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备课素材
(2018-05-17 13:37:58)
标签:
教育 |
《说“木叶”》备课素材
一、说教材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5册第3单元,必修五第三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学习本单元,在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参照选文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做一点分析和评论。同时,因为本单元课文不同与以往学习的文学作品,都是论说性的,一次在阅读方法上应该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重难点)
2、积累古诗词句;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借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说学生
高中学生阅读的文艺评论并不多,加上文艺评论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但只是蜻蜓点水,走与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感到难懂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将文章讲透。
三、说教法:整体把握——重点研读——拓展延伸——课堂训练
四、说教学过程
1、感知文本,把握字词。目的:积累字词,扫清文字障碍。2、初步感知课文
2、整体把握文本,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 。
安排以下一些环节
(一)、速读1-3段,简说下列问题:(略说)
1、第1段中心句?(举三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2、第2段中心句?(对“木叶”和“树叶”两个词,古诗人多用哪个?)
3、第3段,说明“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在‘木’字。然后,用哪句话“启下”?
明确:
1、
2、
3、
小结:可见,前三段只是一个“引子”,下面的文字才是正题,是课文重点。
(二)、速读第7段,回答问题:(略说)
思考:作者在这里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明确:“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可是,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
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显然,这就需要解读4、5、6段。
(三)、研讨4-6段,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详说,此处为重点、难点)
1、“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结合段中例子,发挥想象,深入理解之。
2、“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结合段中例子,发挥想象,深入理解之。
3、作者论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目的是什么?(这三段的中心句?)
4、前三段“引子”中说,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第7段又说,“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5、6这三段又是解说原因的。那么,你认为解说清楚了吗?用自己的话解说之。
5、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 “说‘木叶’” ,若改为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你以为如何?为什么?
明确以上问题:
1、“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2、“木”有暗示的颜色性,“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疏朗的清秋气息。这是“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3、中心句是: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在概念〈词句〉之后,有言外之意。)
4、“木”与“树”,一字千里。古代诗人之所以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是因为:“木”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而且“木叶”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这样,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 “自古文人多悲秋”也。——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
5、不好。
a、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并贯穿全文,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b、以“说木叶”为题并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使较为抽象的文艺理论得到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c、以“木叶”具有暗示性,来阐释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三、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探讨文本中诗句 ——本环节意在突破难点
1、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启发性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2、 根据意象特征,分析其意象在文本诗句中的特点
木:空阔
树:饱满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木叶的形象:
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小结: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味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味言外意味。
四、拓展延伸
概括下列诗句中意象“月”的暗示性: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 《鸟鸣涧》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雨霖铃》
答案:
1、渲染清幽的气氛,烘托悠闲自在的心情。
2、寄托离别、相思、怀乡的情感。
3、表达广义的哀思,是诗人失意人生的写照,是诗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考。
五、作业
分别找出文中关于树、叶、木叶、落木的诗句,并体会各句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附参考答案:
木叶:秋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月歇山。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树:春、夏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午阴嘉树清圆。
叶:春、夏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美女篇》曹植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卢纶见宿》司空曙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落木:深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说“木叶”》说课稿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所以本篇文章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不但使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力,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流程 :
导语:我设计的导语是:在诸多文体中(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你最喜欢哪一种文体,为什么?师:诗歌是诸多文体中最美的一种文体。她美在哪里呢?——语言美、形式美、结构美、音律美等。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诗歌语言特点的文章《说“木叶”》。这个导语意在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涌啊,落叶纷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南朝)谢庄《月赋》
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译文: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北朝)王褒《渡河北》
解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战国楚)屈原《橘颂》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楚辞﹒招隐士》
译文: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
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古诗十九首》
译文: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南朝)萧纲《折杨柳》
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9、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东晋)陶渊明《拟古•其七》
解析:皎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华,同花。一时好,一时之美好。指“云间月”圆而又缺,“叶中花”开而复凋。月和花美在一时,不能长久。
10、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南朝)柳恽《捣衣诗》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11、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东。——(初唐)沈佺期《古意》
赏析:时间已到了九月,秋深了,天凉了,窗外频频传来撩人心绪的捣衣声和秋风催落叶的声音。女主人公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苦苦思念的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
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13、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译文: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
14、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南朝)吴均《答柳恽》
赏析: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
15、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三国)曹植《野田黄雀行》
译文: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16、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宋)周邦彦《满庭芳》
赏析:写春光已去,雏莺风中长成了,梅子雨中肥大了。这里化用杜牧“风蒲燕雏老(《赴京初入汴口》)及杜甫”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意。“午阴嘉树清圆”,则是用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日午树阴正”句意,“清圆”二字绘出绿树亭亭如盖的景象。以上三句写初夏景物,体物极为细微,并反映出作者随遇而安的心情,极力写景物的美好,无伤春之愁,有赏夏之喜。
17、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三国)曹植《美女篇》
译文:年青的姑娘美艳优雅,在岐路采桑,桑树枝条柔动,落叶轻飘。
18、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注释:见宿,留下住宿。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19、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南朝)吴均《青溪小姑歌》
译文:太阳落山,微风轻吹,飘落的树叶思念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