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三语文备考会学习心得(原创)

(2018-06-04 16:37:19)


有幸作为学校代表出席了2019年高三备考会,一天的学习虽然疲惫,但累并快乐着——因为此次备考会犹如暗夜里的灯塔,为正在高考备考海洋里迷茫的我指明了航向。现将学习成果展示如下:

莱纳斯说:“如果一个人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进行研究,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魏书生说:“人一旦从研究的角度看待他的本职工作,那么无论他的工作多么平凡,都会有无穷无尽的研究价值,同时也就有无穷无尽的乐趣。”由此可见,中外教育家对研究都情有独钟。反观自身,这么多年的职业生涯似乎用农夫山泉的那句广告词来形容最为贴切“我们不生产水,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只照搬教参,照本宣科,却不曾进行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那么针对高三备考我们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呢?

一、 聚焦核心素养。

考试大纲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应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3、审美鉴赏与创造4、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高三备考教师一要密切关注语文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落实。二要深入体会“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一体即为什么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四层即考什么(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翼即怎么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造性)。

二、锁定核心考点

1、研究教材2、研究考纲3、研究高考考题4、研究考后试卷评价5、关注高考本学科命题组组员的文章

1、研究教材。

高考题型在课外,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在课内。课内解题方法就像散落在语文海洋里的珍珠,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考过程中,独具慧眼,将散落在教材中的珍珠找出来并串联在一起。

2、 研究考纲。

研究考纲需要备考教师从以下几点入手:(1)命题思想与原则(2)考试内容与要求(3)考试形式与结构(4)题型示例与解析

当然还要研究历年来考纲与考试说明的变化。如描述性改变,调整性改变和题型示例的变化。调整型改变要关注内容的增加与删减抑或是题干要求的变化。

3、 研究高考真题

   研究高考试卷使用情况,哪个省用哪种试卷首先应了然于胸。重点以下几点入手:(1)做高考试题。弄明白:考了些什么(涉及到教材的哪些知识点);怎样考的(题目是如何设问的);怎样解答的(答题的思路);怎样赋分的(如何组织答案要点的)(2)比高考试题。还原命题双向细目表——找目标,抓动态;对比历年高考试题——找共性,找趋势;对比相同考点试题——找规律,找变化;对比不同考卷试题——找特点,找风格。(3)总结高考命题规律。总结本学科知识点考查频率(必考、频考、冷考、不考);总结相同考点考查规律;总结相同考点分值变化情况。

4、 研究考后试卷评价

   研究考后大众媒体对试卷的评价,对未来考题的难易,会有粗略的把握。

5、关注高考本学科命题组组员的文章。内含一定的有效考试信息。

三、实现核心突破

高考备考学校、教师、学生要三方联动。调整教学关系,让学习真正发生。创建思维碰撞的“多维对话”课堂。思维课堂的基本流程:思维的激发——思维的利导——思维的碰撞——思维的迁移——思维的提升。实施“3+1”高效纠错法。学校要全面动员师生,统一纠错策略,建构纠错文化。教师要作为日常教学的环节给学校纠错的时间和空间,并有效地指导,及时地反馈与学生形成互动。学生要纠正错误重做记录感悟,分析错因记录感悟,按章节及错误类型分类及时整理,数周后变式训练强化知识,经常阅读变换审阅,纠错要持之以恒。

学习了人家的先进经验,我们自身也应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从教材,考试大纲,考试说明,高考真题,及高考试题评价等方面,对高考进行深入研究。为学生备考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语文高考阅读量增加,未来将有15%的考生做不完试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备考过程中要通过广泛的推进阅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升学生的理解力。

针对高考作文的变化,我们在备考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透教材积累作文素材,其次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点积累素材,再次要引导学生品味身边生活来积累素材。作文训练要微作文与大作文结合训练。高考作文应从审题的准确度,文体的鲜明度,扣题的明晰度,事例的丰富度,叙述的简洁度,过度的自然度,评论的独到处,卷面的整洁度等方面进行备考。

对于理解性默写,一定要有较强的执行力,一定要背得会,弄得懂,写得对,早读目标一定要具体,最后一定要落实。

总之高三备考第一轮复习夯基,第二轮复习提质,第三轮复习飞跃。

    备考之路漫长,希望我们可以精诚团结,共同研究,服务学生,报校学校,成就自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