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挑山工》课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018-06-10 20:16:54)
分类: 教学设计

《挑山工》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撰写: 李会东  学校  官庄工区田李庄小学   本课共  课时

  教学内容

《挑山工》

单元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

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难点

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法学法

三疑三探

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5分钟)

(一)复习引入

回顾课文内容      《挑山工》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读了课文,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

预设:    挑山工怎样干活?   课文为什么要写挑山工?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请大家根据自学自探提示,探究我们提出的问题。请看: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6分钟)

自探提示:  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b游人登山有什么特点?   c、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画出相关语句,及时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哟! 

二、解疑合探(20分钟)

1.让学生汇报自探结果(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或中优等生评价)

2.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3.教师点拨或讲解。(三讲三不讲)

一、了解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内化语言。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二节,边听边想,交流。

   6、过渡: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迷。

二、认识游人登山特点   

1、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老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请抓住重点词提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提的问题(“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教师贴出写有道理的字条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并指着小结: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三、感悟启示     回头再深究第三段。

   1、引入:所以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

要它。2、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1)“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师: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教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的。(指着写有道理的字条讲)

   6、教师指着“一直、因为我需要它”小结:作者围绕写作目的精心用词造句。

三、质疑再探(5分钟)

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课文为什么把他们叫做“挑山工”而不叫运货工或搬运工呢?                                                                                

、运用拓展(10分钟)

(一)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二)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1、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2、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要根据教材内容尽可能要试题类型全面且具有代表性)

(三)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                                                             

(四)作业设计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书

设计

          板书:      22  挑山工

            挑山工      游人

            沉甸甸      没挑子

            路程长      一条道

            速度快      落在后面

            一个劲儿走    玩玩闹闹

                  ↓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教学

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