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
(2018-05-29 16:00:0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随笔 |
教师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
一、教师,要研究如何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人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更敏感,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能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我国古代哲人对此早有深刻的认识:亲其师,信其道,即是对师生关系巨大作用的高度概括。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时时刻刻研究如何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千方百计地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去点燃起学生对自己学科热爱的火花,那时,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究之中,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心声,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流,注重关爱学困生与家庭受过挫折及病残的学生,把爱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在课堂中,教师要面带微笑,将满面春光送给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让情感融入教学,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使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道,静心倾听,时常加以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并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二、教师,要研究如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其内在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注重教材内容的优化。教师要力求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结合。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名特教师所作的公开课,他们在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能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探索热情很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能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如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浙江绍兴所作的《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新课的引入就是抓住学生熟悉的“绍兴酒”中的酒精度进行的,学生看到老师在数学课上要研究绍兴酒,感到十分新奇,探究的兴趣自然就浓了。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前,必须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出发,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要适时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作用。
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好奇”、“好动”、“好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根据新知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在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做一做等实践操作活动中加大知识信息量,使之在实践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出规律,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思考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去创造有关的知识,因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而总是以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理解,从而构成新知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全班几十个学生的思维,所以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动脑,才能领略新知产生的过程,体验出获得新知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其三,要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要思考,如何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搭建舞台,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提高,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学会互助。既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从而在更深层次上认识所学的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四,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猜想是一种想象,它是人的思维在探索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更是创造发明的母体,教师必须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我们可以尽可能加强对知识的铺垫,营造一个获得直觉的背景或氛围,形成“问题-----共同思考---联想顿悟---产生猜想----验证----产生新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以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