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

(2018-05-29 16:00:06)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随笔

教师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工作者,是对我国教育发展最终起决定性影响的群体。面对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所带来的深刻变革,面对知识经济对创新能力的呼唤,面对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重大改革,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教师,如何担当起培养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的重任,著名教育专家柳夕浪老师说得好:教师必须做研究者。那么,教师如何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效地开展研究,以促进学生热爱学习,体验成功的乐趣,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以体现自身的生命价值?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师研究的视角。

一、教师,要研究如何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人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更敏感,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能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我国古代哲人对此早有深刻的认识:亲其师,信其道,即是对师生关系巨大作用的高度概括。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时时刻刻研究如何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千方百计地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去点燃起学生对自己学科热爱的火花,那时,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究之中,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心声,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流,注重关爱学困生与家庭受过挫折及病残的学生,把爱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在课堂中,教师要面带微笑,将满面春光送给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让情感融入教学,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使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道,静心倾听,时常加以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并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二、教师,要研究如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其内在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成其内在的需求,让新知的探索,成为一种自觉的追求,真正意义上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几年的实践,我们深刻性地认识到,只有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中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经历、认知情况,自己提出问题,并让其解答,让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并实现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使其成为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不同层次成功的体验。具体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1、深入了解学生。教师要努力扮演学生探求新知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阅读材料的增加,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有的通过课外阅读,有的通过网上查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已经远远地超出教师的想象,有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甚至有些知识教师根本没有接触过,学生已经有所了解。如果此时,教师还是根据想当然,按部就班,势必浪费时间,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探索热情。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摸清学生在学习新的内容时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和技能,从而有效地掌握教学的起点,准确地确定哪些知识该进行重点辅导、讨论,哪些内容,只要略讲甚至不讲,从而为学生提供有效地探索空间。

2、注重教材内容的优化。教师要力求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结合。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名特教师所作的公开课,他们在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能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探索热情很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能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如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浙江绍兴所作的《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新课的引入就是抓住学生熟悉的“绍兴酒”中的酒精度进行的,学生看到老师在数学课上要研究绍兴酒,感到十分新奇,探究的兴趣自然就浓了。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前,必须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出发,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要适时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作用。

  3、善于赏识学生。教师要研究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自己是一个学习的成功者,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不断的成功,会带来内心无比的快乐和自豪感,从而产生对学科学习的亲切感,树立学好新知的信心。因此,教师要思考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心理优势,让他们进入“角色”,在课堂中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学习的过程。首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哪怕是所谓的“差生”都有发展的潜能,都能成才,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以满控地热情关爱、呵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验到老师是自己的知心朋友。其次,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创立充满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积极活跃的气氛。或是练习操作,或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或是自学探究,要能对反馈的信息有激励和深化作用,让学生在反馈信息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特别是对于学习存在较大障碍的学生,要采取多鼓励和赞赏的办法,对于存在的问题采取巧妙的指点方式,在赞扬中指明方向,在帮助分析原因,落实改进措施的过程中确立学习的自信心。其三,要经常利用课间与学生交流、游戏,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如公益活动、文体活动、小发明、小创造制作、演讲比赛、书法展示等,不断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

  三、教师,要研究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传统教育中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就是教师简单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那种“告诉”为主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只能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某些老师眼中,只有循规蹈矩,听话守纪的学生才是好学生,那些爱问好动,上课随便“插嘴”的孩子有时甚至受到责斥,结果,本应该生动活泼的教育变得死气深深,原来充满想象和创造热情的儿童变得墨守成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在改善自身的教法的同时,研究学法,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的习惯、方法、态度和精神。

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好奇”、“好动”、“好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根据新知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在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做一做等实践操作活动中加大知识信息量,使之在实践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出规律,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思考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去创造有关的知识,因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而总是以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理解,从而构成新知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全班几十个学生的思维,所以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动脑,才能领略新知产生的过程,体验出获得新知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其三,要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要思考,如何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搭建舞台,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提高,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学会互助。既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从而在更深层次上认识所学的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四,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猜想是一种想象,它是人的思维在探索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更是创造发明的母体,教师必须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我们可以尽可能加强对知识的铺垫,营造一个获得直觉的背景或氛围,形成“问题-----共同思考---联想顿悟---产生猜想----验证----产生新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以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的思维品质。

  以上列举的三个方面,仅仅是教师研究的一个侧面,事实上,教师任重而道远,研究的面无限而广阔,不是一两篇文章能叙述完的,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是永恒的,只有做研究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只有不断接收信息,更新观念,深入地研究教育规律,才能不断体现出教师自身的生命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