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学习
(2018-06-03 10:49:03)
标签:
“自我管理、自我学习 |
分类: 学生管理 |
如何让小学生学会
“自我管理、自我学习”
[案例]
早上,我一进校门课代表过来告状:“老师昨晚语文作业没完成的有8人是……数学作业没完成有10人……英语作业没完成有……”“行,老师知道了!”我用无奈的语气说道。早读我进了班级,“谁昨晚没有完成作业?起立!”一下办理有3分之1的学生占了起来。“你们为什么不写作业?昨天你们的承诺怎么今天就没有兑现?你对得起父母和老师吗?……”生低头无言以对。上课铃响了,“你们先坐下!今天中午必须补起!现在开始上课!”为了不耽误课程只能带着这满腔的怨恨与不满情绪开始上课!
课间十分钟,“老师,XX和ZZ在教室打起来了”“快把他俩叫来办公室!”“你们为什么打架?……”“他先把我的书掉到地上……”……“以后还打架吗?”生摇摇头,“去吧!”。但是打架的事从来没有停止过。
下午活动时间,“老师,咱们班的卫生区没有扫完,被值日生记扣分了!”“今天是谁值日?”“是第四小组,他们在扫地时候边扫边用扫帚打架,打铃了也没扫完……”“把小组长叫来……”……
自习时间,全校老师开会,安排同学写作业。办公室在一楼,教室在二楼,开会中,只听得“叫声、喊声、说笑声生生入耳,课桌、板凳、铅笔盒,响声不断”会还没有开完我忍不住离开走进教室。这时,教室已吵得不可开交,有的同学在扔粉笔,把可怜的粉笔踩成粉碎。而有几个同学吃起零食。“老师你刚走他们就叫起来了,吵得我们没法做作业。我扯开喉咙喊:‘安静!’但一点儿效果都没有……”班长无奈地说。我也有些无奈了……
[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采取有效的自我管理方法,形成“管是为了不管”的良好风气,引导学生自觉进行自我指导、自我管理呢已迫在眉睫。
1、好习惯从小培养
从学生升入一年级起教师就有意识地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习。
“同学们,今天卫生大扫除,扫地,擦抹,摆放,扫卫生区……这么多的任务咱们怎样又快又好地完成。谁有好主意呢?”
“同学们,看咱们的教室真乱啊!有什么办法让它变得像我们自己家里一样整洁漂亮呢?”
“同学们,xx同学这次没写完作业,咱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帮他吗?”
“今天是母亲节,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做法让这一天过得更有意义呢?”
不论大事小情都让学生拿主意,老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即使学生这次出的主意不够完美,也让他们大胆实施,让他们自己感受失败的经验,在挫折中学会学习,管理,生活。这样,学生才会把这些事当成是自己的事,在遇到问题和事情的时候,他会首先考虑,“我应该这样做?”二不是盲目等待或不知所错。
2、“自学是解决学习成绩问题唯一出路”
北京四中教育模式:
我们教师,长期存在“抱着不放”过度扶持的消极现象,这节课上什么?怎样上?怎样学?都是老师说了算,学生没有一点说话的余地与权力,学生被动接受就成了不争的事实。“强迫学生养成自学能力”这是我们教师的出路,我们的思路应从“这节课怎么上?”转移到“这节课怎样组织才能积极有效地让学生自己学会知识。”最大程度地凸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一新课程理念。
3、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质量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不论什么时候、上什么课,教师首先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反复的机械记忆只会让学生学习的脚步越来越沉重,学习是有规律的思维劳动,不是体力劳动与时间不成比例
4、实施“自我管理” 、“自我评价”
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班集体的自我管理机构。学生是班级管理的客体,更是班级管理的主体,注重班干部队伍的组建和培养,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我从《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入手,开展了“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的课题研究。
引导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去参与管理,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组织纪律、服务意识、活动态度和劳动观念、习惯、能力明显好转。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人自我管理,使每个学生具有自我约束力,保证整个队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风貌。
总结评价是班级管理过程中一个周期的终结性环节,经过一人阶段的组织,实施和督查,学生执行得如何,起到了什么效果,都必须进行总结、评价,让学生在良性竞争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