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用户6571249026
用户6571249026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6积分
  • 博客访问:121
  • 关注人气:1
  • 获赠金笔:0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分与合》教学设计

(2018-06-11 21:12:20)
分类: 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分与合》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学情分析

1、5以内的各数在整数集合中是最为简单的几个,由于数小、抽象程度低,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对5以内的各数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2、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本节课选取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素材,便于将数的组成和图形进行联系,便于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分东西”这一生活技能符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

3、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4和5的分与合时,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从动手操作中感知4和5的分与合。通过操作,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数的组成。通过动手分一分这样的操作活动,唤醒学生的原有认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数学,让学生经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

二、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具 向日葵图片

学生准备:4个小玻璃珠、1个玉米棒图片(一共5张) 

三、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眼里,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师: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更是收获的季节。今天一大早,雷锋小队的同学们就邀请我们一起去军属王奶奶家,帮王奶奶秋收。你们想和雷锋小队的同学们一起去帮助王奶奶吗?(齐:想)

师:同学们真有爱心,现在让我们出发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描述自己眼中秋天的样子,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为下文帮王奶奶秋收做好铺垫,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探究4的分与合。

出示教材21页情境图。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向日葵吗?(出示课件)我们先帮王奶奶收向日葵吧!看图,说说图片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4个向日葵分别放到两个筐里吗?想一想,会有几种分法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1) 学生拿出向日葵图片,在小组内尝试分一分,并全班交流,教师巡视。

(2) 交流展示。(指名分法不同的学生到前面来展示)

师:刚才大家想了那么多办法,可是看起来又有点乱,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一个好办法,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分的结果,又一个也不落下?(同桌交流,指名展示)

教师巡视,发现有按顺序分的。

师: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有一种好办法,下面请他来教教大家。

全班同学再一次操作,边说边按顺序分一分。

引导学生说一说4的分解。(板书)

教师领读:4可以分成1和3;4可以分成2和2;4可以分成3和1。

同桌之间对口令练习。

(3) 自学4的组成。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4的几种不同分法,请同学们反过来想一想,几和几可以组成4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意见,然后全班交流。

引读:1和3组成4;2和2组成4;3和1组成4。

(4) 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4的分与合。

(5) 认识分解和组成的写法及读法。

(6) 根据4的分解和组成,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究3和2的分解与组成。用圆片摆一摆,说一说。

归纳3和2的分解与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分向日葵”的情境,教学4的分与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把4个向日葵分到两个筐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再从学生分的结果中选出按顺序分的,引导学生把按顺序分的结果说一说,新知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最后让学生想几和几能组成4,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先认识“分”,再认识“合”,把“分”与“合”分开教学,便于学生初步理解它们的含义,从而感受到它们是有联系的。】

2.探究5的分与合。

师:我们帮王奶奶收好向日葵,又要帮她收玉米了。(出示课件)师:把5个玉米放在两个盘子里,怎么放?

(1) 学生操作,用学具摆一摆,看看有几种放法。(教师巡视,指导)

(2) 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根据4的分法有序地分解5)师:你认为几和几可以组成5呢?(学生交流)

(3) 课件出示5的分与合,教师领读5的分与合。(板书)

5能分成1和4……1和4组成5……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从“分玉米”的情境中探究5的分与合,让学生用学具分一分,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有序意识。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分”说出“合”,使两者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阅读(2071)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