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小说教学中聚焦情节的方法研究报告
(2020-04-26 20:53:27)
标签:
小说教学小学高年级 |
小学高年级小说教学中聚焦情节的方法研究报告
【内容摘要】《小学高年级小说教学中聚焦情节的方法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与感悟,尝试以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视角,以阅读课堂作为主渠道,转变课堂教学中仅关注人物形象忽视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的惯常做法,为小说教学中对情节教学方面关注,探索如何提高小说文本教学有效性。从把握故事情节,掌握故事内容揣摩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及关注环境描写,从而感知聚焦情节重要性。掌握聚焦情节的方法。
【关键词】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小说阅读中,仅仅了解了故事,读了个热闹缺乏深入理解。如何凸显人物性格其实离不开故事情节的服务,在小说教学及小说阅读中,如何抓住情节进行教学,能使小说人物以最鲜明、最丰满、最具感染力的形象矗立在学生面前?这就需要我们聚焦小说的故事情节。如何聚焦情节?聚焦情节的方法有哪些?
2.研究的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学测试中小说阅读题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教师能关注小说教学的三要素,意识到小说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感知的重要性,但在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一味分析“起因、经过、结果”忽略情节对故事结果的推动。(2)、小学、初中小说教学总是分析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学生对小说喜“看”恶“学”。
3.研究的目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流于形式,情节对于人物形象感知助力不足,实效不高。教学中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感悟,从把握故事情节,掌握故事内容揣摩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及关注环境描写,聚焦情节就尤为突出了。
4.研究的假设:我想针对自己任教的五、六年级学生进行小学高年级小说教学中故事情节的作用进行简单研究,让学生学会聚焦情节,分析人物,从而在阅读中有自己见解。
因此,我确定以《小学高年级小说教学中聚焦情节的方法研究》为研究课题。尝试以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视角,以阅读课堂作为主渠道,转变课堂教学中仅关注人物形象忽视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的惯常做法,为小说教学中对情节教学方面关注,探索如何提高小说文本教学有效性。
二 、研究的意义
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试卷中小说阅读题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通过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小说揭示的内涵,在课堂小说教学中探寻有效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我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感悟,通过研究学生可以掌握聚焦情节方法,从而把握故事情节,掌握故事内容揣摩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关注环境描写,感知环境在情节中作用,深入理解文本。
三、研究的概念界定
小说教学中对情节教学方面关注,探索如何提高小说文本教学有效性。从把握故事情节,掌握故事内容揣摩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及关注环境描写,从而感知聚焦情节重要性。掌握聚焦情节的方法。
四、 课题研究目标
1.研究目标:
学会关注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从中寻找情节重要性,掌握聚焦情节方法。抓住主要线索把握故事发展关注情节。
(1)从人物入手,感知人物性格变化或心理、情感的变化,依此梳理情节脉络。
(2)从事件入手,小说常按照事情发展来组织文章结构。如《水浒传》中武松景阳冈打虎就是将事情娓娓道来,事情发展到武松遇到老虎、打虎情节。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3)从物象入手,小说的情节往往与某一具体“物”存在密切关联,这便是文章线索。
(4)聚焦情节中悬念与伏笔,增强故事戏剧性、可读性。寻找伏笔与悬念对理解人物有莫大帮助。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整体到部分,只有了解了故事的全貌,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因为人物的性格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矛盾的冲突中展现出来的。
(5)通过小说阅读、小说教学中关注情节中的转折点,转折的背后是整部小说的重点与核心,从而感知小说主题,体会作品深意,对小说典型人物的形象理解分析有了自己主观性分析与认识,不再是教师总结形象。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现行教材及教研室推荐书单、中小学的经典名著,挖掘小说教学中情节教学能使小说人物以最鲜明、最丰富、最具感染力的形象矗立在学生面前,重在通过聚焦情节感知典型人物形象,掌握聚焦小说情节的方法,从而真正读懂小说,喜欢小说。
(1)在小说教学中关注聚焦情节中的转折点,及转折点背后小说的核心,从而理解读懂小说。在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从中寻找情节重要性,感知情节转折点对事情发展重要性。
(2)聚焦情节中的悬念与伏笔,这些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鲜明表达主题,刻画人物形象。感悟情节在小说中的推动作用,这些悬念伏笔最终揭示,首尾呼应,主题更鲜明,使小说更吸引读者,读后感悟更深刻。
(3)从人物、事情、物象中入手掌握聚焦情节的方法,体会聚焦情节对小说文本理解,对小说人物认知深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参考文献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
(2)案例分析法:在教学中先由教材中小说进行分析,对课堂内、教学实践中真实的故事、遇到的困惑等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内容。
(3)实验研究法:以自己的课堂作为实验基地,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课题的内容。如针对五六年级教材中如《穷人》、《少年闰土》、《“风辣子”初见林黛玉》、《“诺曼底”号遇难记》等课文中小说进行实验研究。
(4)行动研究法:针对小说教学如何聚焦情节在课堂上及课外阅读中运用,观察效果,展开读书交流分享会,提出问题探讨看法,并根据反馈的问题,调查对策,继续深入研究。
(5)成果展示法:对学生阅读小说中感悟到小说情节作用,及掌握聚焦情节方法对阅读小说的帮助,阅读深入后自己的书单,人物性格深入感知,学生的阅读心得及书单结集成册,并展示。
七、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
发现问题,整理问题,确定研究方向,立项申报课题。
2019年1月,开展调查,对当前小说教学现状和学生小说阅读兴趣及水平调查与分析,认真选题,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发布博客立项通知书。
第二阶段
1.2019年2月整理中小学课内外要求掌握的阅读中小说篇目。
2.3月---4月针对教材中小说《穷人》、《跳水》、《“诺曼底”号遇难记》进行小说教学,感知情节对事情发展的作用,分析小说阅读中情节的作用。
3.5月围绕课题研究方案制定的研究内容及目标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关注情节的作用。学习聚焦情节的方法及关注点。
4.6月将小说情节的作用分类,在内容上、在形式上推动情节发展、设置悬念,引人注意、在人物性格塑造上进行分析感悟,并观察学生是否掌握聚焦情节的方法和能力。
5.7月---8月利用暑假时间充裕对长篇小说名著开始阅读,对《红楼梦》、《水浒传》中个别章节探寻小说三要素中情节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研究,撰写教育随笔。
第三阶段
1.9月进一步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理性梳理此项研究工作。
2.10月录制一节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教学微课,有关情节转折重要性分析通过我们阅读分析。
3.11月认真做好课题的总结工作,撰写课题研究的论文,为整个课题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提炼研究成果,进行课题研究的总结。
八、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学生掌握聚焦情节的方法,(1)从物象入手,小说的情节往往与某一具体“物”存在密切关联,这便是文章线索。(2)聚焦情节中悬念与伏笔,增强故事戏剧性、可读性。寻找伏笔与悬念对理解人物有莫大帮助。(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整体到部分,只有了解了故事的全貌,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因为人物的性格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矛盾的冲突中展现出来的。(4)通过小说阅读、小说教学中关注情节中的转折点,转折的背后是整部小说的重点与核心,从而感知小说主题,体会作品深意,对小说典型人物的形象理解分析有了自己主观性分析与认识,不再是教师总结形象。
九、课题研究结论
此项研究解决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单一看故事热闹,不能关注情节在事件发展中的作用的问题。
1.通过针对小说教学中聚焦情节的方法研究,如:
从人物入手,从事件入手,从物象入手,聚焦情节中悬念与伏笔,关注情节中的转折点,转折的背后是整部小说的重点与核心,从而感知小说主题,体会作品深意,对小说典型人物的形象理解分析有了自己主观性分析与认识,不再是教师总结形象。
2.从而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感知小说主题。但由于长篇小说连贯性,学生还需要关注人物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研究结果说明掌握聚焦情节方法,抓住主要线索把握故事发展关注情节。可以掌握小说三要素之间关系,更好的理解小说主旨,感知小说人物形象。
十、课题研究反思
通过对于课堂小说教学聚焦情节的方法研究,同样也是学生参与式体验的情境学习。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之后还要将自己明白的聚焦情节的作用理解,掌握聚焦情节的几个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小说阅读中,整体感知小说的深意,理解人物形象。对于学生阅读小说及理解文本的能力要有所了解,不能割裂单独看情节,还要关注环境、人物与情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回到文本中,以防止产生脱离原文本本意的歪曲解读,这就是一次“二度合作”,这种方式的背后所运用的是一种综合技能的学习策略。只有将小说情节学习落实在行动上,才能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不过,本课题研究的聚焦小说情节方法也不可能找到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在实践的研究中还需要更多的实证来探寻聚焦小说情节方法的更多元化的学习策略。对于中小学小说教学中怎样找到一条更近、更有效的学习之路?我认为,不论学习方法如何多元,关键还是要抓住小说情节的不同特点,将聚焦情节的方法的学习放在一个完整有序的阅读周期内。
【参考文献】
书籍类ISBN 978-7-303-13317-8 《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年版)
书籍类[ 9787567540217 ] 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