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碛口

(2022-04-20 19:31:15)
标签:

游记

碛口
从五台山返回时,我们一路南下前往晋西北碛口古镇去寻访黄河边上的古镇、古渡、古村。
碛口是晋西北山西吕梁山中黄河边的一座古镇,也是晋陕峡谷黄河边的一个古渡口,位于山西省临县城南50公里处,依吕梁山,襟黄河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明清时期古建筑群和黄土高原特色的古村落。碛口   碛口镇建与于黄河与黄河支流湫水河的交汇处,自东向西的湫水河的水量虽不大,但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河水中挟带着大量的泥沙,当它与黄河交汇时,泥沙也会随之沉淀,并在两河交界处堆积起一片沙砾滩,对于这样的滩涂,山西人习惯称之为“碛”。距离碛口镇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就是一个暗礁丛生的险滩,叫做大同碛,五百米长的暗礁落差十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成为黄河流域中仅次于壶口的险滩。而黄河作为通商水道,当载满货物的商船途径此处时,常常会搁浅于此,船毁人亡,由于船只无法通行,商人们必须在此弃舟登陆上岸,由此形成了一个水旱通商的口岸,“碛口”因此而得名。碛口      站在今天的碛口镇旁的山坡上远远望去,黄河对岸就是陕西,然而一条古老的黄河,却切断了山西与陕西之间的联系,因此民间就有了所谓“山陕不通车”的说法。为了将河套地区的资源输送至东部,由此碛口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这条商道在过也去曾经繁华异常,北方的商人将牛羊、皮毛沿黄河水路运来,再在碛口登陆,转往陆路,而作为连通山陕两省的渡口与码头,碛口也逐渐成了省际交通的枢纽。碛口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之枢纽,军事要冲。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碛口的荣华,使它成为黄河航道上最大的装卸码头之一,在明、清至民国年间,碛口镇云集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商号380多家,成为华北和西北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凭借这一水运优势,曾经享有“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因此它也成为晋商的发祥地之一。
                       西 湾 古 村
距离碛口古镇不远还有碛口辉煌时期经济力辐射所及的一座石头构建的城堡——西湾村,以及经商发财在两沟四面坡上盖房造屋,布局结构讲究,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一生中的三大发现之一,号称“活着的汉墓”古村落——李家山。
黄河由北而来,湫水从东而至,卧虎山横亘镇北,黑龙庙雄峙河东,西湾村、李家山村左右相拥,山环水抱,阴阳交会,从而勾画出了一幅“虎啸黄河,龙吟碛口,镇临河畔圪梁”的壮丽图景,由此形成了一组古镇碛口为中心,西湾、李家山古村落为两翼,人文内含丰富的旅游景区,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为了躲过七月的酷暑,一清早我们就离开我们入住的民居,前往距住宿地两公里的石头堡垒西湾村。碛口       一条麻石铺就的大道通向村子,早起的村民正荷锄担粪下地干活。
村口道路左侧山壁上呈现出造型奇特的岩壁浮雕,巧夺天工,算是大自然给予这块贫瘠大地的一份馈赠吧。碛口
湫水河的河水静静的流淌,初升的朝阳洒满大地,碧绿的田园土肥苗壮,寂静的山村还没有从昨夜的酷暑中沉睡中醒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和安详。碛口
远远望去,在枣树掩映的山坳间,一座古村落,从湫水河谷到半山腰,临河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精致华美,造工考究。碛口      西湾村,一座古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期,它的起源和当年的水陆码头碛口的兴起有着不解之缘。在过去交通落后的年代里,碛口以上的黄河水道作为连结西北与华北物流的经济大动脉,轻舟越碛虽然有惊无险,但货船在大同碛上船毁人亡的惨剧屡屡发生,使得大同碛成为黄河中上游黄金水运通道的终结点,货船至此不得不抛锚卸货改走旱路。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早在明末清初,碛口已经成为名噪一时的物资中转集镇并具有了一定的规模。碛口西湾村的陈氏家族,就是这一时期依托黄河水运而暴富的巨商,这里保存较为完整的民居建筑群,就是依靠黄河船运发迹的陈氏家族,历经明末到民国300年历史逐步修建而成的拥有几十座宅院的城堡式建筑群。碛口
西湾村背靠卧虎山,前临湫水河,依山面水,风景秀丽,背风向阳,随势而上,风格独特。碛口
村子建筑所用建材除了砖木之外,其他均采取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山上坚硬的麻石作为主要建筑材料。麻条石铺成的街巷道路、麻石修筑的防护院墙及城门,每个巷口均彻有石碹拱门,石门内侧留有封闭巷门的石臼。石拱门里的各个院落中,都有极为隐蔽的砖石修砌的小门与邻院相通,可以说,西湾村就是一座石头构筑的堡垒。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村内的横向交通,更有利于突发事件下的快速转移和集体防御,由此形成了一座封闭的砖石城堡。碛口
西湾村的独特设计及空间格局,形成于乾隆年间,可以用“五行巷道、一街三门”来概括。所谓“五行巷道”是指南北向顺坡而建的五条小巷,自西向东分别称为“水巷”、“金巷”、“土巷”、“火巷”和“木巷”,代表了道家阴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碛口
碛口
碛口
碛口
碛口    每条巷子里麻石铺成的地面,两侧石砌的护墙和排水渠道,有的地方还建有垛墙和供巡视用的城道,俨然就是一座内外戒备森严的城市堡垒。
陈氏先祖陈师范明朝末年凭借碛口黄河水旱码头进行易货贸易发迹后,将第一批建筑兴修于村东,而将村西的大片空地留给后人去经营建设,历经陈氏后裔的陆续修建,发展到拥有30余座宅院的村落。现在每个支系的族人分别以这五条竖巷而居,由此形成一个陈氏宗族定居的自然古村落和城市堡垒。
西湾村的巷道设计体现了“向空间索取建筑面积”的奇思妙想,多在街巷两侧墙体间砌筑券拱门洞,并在门洞上建楼,在解决内外交通的同时,也是村落的排水防洪系统,即方便行人往来,又利于排水泄洪,同时具有加固墙体、增加建筑面积等多项功能,使建筑群显得灵活多变,生动别致,将建筑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做到了极致,令人赏心悦目。
所谓“一街”是指位于村落南部、贯穿五条小巷的一条东西向的“槐树街”,它既是村落的公共活动中心,同时也是村落内外交通联系的唯一通道。碛口
在这些街巷之中有40余处顺坡而建的院落,由此形成了层层叠叠、起伏跌宕的建筑景观。碛口碛口碛口
西湾村民居属典型的晋西风格四合院,整个村落中的民居宅院,长约二百五十米,宽约一百二十米,占地约三万平方米,五条石砌街巷将四十座宅院连为一体,四周以两米多高的石砌高墙围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堡式封闭空间,村内仅在南向留大门三座,寓意天、地、人,暗合道家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碛口
由于西湾村紧邻碛口,历史上碛口特殊的军事要冲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使得距离碛口镇几公里的古村,也难逃战火的摧残。抗战期间,日寇八犯碛口西湾,烧杀抢掠,损毁无数,使得原本固若金汤的堡垒变得残破,如今由于年代久远且在抗日战争时遭日寇严重破坏,现在村墙仅剩遗迹,村内多处院落也已经破损,那段特殊时期壑时光岁月在这山村旷野也留下特殊的印记碛口  西湾一带山多地少,因此这里的人们惜土如金,于是将村子建在了石山的斜坡上,坐西北朝东南,形成避风向阳,靠山近水的格局,它即充分体现了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也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和谐的风水说。
现保存完好的有四十多处院落,院院相通、户户相连,楼房院墙不拘一格,样式多变,不同地势随坡就势、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十分和谐,其中防盗、防火、排水、泄洪的各种设施配置十分精妙。碛口      在这古村落的建筑中,不仅建筑风格别致,各种雕刻构思精巧,刻画细腻,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木都洋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因此西湾村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碛口碛口
村落的主体部分建在两座石山中间,民居建筑群坐落在三十度的斜坡上,层层叠叠,空间和平面布局丰富多彩,最高处可达六层,参差错落、变化有致,给人以和谐秀美、浑然天成之感。
它的建筑特点除依山就势,街街相通,巷巷相通,院院相通,街道小巷院落互通外,各个院落中,都有隐蔽的小门与邻院相通,只要进入任一院落,便可游遍全村。人称“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另一个特点是石材的应用,走进村中,满眼都是石头的世界,不仅村子是建在山石上,堡墙、门洞、围墙、屋墙全用石头砌成,就连路面也全部用条石铺就;第三个特点就是窑洞式的明柱厦檐高圪台院(圪,地方方言,意思为土丘),院落正房一般为石碹窑洞,坐落在高高的石台之上,窑顶伸出一排石梁,它们和木质明柱一起支撑起宽阔的厦,它正面是明柱厦檐高屹台院,南面是客厅,或者是马棚、厕所、大门;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由于是依山而建,因此就出现下面房屋的屋顶就是上面房屋的院子这样的空间格局,层层叠叠一直往上修,整个古村落呈层叠状。碛口    我们从村口西头进村,在村子的西头一座城堡式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院门前的枣树缀满尚未成熟的大枣,高大的院墙,封闭的宅院,院墙上还建有城垛,门洞眉首石匾上刻着“福修三多”四个大字,古朴苍劲,这里就是“福修三多院”,抗战期间这里曾是离石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石匾上的“福修”二字,应该是源自佛经,佛学认为,若想自求多福,必须修福。而所谓“ 三多”,就是民间的多福、多寿、多子的意思。“福修三多”四字,一方面寄托了中国人祈求多福、多寿,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同时也体现这家房屋建造者的修为和精神追求。碛口
跨进大门,是一座院落宽阔两进院的四合大院,这是西湾村少有的宽敞院子。进门应该是一排厅房和下人居住的地方;跨上几步台阶,是一个宽敞的院落,院内几株枣树和闲花野草,为这大院平添了几分生机;北面依山而建的是一排窑洞式的住房,是西湾村最大的连体窑洞,一排十洞,很壮观也很美,保存较为完好,至今住户人家还在。站在院内回望,南面高大的院墙及城垛较为完好,南面院墙下除门厅残存的几间破房之外,原来的建筑物早已荡然不无存,唯留下依稀可见的桩基。碛口
东西两边,除西头尚有一间破旧的偏厢房外,其他建筑物早已毁损无存。碛口      站在院中环顾四周,这里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奢华和喧嚣,也没有所谓几世同堂,人丁兴旺的气象。宅院早已破败,南面厅房房顶黑色的青瓦上已经长满蒿草,破损的屋顶如裂开的破嘴,任由风吹雨淋,一副衰败的景象。
走出“修福三多院子”,我们一路往东,依次循着水、金、土、火、木五条街巷依次走完了整个村子。
游览中,随处可见维修重建的场面,那些经过维修重建后新的建筑物与原来的老久房屋杂呈其间,犹如裘皮续狗皮,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如今村中保存完整的仅有东、西财主院和陈家祠堂等建筑。
行至村东第一巷口木巷的一座院落,因大门上有隶书匾额“竹苞松茂”,所以人们习惯称作“竹苞松茂院”。门额上“竹苞松茂”四大字,左右落款分别为:民国己巳年(1929年)孟夏立,西坡吴敬命书。匾额题写者吴敬命为清末进士、北五省著名书法家。
门楼二翼镶配精美的砖雕,书法大家题匾,由此可见当时主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层次及文化品位。原来碛口镇上“义生成”商号就是这家院子的主人。
如今昔日的富商后裔,早已衰败,进门参观需收费2元,早已没有了往昔的大气,于是我只有止步于门前拍照留影。碛口       位于木巷的“东财主院”是西湾保存较好的院落,是陈氏先祖陈师范居住的地方,是村中最具特色、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院落,是西湾民居建筑的代表。碛口
碛口       院落由东西并列的两组建筑群组成,坐北向南,两组院落均为四进,每一进都随山势升高一层,院内有楼梯上下。两组建筑群的东西各有一条街巷,通向火巷和木巷,各个院落都可以直接通到巷子里,方便出入。
位于火巷的绣楼院,后门匾額书“克昌后”三个大字,左右落款分别为:辛已举人刘永恩题,壬辰孟秋。该院子集中体现了西湾村民居的特点,每一层的屋顶是上一层的院子,每一院落都有小门相通,院院相联,巷巷相通。院子一层是伙计们的住处,院子下边宽敞处原来为花园,现在已变成了菜地和农田;二层是建筑群中最好的地段,正房为长辈居住,两边厢房为小辈居住的地方,窑上还有一座议事厅,为商议大事或者举行各种仪式时所用;三层是望月楼,是屋主人赏月、品茗和宾客居住地的客房;四层是绣楼,是小姐居住的地方,在楼梯拐弯处有“石鼓女儿墙”这一明显的标志”,绣楼占地面积很小,没有正房,东西两房,西房为陈家小姐居住的地方,东房是丫环的房子,小姐一般不允许下楼,到晚上,另设有门出入。碛口      屋主人见我们在门前张望,于是为我们打开绣楼的房门。院内正在维修,堆满了维修建材,经过维修恢复的建筑物,早已没有了原有建筑物的神韵,给人一种狗尾续貂的感觉。碛口
进入院内是免费的,登临绣楼是需要15元参观费,于是我们也只在院子内四处观望了一下。碛口       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变化多样,砖石木各种雕刻,构思精巧,刻画细腻。
参观时,恰好东财主院也正赶上维修,许多地方也只能止步于门前。
我们从那些豪华的住宅、完善的设施可以想象得出陈家当时的财富与地位。据史料载,鼎盛时期,西湾村陈家占碛口的铺面一半之多,直至民国初年,陈家在碛口依然有房产60多处。
西湾村的建筑刻意追求豪华与气势,特别注重“风水”,是一般民居建筑所望尘莫及的,所有建筑均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祠堂、过厅、窑洞及楼台、亭、阁等应有尽有,各式门楼及壁画、楹联、题刻等制做精巧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极尽奢华西湾村民居建筑群并非普通富商与地主之住宅,实质上是建于深山的商人兼官宦府第,其门额所悬“进士第”牌匾就是最好的证明。
西湾有“岁进士”、“恩进士”、“明经第”等几处宅院,这些宅第的主人虽然并不是真正的进士,但这些名号却是皇上赐给对朝廷有功的陈氏子弟的爵位,或者给予那些屡试不第有所建树的陈氏子弟赐予的荣誉称号。      其中陈氏家族第四代陈三锡,出生于康熙年间,屡试不中而投笔从商。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碛口及周边地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大灾,百姓饥寒交迫,当碛口人得知黄河上游地区并没有遭受灾害影响粮食充足时,并自发组织筹集钱款,灾民们找到与上游地区有生意往来的碛口商人陈三锡,希望由他带着钱款去买粮,陈三锡平时靠黄河水运与北边粮油商人做些小买卖,遇到灾荒,他的日子也过得很艰难,看大家拿着钱用全部身家筹集来的粮款找到自己,陈三锡深受感动,决定与乡亲们一起共渡难关。陈三锡把他所有的财产都拿出来,带着家乡父老的嘱托,逆流而上去包头。为了能够买到更多的粮食,他一家一家的比较价格,不知跑了多少粮行,每一次陈三锡都耐心的说明缘由,希望粮行的掌柜能够以最低的价格把粮食买给自己,并且一再表示不在里边赚取一分一毫,包头一个商人还不相信,于是派了一个伙计来到碛口,听到陈三锡在碛口影响很好,对他评价很高,粮行的伙计来到碛口之后,被眼前的一幕幕深深地震撼,灾难面前大家齐心协力互相照料,搭棚的搭棚,生火的生火,施粥的施粥,每个人都盼望着陈三锡能够早日把粮食运回来。这位伙计赶忙赶忙回到包头,把所见所闻告诉自家掌柜的,深深感动的包头商人决定把粮食低价卖给陈三锡。千里迢迢运回的粮食最终帮助碛口百姓渡过了难关。陈三锡发现购来的粮食还有剩余,在大家一致同意下,碛口人又把剩余粮食拿了出来去救济周边的灾民。本人还设灶熬粥,赈济乞讨者。大灾面前,碛口人风雨同舟,不离不弃共渡难关,碛口人的抱团以及碛口商人陈三锡的义举,给当地带来前所未有的人气,昔日黄河岸边并不知名的小村庄,声名远扬,走南闯北的商人们被这里淳朴的民风所吸引,纷纷来此开设商号,碛口逐渐发展成一座繁华的商旅重镇。山西巡抚得知此事后,奏请皇上褒奖陈三锡,朝廷赐其汾州府候补通判,也算是功德圆满。

与其说是碛口人风雨同舟,抱团共渡难关的淳朴民风,以及陈三锡的义举成就了碛口古镇的商业辉煌,不如说是碛口古镇独特的地域优势以及古镇的商业辉煌成就了陈三锡及其陈氏家族,总之陈氏家族把这种善行义举的美德传承了下来,才有了延续几代的家族辉煌。碛口     位于土巷的“岁进士院”,是军功三品的蓝顶老爷陈辉章的旧居。据说陈辉章因在“同治回变”朝廷平定回民叛乱时资助过朝廷粮草,为平定回民造反立下了军功,皇上恩赐三品官,门额上刻的“岁进士”就是皇上恩赐的进士牌匾。碛口      陈氏家族的辉煌,也许得益于他们身居黄河岸边商贸重镇碛口经商便利条件,但更源自陈氏族人血脉里包含的家国情怀,也算是上天给予陈氏家族善行义举的褒奖。

站在“岁进士院”的门口,抬头仰望,木制门额上刻着的“岁进士”三个大字,以及内侧门额上刻着的“忠信笃敬”门额早已在积年累月时光的打磨中黯然失色。不大的四合院,三面砖砌窑洞,西屋二层楼,朝南正房是明柱厦檐高圪台,窑洞门窗花格精致,明柱上木构件雕刻粗犷。然而世事难料,花好易落,盛极必衰,岁月的流逝,早就淹没了曾经的辉煌,昔日荣光无限,备受朝廷恩宠御赐恩进士的后代早已在社会的变革中败落,过去的善心义举福报并未延续下来,曾经精致的庭院如今已经衰败,曾经皇恩浩荡,备受殊荣的后人也不得不靠入内参观收费2元补贴家用,这样的落差,是命运弄人,还是时代年轮的碾压?难道天道酬勤,善行福报的因果报应,早被贪婪和仇恨所颠覆?此情此景不禁怎让人唏嘘和哀叹! 碛口     村中有“陈氏祠堂”和“陈家祠堂”。村子最南端居中位置的“陈家祠堂”是清晚期建筑,规模不大,保存比较完整。祠堂坐北朝南,面向“槐树街”,祠堂背后是高低错落的老房子。 碛口      祠堂大门呈拱状,有简单的门楼,匾额上写着:“承先启后”。两面的对联是:“俎豆一堂昭祖德,箕裘千载振家声”。祠堂院子较小,从门楼到正厅不过三四米的距离,东西宽也不过十米,正房是一座清代窑洞式建筑,两柱三间,廊下梁柱上的镂空木雕精细别致。空间虽然狭小,但却小巧玲珑,布局紧凑。里面的空间更小,进深不足十米,紧靠墙,摆着一张长条桌,祠堂里供奉着陈家历代祖宗的牌位。碛口      在村西南还有一座“陈氏祠堂”,是祭祀陈氏始祖陈先模及二世祖、三世祖而建的,故而取名“思孝堂”,现已破败,石刻匾额已经风化,“创修陈氏祠堂序”的石碑上的碑文已经残缺,在“陈氏祠堂”即“思孝堂”碑的“创修陈氏祠堂序”上留下的这样一段石刻文字:“先祖陈师范艰难创业,历代子孙经商有方,持家有道,家业经久不衰”中,我们依稀能够看到陈氏家族昔日的繁荣以及对未来的殷切期盼。然而先祖创下的祖业早已在时代的变迁中成为过去式,空留下一声声的哀叹。碛口     祠堂对面是一宽阔的广场,路边那一排拴马石及马漕,记录了当年的盛况。在那个落后的年代里,旧时出行都用马匹骆驼做为交通工具,为了方便来往客商马匹骆驼在此歇息驻足,才有了这些拴马桩和马槽。驻足此间,仿佛能够感受到昔日那车辚辚,马萧萧,人喊马嘶、商贾云集、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然而时过境迁,人去景非,昔日的荣光富贵,如过眼烟云,曾经的繁华早已逝去,唯留下一座人去屋空孤寂的山村,迎接东来西往的匆匆过客。

碛口     西湾村,居高,可见湫水河奔流向西注入黄河,碛口镇就在两河交汇处;俯瞰,可鸟瞰全村,远山、河谷、田畴、房舍尽收眼底;回望,西湾古村就镶嵌在山环水绕的半山腰,层层叠起,错落有致。碛口      远眺西湾古村,山形、水色、田畦、人家、枣林,共同勾画出一副自然、和谐的田园山水风光图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的自然人文景观。碛口镇作为清代至民国秦晋峡谷中的第一镇,有非常独特的历史地位,而西湾村又是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村子之一,它依山而建,村落建造于不利于雨水收集和植物种植的陡坡地带,将地势平坦、接近水源的台塬地带留作了农田用于耕作,这与现代人随意圈地建房,不惜占用农田的做法,可谓是天壤之别。它反映了吕梁山黄土沟壑地区的历史人文、自然特色、地方特色,是人类历史上对人居环境所创下的创世佳作,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山地的完美结合,它是中国文化史非常独特的珍贵遗产,是中国农耕文明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传统人居环境的杰出典范,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人居环境上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具有极高的民间建筑艺术鉴赏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碛 口 古 镇
自西湾村到碛口两公里距离,来到古镇还不到上午九点,过惯慢生活的古镇似乎还在沉睡中没有醒来,初伏火红的太阳已经洒满古镇的每一个角落,仿佛给整个古镇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给这沉睡的古镇增添了几分历史的沧桑感。碛口    碛口作为黄河边上的一座古镇,镇内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建筑,主要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囊括了昔日商旅制度下民间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要素。碛口
主街道背靠和顺着卧虎山,自东沿湫水河西去,在湫水河与黄河交汇处再逆黄河北上,蜿蜒曲折,随形就势,依山临河而建,既方便河运交通,又依托碛口黄河水陆码头自然成市。街道都用石头铺砌,店铺都是平板门,门前都有高圪台。在主街道南有二道街、三道街,一条比一条短,形成了梯型的建筑格局。碛口     由于交通变迁蔽塞,古镇至今仍保留着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碛口古镇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碛口     我们沿着曲折蜿蜒的古镇且行且停,四处张望,希望在时光流逝的瞬间,极力挽留住将要消失的过往时光。碛口
行走在这里,让人有种梦回过去、时光倒流的错觉。熟悉的老街,幽深的街巷,朴实自然的生活场景,这一切曾经存在于我们的过去的时光里,存在于我们魂牵梦萦的梦境中。碛口
     一踏进古镇,一片萧条景象,而最抢眼的就是那琳琅满目的各种手工制作工艺品和土特产,简直就是一幅幅美丽的风土人情画。这些带有浓厚乡土特色的手工制品,与这古旧的街道一起,带给人们一种巨大的视觉冲击,人有一种梦回老家的感觉。碛口      如今的古镇,在岁月的雕琢下,古朴而内敛。脚下是青石铺就的石板路,两边是高圪台,房檐连着房檐,店铺挨着店铺,每一处都透着一股古旧的气息。碛口碛口      主街上的铺路石早已被岁月的年轮磨去了棱角,变得凹凸不平,那无疑就是古镇厚重历史的明显印记,即使重新铺上新的石板,也难掩古镇的沧桑和厚重。碛口      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古建筑星罗棋布,老街的房屋虽已斑驳,有的也因失修而颓败,但依然显示出昔日的风骨和气质。临街的房屋大多采用南方常见的活动式长条铺门板,以方便经营。有些当年曾是店铺的高墙大院,仍留存下历史上商埠的痕迹。碛口      十三条保留完好的街巷纵横交错,布局看似杂乱却井然有序。这里院院相连,巷巷相通,走进任何一家大门,不走回头路,就可以吧全镇的街巷走个遍。在这深深浅浅的街巷里,有古镇人家,人们在寻常的家长里短的日子里,享受着古镇的慢时光 
老街、古巷、老店铺、老字号......有太多的旧时印记让我们驻足不前,有太多的过去遗存让我不忍离去,有太多的记忆被刹那间唤醒。碛口
碛口
古街上的老房子上有明清风格的砖雕、木雕、石刻,到处都洋溢着传统文化的韵味,遍地可见民间艺术的存在,漫步在五里长街上,仿佛穿越在时空的隧道,行走在历史的回廊,一切都显得那么深沉、厚重和悠远.碛口
来到古镇主要看点有黑龙庙和具有黄土高原建筑特色的晋商老宅院。
在古镇的最高处矗立着碛口古镇的标志性建筑黑龙庙,它踞于黄河边的高处,气势恢宏,也是碛口古镇中心的一个制高点。
 登临途中分,昔日的老当铺、老商会旧址还在,不过现已经改为民居,昔日的辉煌的历史早已淹没在时光的烟海之中,探首窥望中,昔日的当铺商会,再也寻找不到过去的影子了,行走回望中,总让人又一种淡淡的忧伤袭上心头。碛口
登上黑龙庙,居高临下,压抑的心,暂时得到了释放,远眺黄河,俯瞰古镇全貌,大河古镇尽在鸟瞰中。碛口
举目远望,黄河自北向南蜿蜒而下,流过古镇,山河古镇相依,时光岁月逝去。碛口
俯首鸟瞰,湫水河自东向西注入黄河。古镇沿湫水河、黄河岸边铺展开来。
站在这里,多少过往旧事,涌上心头,多少繁华,已随奔流的河水一去不返,空留下一座古庙,俯视古镇,默默地诉说着古镇过去的故事,空留下一座古镇,在时光岁月的打磨中,慢慢变老。碛口
带着思古之幽情,我们下山沿黄河边往北走去。临河而建的街道一边是奔流的黄河,一边是依山而建的商铺民宅,昔日的碛口码头和碛口古渡口就在脚下。然而四处张望,昔日的码头和古渡口早已没有了踪迹,我们也只有在黄河滩涂的河岸边去寻觅,然而岁月悠悠,大河南去,曾经舟楫帆影的码头和古渡口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任由河水拍岸,水草疯长。碛口
进入本世纪,随着铁路、公路运输的发展,昔日的黄河黄金水道和碛口水陆码头的繁荣早就淡出历史,河运式微,古镇萧条,曾经的辉煌早已经成为过眼烟云。碛口
古渡不在,河水长流一艘小木舟静静的停泊在河岸边,任由河水南流,游人远去。我不禁在心里默默的叩问:这打渔或是渡人的小木舟,你还能够承载通商载货的重负吗?你还能够实现黄河边晋商们通江达海货通天下的梦想吗?
解放后,四和堂演变为碛口粮站。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粮站乔迁,四和堂闲置,随之大面积坍塌,现修复后成为古镇客栈。曾经生意兴隆的四合堂,如今却沦为旅客歇脚住宿的地方,终究难以续写往日的风光。碛口
站在古渡口河岸边,目送奔流不息的河水,回首日益衰老的古镇,心绪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怀,如流逝的黄河水,奔流到海,终难回头。碛口
随着铁路、公路运输业的发展,黄河古渡的历史使命也寿终正寝,那个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古镇、古渡、古街已经悄然逝去,唯有古渡口矗立的客栈的招牌独立在黄河边,与对岸的高塔遥相对视,目送远去的黄河,带走往昔的梦想。碛口

    李 家 山
 午饭时分,我们告别碛口古镇,沿着沿黄公路一路南下,去探访被著名画家吴冠中称为“活着的汉墓”——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李家山村。碛口
据说当年李姓财主凭借碛口水旱码头的商机,发财后大兴土木时,离碛口不远的风水之地凤凰山,在两沟四面坡上盖房造屋,在这沟壑连绵的黄土高坡,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依山就势,高下叠置,从沟到顶,建造了造型不同,风格迥异的立体建筑群。碛口
李家山位于碛口古镇南3公里,隐于大山深处的黄土高坡,空灵幽雅,特立独行,村落远望如展翅的凤凰。李家山主体建筑以明清时期窑洞为主,依约七十度的山坡而建,从山底一直建到山顶,叠置十一层,一气呵成,形成了“立体村落”。碛口
一条通村公路通向山坳间,通村道路弯延盘旋而上,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上,除栽种的枣树之外,少有其他植被,虽正值盛夏初秋,但远远望去,满目苍凉,一片萧杀,是一个典型的北方黄土高原的地貌。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上转过无数个急弯之后,老远看见在陡峭的黄土坡上,层层叠叠的窑洞式砖瓦建筑,呈立体分布,堪称建筑奇观。村落也不强调整齐划一,随坡就势,真可谓疏可跑马,密不插针”,硬是在陡峭的高坡上建起了一间间房屋。这里风格鲜明的“明柱厦檐高圪台”建筑风格极具特色,砖雕木刻做工精细,外表装修十分讲究,建筑形式多种多样,错落有致,非常壮观,那是黄土高原普通人家所不能及的。碛口
现在李家山村有大大小小百十来院、 400多孔(间)住舍,居住着220多户人家,760多口人。西面清代建筑群,多为李姓居住,虽有一些破烂,却还基本保存完好,比邻而建的旧村民居,则都是我们在陕北看见的土窑洞建筑。李家山虽地处黄土高坡,但其建筑风格与我们在黄土高原随处可见的土窑洞相比却有巨大的差别。目前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依然保留着千百年黄土高原原始穴居的风貌,从建筑材料相区分,多以土窑接口子,砖石拱窑洞,砖瓦建筑是很少见的,与比邻的旧村的土窑相比,反差巨大,足见李家曾经的富足和奢华。碛口
李家山村及比邻村子现存的民居形态,无论是豪华的清代建筑群,还是穴居生活的土窑洞,无不带着浓厚的北方农耕民族的风貌,因而具有浓厚的北方民族的色彩。因此说这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碛口
别具一格的风格,立体的民居村落,吸引了国内外无数画家摄影爱好者和游客不避艰险,徒步登上李家山采风参观。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于1989年10月赴李家山后写道:“我在山西 有一个重要发现—— 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这里现在是各大美术院校师生,美术、摄影爱好者采风创作的好地方。
 我也许没有画家和摄影爱者的那份激情和审美情趣,更没有抵御正午酷暑和艰难跋涉的毅力,于是也只在山间盘山道上远距离的观赏,没有深入村落近距离的细细品味就作别下山,返程而归。
碛口古镇是黄河文化的杰作,是晋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这块富有传奇色彩的土地上,大自然不仅赋予其特殊的关照,也留下无限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黄河古渡、二碛纤影;河光山色、孤帆远航;龙山虎踞,古寺寒霜;深宅通幽,驼铃夕阳;石头堡垒,立体村庄......。黄河九曲,咽喉要地,高原绵亘,气吞山河,在这儿刻画成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明清建筑群画卷。
碛口,昔日九曲黄河第一镇的富庶和持续几百年的繁荣,它因为交通不便而兴盛,同时也因为交通闭塞而衰落,这仿佛就是一个轮回和宿命,往日的繁华虽然已成为过眼烟云,但却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充满古朴风韵的小镇,以及一大批明清建筑的古村落。黄河石铺成的古街,依偎在黄河边,街道两边幽深的小巷和散发浓郁乡土气息的古老民居,它们俊朗的身姿、飘逸的古韵,无不昭示着这座历史商埠曾经的鼎盛与辉煌。 
人们把西湾、李家山称之为九曲黄河上的两个孤单又美丽的村落。说她孤单,是因为它们犹如鹤立鸡群,风格别致;说它美丽,那是因为它们的巧妙的设计以及与自然山水的完美融合,堪称我国北方农耕民族人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杰作和典范。
民谣唱:“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明清至民国年间,碛口古渡商贸兴旺,繁荣鼎盛,西湾、李家山因此兴起,后随着水运的式微,最终衰落,但古渡、古街、古铺、古岔、古村等古迹,遗留至今,为我们留住的不仅仅是历史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留住了将要逝去的乡愁。
碛口古镇,可能与江南的小桥流水的水乡古镇相比又是别样的风景,另样风韵,它矗立在晋陕峡谷、黄土高原、黄河古渡边,目送着承载五千年沧桑向南奔去的黄河,延续着古镇的未来的故事。来之前,总有一种急切的心愿在牵引;来到这里,总给人一种浓浓的乡愁在心头;离开时,总给人一种朦胧的心绪难以割舍。我们突然感悟到,黄河岸边不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故乡吗?黄河边古镇的老街深巷不就是我们中国人梦地老家吗?黄色的水,黄色的土地,黄皮肤的中国人,仿佛我们的肤色都是这黄色的河水、黄色的土地铸成的。因为有了这样微妙的联系,因此我们才别壶口,又见碛口,而我们这几天其所以始终穿越在黄河峡谷之间,其实就是想与黄河母亲河有一次近距离的亲密接触,而我们从陕南汉水之滨,到晋西北的黄河古渡、古镇之旅,不就是一次寻根之旅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