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与代数恒等式》教案

分类: 资源共享 |
《面积与代数恒等式》教案
课题分析
本课题学习安排在整式乘除法之后,以第十二章学过的计算公式为出发点,联系其几何意义,把数学代数式与几何图形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选题分析
第十二章内容有许多法则和公式的推导都用到了几何图形的面积,这为本节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在本节课题学习中,我精心选题,对于第十二章涉及到的一些公式的几何意义就不再重复,只用到了(+b)²=²+2b+b²与(m+n)(+b) =ma+mb+na+nb,使学生意识到第十二章法则公式的学习中为本节奠定了基础就行了。另外,没有必要选择特别复杂的代数恒等式,因为本节课题主要是让学生探究学习,从中获取经验,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特别复杂的代数恒等式只会加重学生负担,没有实际意义,所以选题时我主要由简到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选取有代表性的代数恒等式,如:(+b)²=(-b)²+4b和勾股定理的验证。
流程设计
教学目标
1.写出代数恒等式,会利用图形的面积来说明它的正确性;体会数量关系与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一些代数恒等式的几何背景,体会它们的几何意义;
2.通过对几何图形的面积关系的观察、分析、研究,从中抽象、归纳出一些代数恒等式;
3.经历探索、讨论、交流、应用数学知识解释有关问题的过程,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并尝试用语言叙述出来;
4.通过成功的体验获得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利用几何图形的面积关系归纳出代数恒等式;用几何图形的面积关系说明代数恒等式的正确性。
2.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请大家把预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硬纸片拿出来,摆在桌子上。
2.你们知道用这些硬纸片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吗?(学生联系刚学过的内容猜测:《面积与代数恒等式》)
3.对这个课题的学习你准备好了吗?出示问题:
你如何理解“恒等式”?(板书)
这是“恒等式”吗?板书:
(2)²=4²
(b+c)=b+c
(+b)²=²+2b+b²
你怎么知道它们是恒等式?如何验证其正确性呢?
引入课题,板书:面积与代数恒等式
二、自主探究问题,总结方法经验。
1.动手做一做。
出示自学要求:
观察代数恒等式的特点,体会它们的几何意义。
用硬纸片摆一摆,或用笔画一画,说明其正确性。
学生自学,通过动手操作,说明恒等式的正确性。
总结构图经验,在构图过程中有没有技巧?请你尝试把你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三个代数恒等式由简到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总结学习经验,完成学习目标1)
2.看图想一想,出示图(一)图(二)
图(一)
(+b)=²+b
提出自学要求:通过对几何图形的面积关系的观察、分析、研究,从中抽象、归纳出代数恒等式。(目标2)
学生自学,根据图形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归纳代数恒等式。
利用图形的面积总结出来的等式正确吗?利用我们学过的公式进行计算,能验证它的正确性吗?(学生动手计算)
总结学习经验,怎样利用图形写出代数恒等式。
(设计意图:学生自学,根据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归纳代数恒等式,完成学习目标2;图(二)又为后面用直角三角形拼正方形奠定了基础。)
3.延伸拓展,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出示问题:
你能用四个大小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吗?动手试一试。
利用你所拼的图形的面积,你能写出一个代数恒等式吗?
观察你写的代数恒等式,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总结你的结论。
(设计意图:提出更深层次问题情境和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意识,多种方法说明恒等式的正确性,从中获得一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三、当堂训练
1.说明下列代数恒等式的正确性。
(2+b)(+b)=2²+3b+b²)
2.看图,归纳代数恒等式。
(m+n)(+b)
=ma+mb+na+nb
四、学生总结本节课题学习的收获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