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朝圣之旅西藏自驾游记续八圣城朝圣

标签:
旅游文化 |
天路朝圣之旅
西藏自驾游记续八
第十天圣城朝圣
来到拉萨就在我们同学的孩子王杉提前为我们联系好的宾馆住下,宾馆住地,距离布达拉宫也就两个街区,站在宾馆高台,可以遥望雄伟的玛布日山上伫立的布格拉宫。
次日一早老程和老魏就前往广场联系布达拉宫预约门票去了。这时我站在宾馆餐厅的窗台遥望布达拉宫,这时初升的阳光从天边升起,在炫目的太阳照耀下,巍峨的布宫显露出一个模糊的轮廓,给人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心中也充满着对布宫的向往。
我们从广场的西侧的牦牛广场进入布宫,在通向广场的中央大道上伫立一座高大的白色佛塔。要进入布宫,首先要经过一处安检点,再往前只见长长的转经筒组成的转经路,这是藏民膜拜绕布宫转圈必经之地,在布达拉宫的宫墙外的人行道上,由东向西与我们逆向成群结队手持转经轮转圈的藏民,摩肩接踵,川流不息,还有面向布宫五体投地顶礼膜拜的藏民,足见布达拉宫在藏民心中的神圣地位。面对那些衣裳褴褛,行囊简单,远道而来的朝觐者对着布宫匍脯膜拜,或者那些手持转轮和念珠转圈的人流,我相信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人的心灵都会被这庄严神圣场面所震撼,世界上还没有哪种力量可以与一种虔诚的信仰力量相抗衡。
布宫前是宽阔的北京中路。站在铺着长方形花岗岩的路上仰望布达拉,才知道,她要比想象中的还要宏伟与庄严。只见一片青绿的草坪后面,横着一堵高高的围墙,围墙后面便是红山及其山顶上的雄伟宫殿。底部和东西两侧的宫墙为灰白色,称做白宫,正中顶部是褐红色,称做红宫。所有建筑窗口四周都被涂成黑色,窗头是白色的布帘。最高处的红宫顶上金色的金顶,在阳光下闪闪放光。白、红、黄三色的宫墙及屋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对比强烈,色彩鲜明。
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
布宫内还收藏了西藏特有的在棉布绸缎上彩绘的唐卡,以及历代文物。布达拉宫在196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进行了全面的修建,1994年12月初,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布宫采用砖石和木料混合的结构,四处可见的楮红色就是白玛草。当年藏族人用边唱歌,边“打阿嘎”(相当于劳动号子)的方式,把地面和墙壁打磨的平滑而坚固。而特殊的建筑材料“白玛草”(学名怪柳在沙漠里常见的一种植物),被染成红色成了筑墙的好材料,使得整个宫殿墙体轻薄,冬暖夏凉,适宜居住。
根据查阅资料:白玛草本身是一种柽柳枝,秋来晒干,去梢剥皮,再用牛皮绳扎成拳头粗的小捆,整整齐齐堆在檐下,等于是在墙外又砌了一堵墙。然后层层夯实,用木钉固定,再染上赭红色的颜色。这种材料不仅有着庄严肃穆的装饰效果,还由于白玛草的作用,可以把建筑物顶层的墙砌得薄一些,从而减轻整体墙体的分量,而且该材料还可以起到保暖和防止古代的弓箭进攻的作用。白玛草制造的工序非常复杂,利用率又极为低下,一般老百姓是绝对用不起的。由于白玛草制作工艺复杂,因此成为布宫建筑的专用昂贵材料。
而布宫白色的墙体则是藏族人民自发的捐献的牛奶和糖,利用业余时间自愿前往粉刷而成的,在缺吃少穿的藏区,藏民将家里最为奢侈的东西粉刷在布宫墙上,无疑使布宫又充满了甜美和虔诚的味道。
德阳夏的正西面有三排并列的木质扶梯。中间的扶梯是专供达赖喇嘛上下的。一般僧众官员和游览者,只能从两边扶棒进出。我们小心的攀扶上了陡峭的木梯后就进入白宫了。据解说员介绍和史料记载,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拉萨再度成为青藏高原的政治中心。1645年,他开始重建布达拉宫,三年后竣工,也就是白宫。1653年,五世达赖入住宫中,自此之后历代达赖喇嘛都居住在这里,重大的宗教和政治仪式也都在这里举行。由于五世达赖喇嘛受到大清朝皇帝的正式册封,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领袖,因此从这时起,布达拉宫由此也成为了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五世达赖去世后,为安放灵塔,宫廷总管第巴•桑结嘉措继续扩建宫殿,用48年的时间建成了红宫,因此,今天我们看到的布达拉宫是1693年才基本完工的。1959年,十四世达赖丹增嘉措离开西藏,此后,布达拉宫就不再是政治活动的场所,而只保留了其宗教的功能。
我们进入白宫经过一个门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周围四壁许多精美艳丽的壁画。穿过门厅和曲折的廊道,便到了白宫最大的宫殿,“措钦厦司西平措”,殿内耸立44根大柱子,面积达717平方米。殿内的梁柱、斗拱上雕刻图案极其精美。殿中央正北放置达赖的宝座和全套法器。据说这一宝座和甘丹寺宗喀巴金质宝座,属西藏寺庙中最大的宝座了。宝座上方有块大匾,上书“振锡绥疆”4个大字。自1653年顺治皇帝册封五世达赖起,历世达赖喇嘛都必须得到中央政府的正式册封,并由驻藏大臣为其主持坐床、亲政等仪式。因此此处就是达赖喇嘛举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地方。
穿过一个小小的走廊。迎面就是弥勒佛殿,这里主供强巴佛,也就是汉传佛教所景仰的弥勒佛,离开弥勒佛殿向左拐上二十二层木梯,就登上布达拉宫的最高处,红宫顶上。宽阔的平台上,用牦牛皮、绸缎或黄铜、合金等材料做成的法幛耸立在南侧的墙体顶上,7座金顶高低不等地连绵于西、北两侧,气势不凡。它们分别是五世至十三世(不包括六世)达赖灵塔的金顶,在阳光映照下发出耀眼的光泽。
红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中上部,花费白银213万多两建成的红宫,可谓堆金砌银,珠光宝气,由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各类佛殿组成,共有8座存放历世达赖喇嘛法体的灵塔。在长寿极乐殿,红宫建成后入住的第一位达赖喇嘛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就住在这里。这里,有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神圣宝座,沿墙佛龛中供奉着千尊无量寿佛像。因为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因为第悉.桑杰嘉措密不发丧,转世灵童仓央嘉措一直生活在乡村的世俗中,当他进入布达拉宫时,已经是一个情犊初开初涉世事15岁的少年了。当时西藏政局动荡,传闻他始终未能忘情于世俗生活,并以亲身感受创作了大量诗歌。相传仓央嘉措在入选达赖前,在家乡有一位美貌聪明的情人,他们终日相伴,耕作放牧,青梅竹马,恩爱至深。仓央嘉措进入布达拉宫后,厌倦深宫内单调而刻板的黄教领袖生活,时时怀念着民间多彩的习俗,思恋着美丽的情人。他便经常微服夜出,与情人相会,追求浪漫的爱情生活,相传八廓街的玛吉阿米,就是他当年与情人幽会的地方。康熙三十二年,仓央嘉措殃及于西藏的政教斗争,被清廷废除,解送北上,传说道经今青海湖时,夜中遁去,不知所终。关于他的经历和去世的情况,还有种种传说,至今未有定论,并给人们留下一个无限遐想的千古之谜。
红宫的建筑核心就是历代达赖喇嘛灵塔建筑群,这里一共有五到十三世达赖喇嘛(六世因圆寂不详除外)的8座灵塔和7座金顶(其中十二世达赖喇嘛灵塔因为与五世和十世达赖喇嘛灵塔过于靠近,就未设金顶)。
我们尾随解说员在昏暗而深邃的大殿里缓缓穿行,大殿内的空气也因酥油灯的气味而变得浊重而使人有种眩晕地感觉,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之中,浓重的暗红色基调在昏暗的光线下使得整个殿宇更显庄严而神秘,无数珍宝玲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彰显出布宫的富丽华贵的气势。还有大殿各处都有喇嘛或者活佛为信众开光祈福,在殿宇的角落里,那些值守的僧人(喇嘛)中,大多都是手握藏文经卷研习功课或者默默的诵经,还见到几个身披袈裟,足蹬名牌皮鞋,手戴名牌手表,手拿ipe上微信或刷微博的僧人(喇嘛),我想在这戒律森严的寺院和虔诚的僧人喇嘛中,只有那些藏传佛教的学生才会这么时尚。
站在布达拉宫,可以望见熙熙攘攘的大昭寺地区和布达拉宫山脚下的“林卡”,即现在的宗角禄康公园。公园的水潭是五世达赖时期为修建布达拉宫挖土形成的。后来在潭中小岛上按藏传佛教仪轨中的坛城模式建了一座阁楼,主供鲁神(就是汉人称的龙王)据说是六世达赖迎请的女神墨竹赛钦,还有宝瓶坛城和众多护法神等。据说这个俗称“龙王潭”的地方,也是六世达赖深夜化名便装出游,与拉萨的青年男女欢聚之处。他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山脚下再次与一对对转圈叩长头的藏民不期而遇,此时我似乎也与那些藏民一样,心中也怀着同样虔诚的心境,我不是一个旅游者,而是一个朝圣着。我想每一个心性浮躁的人,只要你踏入西藏,只要你身临那些转经膜拜的人流之中,我相信你都会被这神圣庄严氛围所打动,你就会被那近乎残酷的膜拜行为所感化。西藏无疑是一块人类唯一残存的净地,拉萨无疑是一座圣城,布宫无疑是一座圣殿。
当我们乘坐旅游公司的大巴赶到大昭寺时,被告知已经过了参观的时间,于是我们就在寺外游览了一番。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式。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来到大昭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无数朝拜者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的景象,一排排不分男女老幼的藏民在哪里匍匐在地,不断的起身匍匐在地的重复着,虔诚的场面实在让人感动。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藏传佛教认为,对佛陀、佛法的崇敬,身(行动)语(咒语)意(意念)三种方式缺一不可。听说一些虔诚的人还要磕够一定的数量,少则几千,多则几万。没有那份虔诚的信念,绝对是做不到的。

我们沿着那条转经道,一边走一边浏览,街道两旁藏式建筑风格各类商铺里出售的都是当体特产和民俗产品,在川流不息的人流中,成群结队手持转轮的转经藏民,与来这里观光的游人,汇成一股巨大的人流,于街道两旁琳琅满目,珠光宝气的各色民俗产品交相辉映,勾画出一幅热闹而肃穆的画面,沿街还可以看到很多叩长头的朝拜者。古老的八廓街上涌动着虔诚的转经人,这条短短的转经道像永不会枯竭的河流,一直载着信仰向前流淌。
去八廓街,有一个地方一定要去看一看的,那就是玛吉阿米酒馆。八廓街的建筑大都是白色的,只有在东南角有栋涂满黄色颜料的两层小楼,传说这里曾经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幽会的的密宫。“玛吉阿米”是流传在藏区的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不仅是西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宗教精神领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为了找至尊救世度母、跋山涉水走遍了藏区。有一天在拉萨八角街一事小酒馆休息、门外一个月亮般娇美的少女掀帘窥望,他便被她迷住了.可正在他要追上去的时候.她已经消失在人群里.此后.他天天在这里等着他的姑娘.并称她为“玛吉阿米”,“玛吉”---纯洁之意。
“阿米”--母亲的意思。藏人用母亲来形容少女的美丽与善良。他为她写了许多诗:“在东方高高的山巅,每当升起明月皎颜,那玛吉阿米的笑脸,会冉冉浮现在心田”。

他究竟是否再见至他的“玛吉阿米”我们就不得而知了,然而却给我们留下无限遐想的巨大空间,也给人们留下无限的忧伤。
此情此景,怎不让人悲从心起,怆然泪下?怎不为仓央嘉措浪漫的诗人气质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的坚毅精神所感动?怎不为他悲惨的命运而叹息。为此附庸风雅借用崔灏《黄鹤楼》的韵律赋诗一首:
在太阳的余晖下,我们倘佯在八廓街上,这时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蓝蓝的天上,给这圣城又增添了几分圣神的光芒,我们恋恋不舍得返回驻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