卢栾西峡交界处的正沟垴,经柴家沟汇合左右五沟水,西南流经大坪至河口入鹳。南流经魏王坪、马耳崖至温口,有五里川水西来注之。五里川水发源于熊耳山南坡的双槐树乡,一水多源,计有西川、北川、东川、桃花、茄子河、锁南沟等,经双槐树,东南流至大河沟口,南合大河沟水。至小河面北合马涟水,南合南峪沟水,至五里川北合鱼塘沟水,至温口注入老鹳河。老鹳河从温口折向东南经杜店,北合涧北沟水,南合幢子沟水。至王店北合王店沟水。经朱阳关街、至五道河北合鸭鱼沟水,进入南阳市境。东南流经西峡县桑坪、石界河、米坪、至军马河入峡口、南流经西峡县城至淅川注入丹江。境内流长57.5公里。老鹳河,因古时森林茂密,河滩多鹳鸟而得名鹳河,近代沿岸发展水利,灌田种稻故又作老灌河。又因此水汇入丹江口,丹江口古称均州,故叫均水。又因西峡县和淅川县,古为析国之地,此水出析之北山故又名析水或淅水。《水经注》曰:“均水,出析县北山南流过其县之东。均水发源弘农郡之卢氏县熊耳山山南,即修阳、葛阳二县界也……县,即析县之北乡,故言出析县之北山也。均水又东南流,经其县下,南越南乡县,又南流,与丹水合。按:修阳县即北魏太和十四年所置,辖境相当于今西峡县北部一带。葛阳县疑为朱阳县之误,因南北朝“北魏太和十四年,因蛮人樊磨背梁归魏,魏于今卢氏县南立朱阳郡,以樊磨为太守,领朱阳、修阳二县。”(引文见《太平寰宇记·虢州·朱阳县》,中华书局2007年11月第一版)。南乡县即今淅川县西部。析县,即今西峡县。老鹳河又名汤水,《清史稿·地理志》云:“西南汤水,俗名黄沙五渡,入内乡,《水经注》曰出卢氏大蒿山。”
老鹳河又称淯水,《 汉书·地理志》曰:“熊耳山在东,又有淯水,南至顺阳入沔。”按顺阳,今淅川,沔,汉水也。是知,老鹳河汉朝时名淯水。故《康熙字典》“淯”字条下注曰:“水出弘农卢氏山东南入沔。”卢氏南山人亦有“上去高山看见淯河,远水解不了近渴。”的俗语。河南省地图亦将老鹳河栾川段标为“淯河”。(《河南省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年1月修订,北京第14次印刷。)
另外,南召白河古时也称淯水,《水经注》曰:“淯水出弘农卢氏县支离山,东南过南阳西鄂县西北,又东过宛县南”。按“西鄂县”即今河南南阳市北石桥镇。“宛县”即今南阳市。因为白河发源于栾川县合峪镇伏牛山,栾川县在建国前属于卢氏县,故《水经注》有此说。但此淯水与《汉书·地理志》淯水,不是一条河。
综合以上可知:淯水、淅水、均水、汤水,都是老鹳河在不同时期不同书中的名称,而老鹳河或老灌河或黄沙五渡河,则是当地老百姓的俗称。
老鹳河流域有:双槐树、五里川、汤河、朱阳关四乡镇。
五、淇河。发源于狮子坪乡小龙沟垴,经狮子坪街、淇河街至柳树湾左合明朗河,经黄柏沟至下庄科左合颜子河,至红庙湾左合毛河,至里墁坪右合观沟河,至两岔河有瓦窑沟水注之,瓦窑沟水,北出葛榜沟垴,南流至耿家店右合漂池水,经瓦窑沟街至两岔河注入。南流经龙泉坪、胡家坪至高河口北合高河水,从碾子湾出境,进入西峡县西平镇,北有峡河注之,峡河北出失马岩东坡,经方庄合张家湾水,南流经寨根街、界牌到西平注入淇河。淇河又南流经淅川县西簧,至高湾注入丹江。卢氏境内流长60·1公里。
淇河流域有:狮子坪、瓦窑沟两个乡。
悠悠千年,虽世易时移,而山水不易 ;虽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论,于卢氏无非毫末之变,两山夹一谷,大势始终不能越其藩篱。
参考书目: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水经注》郦道元著 商务印书馆 民国印行本。
《太平寰宇记》(宋)乐史撰 中华书局2007年11月第一版一次印刷。
《元丰九域志》王存撰 中华书局1984年12月第一版 2005年一月第二次印刷。
《卢氏县志》 郭光澍编 光绪癸巳版。
《河南省地图册》 河南省测绘局 河南省地图院 2006年1月第二版2011年修订,北京14次印刷
《康熙字典》以康熙五十五年殿版为底本湖南省长沙市公安局印刷厂1995年1月影印出版
后一篇:[转载]迷人的杜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