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2018-05-16 08:41:34)
标签:

教育

《4的乘法口诀》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版

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课时:第六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人:王亚敏/乔楼二小

课题

4的乘法口诀

课时

1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借助主题图,尝试编制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2.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乘法口诀正确地、比较迅速地计算。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要求

(1)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乘法解决问题。

2.教材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2、3、5的乘法口诀后,对乘法口诀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4的乘法口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用不同的实物图设计了2、3、4的乘法口诀,并将点子图与相应的乘法算式、乘法口诀对照。教材内容生动直观,又充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经历过编制乘法口诀的经验,对乘法口诀的含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因此教学时应该注重让学生经历、发现、总结完整的编制2、3、4乘法口诀的过程,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每句口诀的来源与意义,避免死记硬背。

评价任务

1.借助实物图引出乘法算式再引出乘法口诀,可以让学生结合加法算式来想,从而体会口诀的来源与意义。(目标一)

2.借助对口令游戏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目标二)

3.借助熟悉的生活场景感受数学无处不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目标三)

设计意图

前面教学2、3的乘法口诀时,是由老师指导,学生编制出乘法口诀,而4的乘法口诀则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再汇报优化,最后引出1的一句乘法口诀,通过课件整理出14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进一步深化理解14的乘法口诀,在此基础上背诵14的乘法口诀便水到渠成了。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

评价标准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情况

反思与评价

环节一:

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1.复习(3分钟)

(1)师生背口诀对口令。

(2) 口算

2.情境导入(3分钟)

谈话:秋天到了,老师想带大家去秋游,你们喜欢吗?(出示秋游地点图片

大家最想去哪个地方呢?

……好,那我们一起划船去吧!

过渡:大家玩的真开心,我们也加入吧

1.通过复习,进一步熟悉口诀,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2.通过情境创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与老师对口令。

环节二:自主探究

目标1.小组交流,编出4的乘法口诀。

活动一(15分钟)

1.计算4的连加

课件播放划船图,一艘船上坐4个人,2艘船上8个人,3艘船上坐多少人,4艘船呢?同学们,谁能帮忙算一下呢?

2.同桌交流。

3.学生汇报结果。

结果一:4+4+4=12

4+4+4+4=16

读算式,告诉大家这个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义?

还可以怎么列示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产生编出乘法口诀的愿望。

结果二:34=12

44=16

(34表示3个4的和是多少?44表示4个4的和是多少?)

1.创设情境,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从而顺利地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

2.让每个学生都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的机会,及时让学生动口表达,独立编出口诀

1.学生计算。

2.同桌交流各自计算的方法。

3.学生汇报编出口诀

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活动二(5分钟)

1、想一想:11=?

2、整理1--4的乘法口诀。

通过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归纳整理14的乘法口诀(评价目标一

小组合作整理14的乘法口诀。

环节三:效果测评

目标2:通过练习,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乘法口诀正确地、比较迅速地计算。

(1)教材55页“做一做”。(3分钟)

对口令游戏,可以由老师说题目,先让学生集体说得数,然后再指定学生说得数。

(2)练习十一第46题。(6分钟)

巩固所学新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计算。目标二、三)

1.学生利用14的乘法口诀做游戏。

2.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订正。

节四:

课堂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在梳理全课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谈收获。

作业/拓展

练习十一7、8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