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课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018-06-10 20:16:54)分类: 教学设计 |
《挑山工》课堂教学设计
撰写:
|
《挑山工》 |
单元课时 |
|
||
教学目标 |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
||||
教材分析 |
重点 |
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
|||
难点 |
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
||||
教法学法 |
三疑三探 |
||||
教具学具 |
|
||||
教学过程 |
|||||
第二课时 |
|||||
一、设疑自探(5分钟) (一)复习引入
回顾课文内容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预设: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请大家根据自学自探提示,探究我们提出的问题。请看: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6分钟)
自探提示: 二、解疑合探(20分钟) 1.让学生汇报自探结果(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或中优等生评价)
2.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3.教师点拨或讲解。(三讲三不讲) 一、了解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内化语言。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二节,边听边想,交流。 6、过渡: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迷。 二、认识游人登山特点 1、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老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请抓住重点词提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提的问题(“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教师贴出写有道理的字条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并指着小结: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三、感悟启示 1、引入:所以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 要它。2、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1)“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师: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教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的。(指着写有道理的字条讲) 6、教师指着“一直、因为我需要它”小结:作者围绕写作目的精心用词造句。 三、质疑再探:(5分钟) 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运用拓展(10分钟) (一)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