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的禅让与二头军长制翦伯赞
(2022-04-11 14:16:54)“尧舜禹的禅让”与“二头军长制”
翦伯赞
有人曾说,从传说中的神农黄帝以至尧舜禹时代,明明都是男子执政,何以竟说这一传说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加以说明。
母系氏族社会之最主要的特征,第一是氏族共有财产掌握在女子手中,其次是婚姻以女子为中心,最后是氏族评议会掌握在女子的姊妹手中。但为了公共事务的处理,尤其对敌人的防御,男子可以被选为军务酋长,这在梭罗门诸岛的土人中,苏门答腊的米兰巴人(MELENCKABAU)中,还是如此。
因为婚姻以母系为中心,男子皆来自外族,这些男子的儿子,也同样要嫁到外族,所以军务酋长,不能父子相传。郭沫若氏首先指出传说中的尧舜、舜禹为二头军务酋长,这对于中国母系氏族之说明,是最有力的一个发见。
依据《史记》所纪从黄帝至尧舜禹的世系,我们可以列出如下的一个表式。
从以上的世系表看,黄帝为始祖,尧与舜为黄帝五世孙,舜为九世孙。
至其禅代秩序,据《史记》云:
“黄帝崩,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
“颛顼崩,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崩,而挚代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后禹践天子位。”
这样看来,则黄帝一传其孙颛顼,颛顼再传其“族子”帝喾,帝喾三传其子挚,挚四传其弟尧,而尧则五传其玄孙舜,舜则六传其高祖禹,如此,则不仅尧舜禅让为高祖与玄孙之递嬗,而舜与娥皇女英之婚姻,亦为与其曾祖姑之血族婚。
至于舜禹的禅让,更为不伦。据《史记》:“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如此,则舜年为一百岁。同书又云:“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如此,则舜荐禹时,已八十三岁。八十三岁之玄孙,尚及见其高祖禹而倒传之以位,已是难事。且其时,其高祖禹尚能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更是难事。尤其当舜死后,禹为之服三年之丧,则是高祖为玄孙服三年之丧,这与舜之与其曾祖姑结婚,同为儒教伦理观念所不许。由此足证这一个血族世系,完全是假造的。包含在这一个世系中之真实的历史素地,乃是母系氏族中二头军务酋长的相续系统。他们都是来自不同的氏族,并没有什么血统的关系,而只有先后的秩序。所谓“荐于天”,所谓“禅让”都是选举的意思。
从这个世系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帝与颛顼二头,颛顼与帝喾二头,帝喾与帝挚二头,帝挚与帝尧二头,帝尧与帝舜二头,舜帝与帝禹二头。至帝禹曾与皋陶为二头,《史记》云“帝禹立,而举皋陶,且授政焉”,因“皋陶卒……而后举益任之政”,故帝禹又曾与益为二头。
尧舜共同执政三十一年,舜禹共同执政十七年,禹益共同执政十年,皆有传说可考。惟尧以前,则不见传说。但挚与尧之递嬗,《史记索隐》曾云:“卫宏云,挚立九年,而唐侯德盛,因禅位焉。”《帝王世纪》亦云:“挚在位九年,政教弱,而唐侯德盛,诸侯归之,挚服其义,乃幸群臣遣唐而受禅。”由此看来,则挚或系被氏族评议会所罢免,亦未可知。又传说中尝有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神话。或者颛顼与共工为二头,亦未可知,总之我们所要知道的不是谁与谁为二头,而只是证明从传说中之神农黄帝以至尧舜禹的时代,曾有过二头军长制之存在,而这正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特征之一。
(《中国史论集》,《民国丛书》第二编第72册,上海书店据文风书局1947年版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