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心中的天菩萨
(2024-07-15 04:41:03)
标签:
教育情感文化育儿 |
诗歌
阿依,心中的天菩萨
颜明聪
二零二四年七月十五日
题记:阿依,四川凉山彝簇人民的小孩,他们在苍茫中珍视珍贵。阿依,关系彝簇人们的未来,关系到大小凉山的兴旺发达、、、、、、
1.
火塘,神圣向往
火苗,点燃希望
火旺,彝家梦想
围着火塘边的人们席地而坐
火塘中青春涌动不老情怀
火塘圈子上述说人间烟火继续
阿爸啪嗒啪嗒地吸烟
阿妈在锅中蒸煮米饭喷喷香
阿依敲击书本上语言在脑海里存放
咿呀,火塘不熄的火花
跃起高高山岗上月亮,古典明亮
秀出高高山梁上索玛,翘楚亮丽
咿呀,火塘火旺
咿呀,火塘不熄灭的火花
一簇簇火苗
诞生彝家阿依
一簇簇火焰
将阿依抚养长大成人
山寨夜晚浓郁宁静
小溪水在哗啦哗啦地流
生命沉浸于吉祥,安康
阿依头枕月光入梦里
2.
生命至高无上
阿依一词
在彝簇长辈人的嘴上
常挂着,常念叨,过目不忘
阿爸的宝贝
阿妈的心肝
在生命长河中承上启下
人们在村子里或者在其它地方
遇见,打招呼
首先关心地是问对方的孩子
“阿依格拉拉”
回答“格拉”
双方拉近了距离
彼此打破尴尬拉上了家常
可想而知,阿依
在凉山上至关重大
3.
文字,文明发展的源泉
文化,文明兴旺的图腾
彝簇山寨的阿依
在彝家山村上学
在教室里“铁日玛”
二十世纪刚解放的凉山
乐山、成都、自贡、重庆派出大量教师
走进彝家山寨动员其子弟上学
“铁日玛玛”一句问候语
打动和温暖了彝簇民众的心
让许许多多不识文字不懂汉语的人
打破文字的禁区,告别汉语的荒芜
在当今历史上使用了彝汉双文双语
乐山童梓华与马淑华夫妇二人
放弃城市生活,背上行李徒步雷波
将无数支粉笔磨成灰,一教就是一辈子
窗明几净的教室,整齐划一的课桌
哺育了一代代彝簇的阿依
现今绝对未曾出现我妻子年幼读书
课间操时还要跑在地里割草的情景
山间的翠竹常青,溪水清澈甜蜜
彝族雷破孟获故里阿依
在课堂书本里精进
在梦里呐喊
敲开了清华北大的门
4.
梭梭咪
梭梭咪
金沙江边的阿依
风吹走寒冷
雨浇灌心灵
对着山川笑
笑出了自己的骄傲
笑痴了自己的奋飞
梭梭咪
阳光下的阿依
背上书包上学去
山坡上的牛羊点头笑
山间的彩云脚下走
教室里传出
朗读课本书生气息
梭梭咪
梭梭咪
月光下的阿依
在灯下写字读书
解析唐诗宋词
怀揣山里山外
与月亮星星摆谈
奔扑天下的邀请
5.
相依相慰在山间
相伴相守在白云
相辅相成在梦里
相恋相识在凉山
那一份情
是谁给与
忘不掉,山间诞生了自己
埋在泥土的根
那一份意
是谁赠予
忘不掉,白云怀揣的柔情
凤飞故里点缀
那一个梦
是谁浓郁
忘不掉,金沙云崖暖生成
水波涌动涟漪
那一份恋
是谁敲定
忘不掉,大小凉山墨落
重彩谈笑风生
6.
笑在心中
笑露心事
笑声清脆
笑里无曾有哀伤
无曾有叹息
笑里无曾有重音
只是轻轻,未曾有压力
阿依的笑
从洁白的牙齿上窜出
又从洁白的牙齿上收回
深藏故乡云
每当望见阿依的笑
他们的笑至今
灿烂,天真
难忘怀,难释然舍去
7.
查尔瓦抱着头捂着脸
露出一双黑葡萄似的眼睛
有神,似乎前世有缘
但今初相识,初相见
探视着我,也探视着你
不知何方神圣
也许这对眼睛在问
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渴了,捧上
小溪流淌的泉水
饿了,掏尽
阿妈烙好的荞麦粑
山谷的风
阿依弹奏的琴音
山间的雨
阿依谈吐的呼唤
山中的彩云
阿依描绘的国画
山下金沙江、大渡河
阿依灵魂的诠释
高山俊秀,江河水长
依旧依然,滔滔不尽
8.
采摘星星与月光
点燃
点燃心中的火把
照亮自己的路
一步一个脚印
走在故乡的小路上
采摘星星与月光
点燃
点燃故乡的火把
阿依们手牵手憧憬
向往人间美好吉祥
在诗意中韵踏
采摘星星与月光
点燃
点燃智慧的火把
照亮探秘星河的路
回归故里
何曾迷失在遥远的路上
9.阿依,心中的天菩萨
我们发现孩子
孩子发现未来
谁不想自己的未来发达
谁不想自己的未来辉煌
阿依,凉山的新主人
在图腾若干年的凉山上
“阿依”一词镌刻在山间
镌刻在人们的梦里
锋芒,刺破山间的云天
风华,永世的传唱传神
“阿依”彝族人们的至尊宝
长存,长相望,长相守的太阳
心中的天菩萨
注释:彝语:阿依——孩子或者小孩包括男生女生;格拉——身体健康或者乖,格拉拉——身体健不健康,乖不乖;铁日玛——读书,上课,铁日玛玛——读不读书,上不上课;查尔瓦——披挂在身上的服装,可防雨浸,冬可御寒;梭梭咪——音调节奏;咿呀——一种语调。天菩萨,彝族在给剃头的小男孩或者大男孩剃光头时,特意在头顶上留下的小部分毛发,可保持人的尊严,可保护头脑,故称之为天菩萨;只能抱起小孩以示爱意,但不能摸小孩头顶上那一小块毛发,若动可谓对彝族不恭不敬;轻的,吵架;重的,打架与动刀子。天菩萨,不仅是彝族人们乃至其他民族也奉为至高无上的神灵。我在很小的时候,我们汉族的边远农村给小孩剃头时也留有一小块头发,但随着时代脉搏,估计这种情况已不存在了。是呀“阿依,心中的天菩萨”。彝族人们相互遇见就要首先问对方的孩子是否长得健康,乖与不乖?。应该说:彝族人们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中的隗宝。诗歌中“阿依的笑,声音响亮/笑声清脆/笑里无曾有哀伤/无曾有叹息/笑里无曾有重音/只是轻轻,未曾有压力/阿依的笑/从洁白的牙齿上窜出/又从洁白的牙齿上收回/深藏故乡白云”可以坚定地说:彝族很重视孩子,他们深知孩子是“阿依,凉山的未来/阿依,凉山的新主人/在图腾若干年的凉山上/“阿依”一词镌刻在山间/镌刻在人们的梦里、、、、、、”。诗歌“阿依,心中的天菩萨”,人世间对孩子的重视也的确如此。
也许这首长长的诗歌是送给凉山西昌的火把节的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