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域边城怀古——霍尔果斯口岸

(2021-02-04 10:37:37)
标签:

游记

分类: 文化之旅
西域边城怀古——霍尔果斯口岸西域边城怀古——霍尔果斯口岸

离开原始部落禾木后,我们下一个游览目标就是西域边城——惠远古城。沿途游览了魔鬼城、赛里木湖和霍尔果斯口岸。途径赛里木湖景区时因与前行的车辆失联而错过景区高速出口,被迫放弃了参观这个景点。

塞里木湖被称为“大西洋最后的眼泪”,也相传塞里木湖是一对为爱情而殉情的恋人的泪水汇集而成的,因此,塞里木湖也有“情人泪”之称。错过了参观赛湖,其实也并没有因此影响我们游览的心情,在车上我们自我解嘲地说:“我们回安康后去瀛湖补上”。西域边城怀古——霍尔果斯口岸     匆忙间从车窗上留下几张赛湖的远景照片,留作“某某到此一游”的纪念。

前往霍尔果斯口岸经过果子沟大峡谷时,我极力去寻找文章中描写的: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的“伊犁第一景”自然奇观,除了茵茵绿草、松林翠绿的秀丽风光外,并没有看到野果飘香的景观,而屹立在高深峡谷的果子沟大桥,倒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域边城怀古——霍尔果斯口岸    绿草如茵的果子沟。

从赛里木湖出来翻过一个山头,一座气势宏伟的大桥赫然进入我们的视线,高大的塔索犹如一把竖琴,绵延延伸有又明朗壮观,那就是著名的果子沟大桥。西域边城怀古——霍尔果斯口岸     山路连绵不绝所形成的S弯道,与果子沟峰峦耸峙、峡谷回转、森林繁茂、果树丛生、野花竞放自然景观一道,在林带和山脊间构成一幅层次分明的炫丽画卷,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西域边城怀古——霍尔果斯口岸

      果子沟大桥优美的S弯

      全长700米,跨径360米,桥面距谷底净高达200米,主塔高度分别为209米和215.5米,新疆公路第一大桥的果子沟大桥如巨龙般腾空而起,穿山而过,在崇山峻岭间的果子沟平添了“一桥飞架”的壮美景观,因此果子沟大桥也成为全国各地摄影爱好者、游客们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和一道风景线。西域边城怀古——霍尔果斯口岸      巍然屹立在沟壑之间的果子沟大桥西域边城怀古——霍尔果斯口岸果子沟大桥全貌

   全长28公里的果子沟,雄踞于天山西部的关隘之中,以野果多而得名,沟内峰峦耸峙、峡谷回转、松桦繁茂、果树丛生、野花竞放、飞瀑涌泉、风光秀丽,被清人祁韵士称之为“奇绝仙境”,是进入霍尔果斯途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和通往口岸的交通屏障。

      果子沟素有“伊犁第一景”之称,它的另一个新疆名字是“塔勒奇达坂”,是一条北上赛里木湖,南下伊犁河谷的著名峡谷孔道。1218年成吉思汗西征,命次子察合台台率军,凿石理道,刊木为桥,始成车道。该沟古为我国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丝路北新道的咽喉,古称“铁关”,为进入伊犁谷地的咽喉,自古以来以其位置险要而见称,也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北道。

     果子沟山高路险,雪崩、洪水、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途经这里的车辆经常受阻滞留。如今横贯中国东西的连霍高速公路途经这里,在这高山峡谷的之间,一桥飞架,在天空和绿草之间架起的这座桥梁,就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不仅平添一道风景,更重要的是险境成通途。无论是行走在桥上还是路上,我们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到高山峡谷上、草地、松桦果子沟大桥优美S曲线。它美的自然、美的大气,美的宏伟、美的壮观,置身在风景秀丽的山谷里,更增添了几分豪气。西域边城怀古——霍尔果斯口岸     高山峻岭、绿草碧林、蓝天白云、铁桥飞跨,这些自然和人为勾画的画面在摄影爱好者眼里,无非是一幅画面;在世俗者眼中,也无非是路边一闪而过的一道风景;在旅行者眼里,无非是脚下的坦途;而在文人眼里,也许它就具有沟通过去和未来的神奇韵味……。我虽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和旅行者,也没有摄影的天赋,也没有文人那穿越时空岁月深邃的眼光,但在我的心中,却对那一座座跨越沟壑溪流的桥,总有那么几分难以名状的悠悠情怀。西域边城怀古——霍尔果斯口岸      野渡夜、灞桥柳、枫桥月,这样的场景总会让人想起马致远那首《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也不由得唤起人们心中淡淡的乡愁。而如今,行色匆匆的现代人,早已没有那份悠远的情怀,也不愿停下急促的脚步去细细品味那份感动。

     峰峦耸峙、峡谷回转、松林繁茂、果树丛生、野花竞放、风光秀丽的果子沟。

      在遐想中,不知不觉进入了一望无际的伊犁河谷平坦地带,远处是连绵不断的山峦和雪山,近处是长满苞米的农田,沿途很多由兵团名称命名的路标提醒我们,这里是新疆建设兵团所在地,也就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中哈边境地区和霍尔果斯口岸。

     霍尔果斯口岸位于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的伊犁河谷谷口的霍尔果斯市,也是新疆建设兵团农四师61、62团所在地,而霍尔果斯市又是新疆建设兵团与口岸联合建设的师团级县级市,同时又是312国道(上海——霍尔果斯口岸)、G30连霍高速(连云港——霍尔果斯口岸)和陇海—兰新铁路国际新通道的最西端,它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670公里,伊犁州首府伊宁市90公里,距哈萨克斯坦原首都阿拉木图市378公里,是中国西部距离中亚中心城市运距最短,综合运量最大的国家一类公路口岸,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特殊的区位优势。

       霍尔果斯口岸的历史十分悠久,远在隋唐时,这里便是古代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要驿站。

       霍尔果斯口岸,与哈萨克斯坦隔着霍尔果斯河相望,位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界,是欧亚大陆桥在中国境内的最西端,以中哈界河而得名,自古就是连接中原和中亚欧洲的重要门户,历史上就是商道通衢,著名的丝绸之路北新道就是通过该口岸进入中亚的。历史上的伊犁,是传统的自由贸易区,中亚民族主要是通过民间贸易的形式与中国贸易。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851年中俄签订了通商章程,正式开放了伊犁、塔城两个口岸,霍尔果斯被指定为中俄通商孔道之一。从那以后,这儿的商贸活动历经挫折,风风雨雨,繁荣与衰败交替。直到1983年,这个沉寂了近20年的贸易口岸才又恢复了生机。1990年中国开通中国连云港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全长10800公里的第二欧亚大楼桥之后,这里就成为连接亚太地区到欧洲东西双向开放的重要通道,使之成为跨国自由贸易的最前沿。

     因此在这座新兴的西域边城,不仅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故事,留下太多的屈辱的印记和回忆,同时也在改写新的历史篇章。西域边城怀古——霍尔果斯口岸      新疆中哈边境霍尔果斯口岸有一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点叫“耻辱碑”或“警示碑”。

     在国门参观通道,可以看到一座碑亭中矗立着一块花岗岩老界碑,它就是清政府时期根据1881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的不平等《中俄伊犁条约》由清政府出资、由沙俄政府制作的中俄18号界碑。据说在埋设界碑时,清政府竟没有派官员到现场监督,俄方乘机将界碑向中国境内推移了20公里,立在伊犁河南岸察布查尔县境内的特奇勒干山上。对此清政府一直未予承认,拒绝以石碑作为界碑,由此形成了40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积极捍卫领土主权,在解决领土争端问题上进行了不懈努力,直到1994年4月26日,中哈两国总理在阿拉木图签订了协定,对历史遗留的40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区进行了重新划分。在划分给我方的2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4块沙俄所立的石碑,分别为18号、20号、21号和22号。这4块石碑于2000年和2001年分两次运进了霍城县惠远镇前伊犁将军府内。其中,18号界碑于2002年6月由惠远将军府移至霍尔果斯口岸,这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碑亭内的“耻辱碑”。西域边城怀古——霍尔果斯口岸      如今这座记录着一段屈辱历史的碑亭,利用感应技术,不断地向前来参观的游客循环播放界碑的由来,这是每一个来到这里参观中哈界碑的游客必经或者必参观的一个景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留给每一个游客心中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西域边城怀古——霍尔果斯口岸      如今重新勘定的界碑就立在中哈边界上。站在一处搭建的高高的望碑台上,可以远远看到西部第一国门——“324(1)”界碑,它就屹立在中哈霍尔果斯河界桥中方的桥头,标号为“324(1)”。在霍尔果斯目前9千米长的边境线上,中方竖有9块界碑,其中“324”号界碑为河界双立碑,1号在中国,2号在哈萨克斯坦。由于“324(1)”号界碑位于国门,所以它也是伊犁州沿边界92块界碑中唯一的一块特大型界碑,石面镌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和“324(1)”、“1997”字样。而这块界碑的树立,标志着中哈边界线勘定工作的。

西域边城怀古——霍尔果斯口岸     站在望碑台上,遥望象征领土主权的界碑,心中挥之不去的是对那个屈辱历史的深刻记忆。西域边城怀古——霍尔果斯口岸来到霍尔果斯口岸的游客除了参观界碑之外,另外一个去处就是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免税商店,在哪里可以买到价廉物美的哈萨克斯坦和伊利的特产。西域边城怀古——霍尔果斯口岸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建立在中哈两国霍尔果斯口岸的跨境经济贸易区和区域合作项目,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首个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也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合作的示范区。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立在中哈国界线两侧毗邻接壤区域,中心实行封闭式管理。


(初稿于2016年10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