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之宝.吉.权钞.贰钱伍分

分类: 西夏、元 |

至正之宝,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铸币。面文“至正之宝”为楷书,书法上乘,端庄隽美。背穿上正中铸 有“吉”字,乃为江西吉安道监制之纪局钱;背穿右“权钞”二字可作权当银钞解。穿左为币值纪重,所见计有“伍钱”、“贰钱伍分”、“壹钱伍分”、“壹钱”、“伍分”共五种纪值及相应大小形制。其中尤以“五钱”最为特别,硕大钱体,乃有史以来出现之最大行用纪值方孔圆钱,堪为一绝。至正之宝钱,因其用途特殊,史铸量少,遗存不丰,至今价值仍然颇高。
是品“至正元宝·权钞“贰钱伍分”,历代传世品,包浆熟旧,其直径61毫米,厚4.2毫米;是中国古钱币名誉品大钱之一。当为更改钞法后所铸的一种地方性流通货币,由于当时所发行的“中统交钞”要比“至元宝钞”值高一倍,且准以钞买钞,钞与钱并用,于是就出现了这种以铜钱权钞行使之钱。按元朝用钞习惯,一贯称之为一两,百文为一钱,十文为一分;那么是品“权钞伍分”也就相当于值钞二百五十文。
“至正权钞”昔被列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其值从“伍分”至“伍钱”共有五等制。其中以“伍分”和“贰钱伍分”两种最为少见;“伍钱”则稍多,其钱背上“吉”字系纪铸地,即吉安路治所庐陵(今江西吉安),穿口两侧权钞数额当指以银两纪值。
其钱文相传为时任江浙参知政事的大书法家周伯琦所书,字体秀丽端庄,是中国书法艺术之瑰宝。
元顺帝铸至正钱,有至正通宝与至正之宝两种。前者种类繁多,后者铸量稀少。之宝钱面文铸“至正之宝”四字,楷书直读,书法端庄俊秀,神彩照人。背文穿上“吉”,右“权钞”,左纪值,凡五等(伍分、壹钱、壹钱、贰钱伍分、伍钱),以次逮大。“之宝”之名,据说仿自南宋“嘉定之宝”铁钱者。背文“吉”字,旧谱释为“吉金”、“吉货”,皆牵强附会。“吉”字应指铸地,即江西吉安路。戴葆庭、罗伯昭二人对此最先作出正确解释。此种大钱通行限于江西一隅,故背文加 “吉”字以区别其他行省铸币。关于背文“权钞”二字,近年来上海叶世昌先生经考证后认为:“权钞钱上的数字应是代表纸币的纪值文字”,“从元代的用字习惯证明,权钞钱的钱、分,即纸币的百文和十文。
至正权钞钱文书法出自名手笔,相传为江浙参知政事周伯琦所书。
至正权钞属于地方性铸币,《元史·食货志》缺载。此种大钱铸量不多,行用未广,故传世稀少,向为藏家所珍视。在中国货币史上,至正权钞钱是一种特殊的铸币。以铜钱代纸钞,历代固然少见。而权钞大钱径宽80mm,重达320克,更堪称历代行用铸币中之“大哥大”。相比之下,咸丰宝福一百计重五两(枚重180克)更退居第二位。钱文书体可观可爱,存世数量稀少,钱币本身又甚具特色,这三种因素决定了至正权钞大钱的收藏价值。
—关汉亨著《中华珍泉追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