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各显风采(1)——记德育基地第一次三节《电解质溶液》同课异构的公开展示课和评课活动

标签:
教育 |
分类: 活动报道 |
2018年11月1日上午,第五期上海市中学化学德育基地的学员又一次的相聚在交大附中嘉定分校。本次学习活动的主题是李蔚老师、程玉玲老师、殷莉莉老师的电解质溶液的同课异构。课后由李可锋、余方喜、王组浩等专家进行点评指导。
余老师高度肯定了李蔚老师的课,他认为李老师的课体现了情景教学的要求,余老师谈到情景的开发有三条途径:第一是实验的情景,第二是科学的史实,即化学史的情境,第三是社会生产生活中客观的例子。无论哪一种,都可以作为这节课教学的素材。这节课是教材的一个难点。因为都是概念,如何让学生掌握概念,如何利用情景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李老师很好的做到了。余老师认为李老师教态非常有亲和力,李老师上课先用了心电图引课,而且做到了首尾呼应,她的教学中的生活情景还有人体体液,整节课围绕情景进行教学,而且情境中有逻辑关联,贯穿整节课,情景导致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李老师在带领学生分析物质导电性的时候结合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用了一张图,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印象深刻,突破了电离过程的难点。李老师在教学中应用化学历史的特点,突出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情景1联系在一起,这是跨学科做的很好的地方。
在肯定李蔚老师这节课的同时,余老师也提出了几点建议:1、李老师通过那么多时间得出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的时候,可以停留的时间稍微长一些,可以让多组同学回答,让同学多感悟概念的形成过程。2、在当今背景下,情景化首先要有知识的结构化,一堂课上完后学生不是仅仅记住黑板上的几条板书,能否总结、概括、结构化,让学生脑中有一种板块的内容,将来有了结构化,其实就是把知识、方法、或者是态度、思想融在其中,学生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增强一些。3、最后一个问题的板书给了在座的老师很多启发,为什么电离方程式不需要写“电离”,不需要写“水”,也不需要写“熔融”,我们可以一起思考如何让学生感悟电离的过程。11月1日在交大附中嘉定分校上海市化学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开展了基地学员诊断研讨课。课题以《电解质溶液》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离、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这些内容展开同课异构。北虹高级中学程遇玲老师的《初识电离》一课,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概念辨析为主的常规教学模式,牢牢抓住学科核心概念—电离作为主线开展教学。
程老师创设“掌上神灯”和“自制下雨报警器”两个实验情景引入课题,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宏观辨识氯化钠固体不导电、水溶液导电,然后结合氯化钠晶体结构图、电离发展史和氯化氢气体及其在苯溶液、水溶液中一系列导电对比实验设计,证据推理与微观探析电解质导电本质,并用符号表征这一过程。电离的概念和过程开始植入学生脑海。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都一样吗?”继续探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通过同浓度盐酸和醋酸、氢氧化钠和氨水溶液pH值对比,得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程度存在差异,自然地引出强弱电解质概念。通过盐酸和醋酸溶液中微粒存在形式对比,强弱电解质和导电能力的关系,加深辨析理解。最后通过氨水的导电能力随浓度变化的实验,感受水分子的离解作用,内化溶液化学的意义。
课堂教学以各种真实且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为载体,将核心概念与情境、活动和问题解决融为一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注重引导学生在化学知识结构化的自主建构中理解化学核心观念,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交大附中特级教师李可峰老师在点评中提到:课堂到底要给学生留下什么?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到底提高了多少?程老师的课在这方面做足了文章。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都脚踏实地地围绕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兴趣的作用、历史史实的作用、实验的作用、情景的作用、讨论的作用”对有效教学的影响。李可峰老师还引用了金庸先生的名著《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人物的特点,期望课堂的教学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成“我要学”,最终上升到“我爱学习”这样一种学生学习的情怀。
从接到教学任务到正式上课只有短短的一星期,程老师的课有新意,有内涵,有深度。正如基地导师杜淑贤老师所说:足见上课老师的努力和能力。对于听课的老师们来说,这不仅是教学视野的开阔,更是一种追求专业成长素养的感染,受益匪浅。10月31日上午,杜淑贤老师化学德育基地的3位老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
分校,进行了高一《电解质的电离》内容的同课异构展示活动。在活动中来自松江二中的殷莉莉老师给基地学员们展示了一节精彩的课堂,课上她分别通过建构电解质及非电解质概念、认识电离概念、用电离方程式描述这三个模块进行了教学。课堂上她从氯化钠、氢氧化钠、蔗糖固体、乙醇的导电实验引入,通过对这些物质不同状态的导电性进行对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记录并分析结果,概括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培养了学生概念建构的基本核心素养。在电离概念建立中,从电离(electrolyte)的英文字母引发了学生对电离的思考,以两大物理学家法拉第和阿伦尼乌斯的电离理论为讨论点,引导学生分组对两大观点的争论焦点进行了分析,学生们通过殷老师提供的3个素材纷纷站在了阿伦尼乌斯的一面。殷老师通过电离理论的发展史也告诉同学们要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最后一个模块殷老师落实了对宏观性质要从微观角度分析,并用化学符号(电离方程式)描述的化学学科思想。课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祖浩老师对殷莉莉老师的课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指出殷老师的课堂知识点落实到位,设计的教学情境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能达到调动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目的。特别是关于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的引入,殷老师的实验设计比较巧妙,由于前期知识的铺垫,学生对概念的形成也是水到渠成。在课堂殷老师的很好的利用了化学史进行了情境教育,结合素材的情境教育,学生们能从本质上对电离的概念形成了质的理解。殷老师的教态亲切,具备较强的亲和力,学生们课堂表现也非常活跃。在对殷老师的课堂给予肯定的同时,王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溶液的引入可以结合初中的知识,引导学生对初中的溶液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能体会到学习的连续性。基地的学员们通过对三节课的观摩,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