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

标签:
游记 |
分类: 文化之旅 |
碛口是晋西北山西吕梁山中黄河边的一座古镇,也是晋陕峡谷黄河边的一个古渡口,位于山西省临县城南50公里处,依吕梁山,襟黄河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明清时期古建筑群和黄土高原特色的古村落.
碛口镇建与于黄河与黄河支流湫水河的交汇处,自东向西的湫水河的水量虽不大,但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河水中挟带着大量泥沙,当它与黄河交汇时,泥沙也会随之沉淀,并在两河交界处堆积起一片沙砾滩,对于这样的滩涂,山西人习惯称之为“碛”。黄河作为通商水道,当载满货物的商船途径此处时,常常会搁浅于此,由于船只无法通行,商人们必须在此登陆上岸,由此形成一个水旱通商口岸,“碛口”因此而得名。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9Ajn0x45&690
站在今天的碛口镇旁的山坡上俯瞰过去,黄河对岸就是陕西,然而一条古老的黄河,却切断了山西与陕西之间的联系,因此民间就有了所谓“山陕不通车”的说法。为了将河套地区的资源输送至东部,由此碛口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这条商道在过也去曾经繁华异常,北方的商人将牛羊、皮毛沿黄河水路运来,再在碛口登陆,转往陆路,而作为连通山陕两省的渡口与码头,碛口也逐渐成了省际交通的枢纽。碛口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之枢纽,军事要冲。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碛口的荣华,使它成为黄河航道上最大的装卸码头之一,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这一水运优势,曾经享有“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因此它也成为晋商的发祥地之一。
距离碛口古镇不远还有碛口辉煌时期经济力辐射所及的一座石头构建的城堡——西湾村,以及经商发财在两沟四面坡上盖房造屋,布局结构讲究,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一生中的三大发现之一,号称“活着的汉墓”古村落——李家山。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91C0Q39b&690
黄河由北而来,湫水从东而至,卧虎山横亘镇北,黑龙庙雄峙河东,西湾村、李家山村左右相拥,山环水抱,阴阳交会,从而勾画出了一幅“虎啸黄河,龙吟碛口,镇临河畔圪梁”的壮丽图景,由此形成了一组古镇碛口为中心,西湾、李家山古村落为两翼,人文内含丰富的旅游景区,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西湾村背靠卧虎山,前临湫水河,依山面水,风景秀丽,背风向阳,随势而上,风格独特。
村子建筑所用建材除了砖木之外,其他均采取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山上坚硬的麻石作为主要建筑材料。麻条石铺成的街巷道路、麻石修筑的防护院墙及城门,每个巷口均彻有石碹拱门,石门内侧留有封闭巷门的石臼。石拱门里的各个院落中,都有极为隐蔽的砖石修砌的小门与邻院相通,可以说,西湾村就是一座石头构筑的堡垒。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村内的横向交通,更有利于突发事件下的快速转移和集体防御,由此形成了一座封闭的砖石城堡。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eXAv1Kf8&690
西湾村的独特设计及空间格局,形成于乾隆年间,可以用“五行巷道、一街三门”来概括。所谓“五行巷道”是指南北向顺坡而建的五条小巷,自西向东分别称为“水巷”、“金巷”、“土巷”、“火巷”和“木巷”,代表了道家阴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fpLLuUb0&690
每条巷子里麻石铺成的地面,两侧石砌的护墙和排水渠道,有的地方还建有垛墙和供巡视用的城道,俨然就是一座内外戒备森严的城市堡垒。
陈氏先祖陈师范明朝末年凭借碛口黄河水旱码头进行易货贸易发迹后,将第一批建筑兴修于村东,而将村西的大片空地留给后人去经营建设,历经陈氏后裔的陆续修建,发展到拥有30余座宅院的村落。现在每个支系的族人分别以这五条竖巷而居,由此形成一个陈氏宗族定居的自然古村落和城市堡垒。
西湾村的巷道设计体现了“向空间索取建筑面积”的奇思妙想,多在街巷两侧墙体间砌筑券拱门洞,并在门洞上建楼,在解决内外交通的同时,也是村落的排水防洪系统,即方便行人往来,又利于排水泄洪,同时具有加固墙体、增加建筑面积等多项功能,使建筑群显得灵活多变,生动别致,将建筑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做到了极致,令人赏心悦目。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b0XF04b0&690
所谓“一街”是指位于村落南部、贯穿五条小巷的一条东西向的“槐树街”,它既是村落的公共活动中心,同时也是村落内外交通联系的唯一通道。
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alqnLH69&690西湾村民居属典型的晋西风格四合院,整个村落中的民居宅院,长约二百五十米,宽约一百二十米,占地约三万平方米,五条石砌街巷将四十座宅院连为一体,四周以两米多高的石砌高墙围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堡式封闭空间,村内仅在南向留大门三座,寓意天、地、人,暗合道家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bkmRKa72&690
由于西湾村紧邻碛口,历史上碛口特殊的军事要冲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使得距离碛口镇几公里的古村,也难逃战火的摧残。抗战期间,日寇八犯碛口西湾,烧杀抢掠,损毁无数,使得原本固若金汤的堡垒变得残破,如今由于年代久远且在抗日战争时遭日寇严重破坏,现在村墙仅剩遗迹,村内多处院落也已经破损,那段特殊时期壑时光岁月在这山村旷野也留下特殊的印记。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as8OjI0e&690
西湾一带山多地少,因此这里的人们惜土如金,于是将村子建在了石山的斜坡上,坐西北朝东南,形成避风向阳,靠山近水的格局,它即充分体现了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也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和谐的风水说。
现保存完好的有四十多处院落,院院相通、户户相连,楼房院墙不拘一格,样式多变,不同地势随坡就势、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十分和谐,其中防盗、防火、排水、泄洪的各种设施配置十分精妙。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bpmkqD83&690
在这古村落的建筑中,不仅建筑风格别致,各种雕刻构思精巧,刻画细腻,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木都洋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因此西湾村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ayZZkR39&690
村落的主体部分建在两座石山中间,民居建筑群坐落在三十度的斜坡上,层层叠叠,空间和平面布局丰富多彩,最高处可达六层,参差错落、变化有致,给人以和谐秀美、浑然天成之感。
它的建筑特点除依山就势,街街相通,巷巷相通,院院相通,街道小巷院落互通外,各个院落中,都有隐蔽的小门与邻院相通,只要进入任一院落,便可游遍全村。人称“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另一个特点是石材的应用,走进村中,满眼都是石头的世界,不仅村子是建在山石上,堡墙、门洞、围墙、屋墙全用石头砌成,就连路面也全部用条石铺就;第三个特点就是窑洞式的明柱厦檐高圪台院(圪,地方方言,意思为土丘),院落正房一般为石碹窑洞,坐落在高高的石台之上,窑顶伸出一排石梁,它们和木质明柱一起支撑起宽阔的厦,它正面是明柱厦檐高屹台院,南面是客厅,或者是马棚、厕所、大门;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由于是依山而建,因此就出现下面房屋的屋顶就是上面房屋的院子这样的空间格局,层层叠叠一直往上修,整个古村落呈层叠状。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aIEuVpdf&690
我们从村口西头进村,在村子的西头一座城堡式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院门前的枣树缀满尚未成熟的大枣,高大的院墙,封闭的宅院,院墙上还建有城垛,门洞眉首石匾上刻着“福修三多”四个大字,古朴苍劲,这里就是“福修三多院”,抗战期间这里曾是离石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石匾上的“福修”二字,应该是源自佛经,佛学认为,若想自求多福,必须修福。而所谓“
三多”,就是民间的多福、多寿、多子的意思。“福修三多”四字,一方面寄托了中国人祈求多福、多寿,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同时也体现这家房屋建造者的修为和精神追求。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bF8Lkcd0&690
跨进大门,是一座院落宽阔两进院的四合大院,这是西湾村少有的宽敞院子。进门应该是一排厅房和下人居住的地方;跨上几步台阶,是一个宽敞的院落,院内几株枣树和闲花野草,为这大院平添了几分生机;北面依山而建的是一排窑洞式的住房,是西湾村最大的连体窑洞,一排十洞,很壮观也很美,保存较为完好,至今住户人家还在。站在院内回望,南面高大的院墙及城垛较为完好,南面院墙下除门厅残存的几间破房之外,原来的建筑物早已荡然不无存,唯留下依稀可见的桩基。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aO9kio9c&690
东西两边,除西头尚有一间破旧的偏厢房外,其他建筑物早已毁损无存。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aReLlzd5&690
站在院中环顾四周,这里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奢华和喧嚣,也没有所谓几世同堂,人丁兴旺的气象。宅院早已破败,南面厅房房顶黑色的青瓦上已经长满蒿草,破损的屋顶如裂开的破嘴,任由风吹雨淋,一副衰败的景象。
走出“修福三多院子”,我们一路往东,依次循着水、金、土、火、木五条街巷依次走完了整个村子。
游览中,随处可见维修重建的场面,那些经过维修重建后新的建筑物与原来的老久房屋杂呈其间,犹如裘皮续狗皮,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如今村中保存完整的仅有东、西财主院和陈家祠堂等建筑。
行至村东第一巷口木巷的一座院落,因大门上有隶书匾额“竹苞松茂”,所以人们习惯称作“竹苞松茂院”。门额上“竹苞松茂“四大字,左右落款分别为:民国己巳年(1929年)孟夏立,西坡吴敬命书。匾额题写者吴敬命为清末进士、北五省著名书法家。
门楼二翼镶配精美的砖雕,书法大家题匾,由此可见当时主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层次及文化品位。原来碛口镇上“义生成”商号就是这家院子的主人。
如今昔日的富商后裔,早已衰败,进门参观需收费2元,早已没有了往昔的大气,于是我只有止步于门前拍照留影。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bRtacY94&690
位于木巷的“东财主院”是西湾保存较好的院落,是陈氏先祖陈师范居住的地方,是村中最具特色、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院落,是西湾民居建筑的代表。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b9ua0db5&690
院落由东西并列的两组建筑群组成,坐北向南,两组院落均为四进,每一进都随山势升高一层,院内有楼梯上下。两组建筑群的东西各有一条街巷,通向火巷和木巷,各个院落都可以直接通到巷子里,方便出入。
位于火巷的绣楼院,后门匾額书“克昌后”三个大字,左右落款分别为:辛已举人刘永恩题,壬辰孟秋。该院子集中体现了西湾村民居的特点,每一层的屋顶是上一层的院子,每一院落都有小门相通,院院相联,巷巷相通。院子一层是伙计们的住处,院子下边宽敞处原来为花园,现在已变成了菜地和农田;二层是建筑群中最好的地段,正房为长辈居住,两边厢房为小辈居住的地方,窑上还有一座议事厅,为商议大事或者举行各种仪式时所用;三层是望月楼,是屋主人赏月、品茗和宾客居住地的客房;四层是绣楼,是小姐居住的地方,在楼梯拐弯处有“石鼓女儿墙”这一明显的标志”,绣楼占地面积很小,没有正房,东西两房,西房为陈家小姐居住的地方,东房是丫环的房子,小姐一般不允许下楼,到晚上,另设有门出入。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c5XqYe36&690
屋主人见我们在门前张望,于是为我们打开绣楼的房门。
院内正在维修,堆满了维修建材,经过维修恢复的建筑物,早已没有了原有建筑物的神韵,给人一种狗尾续貂的感觉。
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变化多样,砖石木各种雕刻,构思精巧,刻画细腻。
参观时,恰好东财主院也正赶上维修,许多地方也只能止步于门前。
我们从那些豪华的住宅、完善的设施可以想象得出陈家当时的财富与地位。据史料载,鼎盛时期,西湾村陈家占碛口的铺面一半之多,直至民国初年,陈家在碛口依然有房产60多处。
西湾村的建筑刻意追求豪华与气势,特别注重“风水”,是一般民居建筑所望尘莫及的,所有建筑均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祠堂、过厅、窑洞及楼台、亭、阁等应有尽有,各式门楼及壁画、楹联、题刻等制做精巧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极尽奢华西湾村民居建筑群并非普通富商与地主之住宅,实质上是建于深山的商人兼官宦府第,其门额所悬“进士第”牌匾就是最好的证明。
西湾有“岁进士”、“恩进士”、“明经第”等几处宅院,这些宅第的主人虽然并不是真正的进士,但这些名号却是皇上赐给对朝廷有功的陈氏子弟的爵位,或者给予那些屡试不第有做建树的子弟赐予的荣誉称号。陈氏家族第四代陈三锡,出生于康熙年间,屡试不中而投笔从商,有一年碛口周边大闹灾荒,陈三锡利用黄河水运的便利,从包头买回莜麦、谷物等粮食,在碛口薄利卖给穷苦百姓,又设灶熬粥,赈济乞讨者,山西巡抚得知后,奏请皇上,赐汾州府候补通判,也算是官宦人家了。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bmFz9Veb&690
位于土巷的“岁进士院”,是军功三品的蓝顶老爷陈辉章的旧居。据说陈辉章因在“同治回变”朝廷平定回民叛乱时资助过清兵粮草,为平定回民造反立下了军功,皇上恩赐三品官,门额上刻的“岁进士”是皇上恩赐的进士牌匾。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ccyqLi4c&690
“岁进士院”木制门额上刻着“岁进士”三个大字,内侧门额上刻着“忠信笃敬”。不大的四合院,三面砖砌窑洞,西屋二层楼,朝南正房是明柱厦檐高圪台,窑洞门窗花格精致,明柱上木构件雕刻粗犷。昔日荣光无限,备受朝廷恩宠御赐恩进士的后代早已败落,曾经精致的庭院已经衰败,如今入内参观需收费2元,此情此景不禁让人唏嘘不已。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bskYR0c6&690
村中有“陈氏祠堂”和“陈家祠堂”。村子最南端居中位置的“陈家祠堂”是清晚期建筑,规模不大,保存比较完整。祠堂坐北朝南,面向“槐树街”,祠堂背后是高低错落的老房子。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couhTV1f&690
祠堂大门呈拱状,有简单的门楼,匾额上写着:“承先启后”。两面的对联是:“俎豆一堂昭祖德,箕裘千载振家声”。祠堂院子较小,从门楼到正厅不过三四米的距离,东西宽也不过十米,正房是一座清代窑洞式建筑,两柱三间,廊下梁柱上的镂空木雕精细别致。空间虽然狭小,但却小巧玲珑,布局紧凑。里面的空间更小,进深不足十米,紧靠墙,摆着一张长条桌,祠堂里供奉着陈家历代祖宗的牌位。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bw2NbB63&690
在村西南还有一座“陈氏祠堂”,是祭祀陈氏始祖陈先模及二世祖、三世祖而建的,故而取名“思孝堂”,现已破败,石刻匾额已经风化,“创修陈氏祠堂序”的石碑上的碑文已经残缺,在“陈氏祠堂”即“思孝堂”碑的“创修陈氏祠堂序”上留下了这样一段石刻文字:“先祖陈师范艰难创业,历代子孙经商有方,持家有道,家业经久不衰”。由此可知陈家当年的盛况。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cs109ab0&690
祠堂对面是一宽阔的广场,路边有一排拴马石及马漕,旧时出行都用马匹骆驼做为交通工具,来往客商马匹骆驼首先歇息与此。驻足此间,仿佛能够听到人喊马嘶、商贾云集、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然而时过境迁,世事无常,昔日的荣光富贵,如过眼烟云,曾经的繁华早已逝去,唯留下一座人去屋空孤寂的山村,迎接东来西往的匆匆过客。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clbZAJ91&690
西湾村,居高,可见湫水河奔流向西注入黄河,碛口镇就在两河交汇处;俯瞰,可鸟瞰全村,远山、河谷、田畴、房舍尽收眼底;回望,西湾古村就镶嵌在山环水绕的半山腰,层层叠起,错落有致。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cuPwVJ83&690
远眺西湾古村,山形、水色、田畦、人家、枣林,共同勾画出一副自然、和谐的田园山水风光图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的自然人文景观。碛口镇作为清代至民国秦晋峡谷中的第一镇,有非常独特的历史地位,而西湾村又是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村子之一,它依山而建,村落建造于不利于雨水收集和植物种植的陡坡地带,将地势平坦、接近水源的台塬地带留作了农田用于耕作,这与现代人随意圈地建房,不惜占用农田的做法,可谓是天壤之别。它反映了吕梁山黄土沟壑地区的历史人文、自然特色、地方特色,是人类历史上对人居环境所创下的创世佳作,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山地的完美结合,它是中国文化史非常独特的珍贵遗产,是中国农耕文明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传统人居环境的杰出典范,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人居环境上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具有极高的民间建筑艺术鉴赏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自西湾村到碛口两公里距离,来到古镇还不到上午九点,过惯慢生活的古镇似乎还在沉睡中没有醒来,初伏火红的太阳已经洒满古镇的每一个角落,整个古镇都被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bJL0Xq9c&690
碛口作为黄河边上的一座古镇,镇内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建筑,主要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囊括了昔日商旅制度下民间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要素。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cTmYjh1b&690
主街道背靠和顺着卧虎山,自东沿湫水河西去,在湫水河与黄河交汇处再逆黄河北上,蜿蜒曲折,随形就势,依山临河而建,既方便河运交通,又依托碛口黄河水陆码头自然成市。街道都用石头铺砌,店铺都是平板门,门前都有高圪台。在主街道南有二道街、三道街,一条比一条短,形成了梯型的建筑格局。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cVOVOxe1&690
由于古镇至今还是保留着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碛口古镇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c3PafA46&690
我们沿着曲折蜿蜒的古镇且行且停,四处张望,希望在时光流逝的瞬间,极力挽留住将要消失的过去时光。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c5Z6iOce&690
行走在这里,让人有种梦回过去、时光倒流的错觉。熟悉的老街,幽深的街巷,朴实自然的生活场景,这一切曾经存在于我们的过去的时光里,存在于我们魂牵梦萦的梦境中。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d0DHEUfc&690
一踏进古镇,最抢眼的就是那琳琅满目的各种手工制作工艺品和土特产,简直就是一幅幅美丽的风土人情画。
古色古香的古镇,脚下是石板路,两边是高圪台,房檐连着房檐,店铺挨着店铺,每一处都透着一股古旧的气息。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diXXhH1d&690
主街上的铺路石早已被岁月的年轮磨去了棱角,变得凹凸不平,那无疑就是古镇厚重历史的明显印记,即使重新铺上新的石板,也难掩古镇的沧桑和厚重。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dwrpZafc&690
老街的房屋虽已斑驳,有的也因失修而颓败,但依然显示出昔日的风骨和气质。临街的房屋大多采用南方常见的活动式长条铺门板,以方便经营。有些当年曾是店铺的高墙大院,仍留存下历史上商埠的痕迹。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djj8gL67&690
老街、古巷、老店铺、老字号......有太多的旧时印记让我们驻足不前,有太多的过去遗存让我不忍离去,有太多的记忆被唤醒。
古街上的老房子上有明清风格的砖雕、木雕、石刻,到处都洋溢着传统文化韵味,遍地可见民间艺术的存在,漫步在五里长街上,仿佛穿越在时空的隧道,行走在历史的回廊,一切都显得那么悠远、深沉、厚重。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dvjM4nc7&690
来到古镇主要看点有黑龙庙和具有黄土高原建筑特色的晋商老宅院。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dPJyI199&690
登上黑龙庙,居高临下,远眺黄河,俯瞰古镇全貌。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d1Wprje1&690
黄河自北向南流过古镇。
站在这里,多少过往旧事,涌上心头,多少繁华,已随奔流的河水一去不返,空留下一座古庙,俯视古镇,默默地诉说着古镇过去的故事。
带着思古之幽情,我们下山沿黄河边往北走去,临河而建的街道一边是奔流的黄河,一边是依山而建的商铺民宅,昔日的碛口码头和碛口古渡口就在脚下。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e427AHaf&690
然而四处张望,昔日的马头和古渡口早已没有了踪迹,我们也只有在黄河滩的河岸边去寻觅,然而岁月悠悠,大河南去,曾经舟楫帆影的码头和古渡口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任由河水拍岸,水草疯长。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dXmzyS9e&690
进入本世纪,随着铁路、公路运输的发展,昔日的黄河黄金水道和碛口水陆码头的繁荣早就淡出历史,河运式微,古镇萧条,曾经的辉煌早已经成为过眼烟云。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e8GCzMf2&690
古渡不在,河水长流。一艘小木舟静静的停泊在河岸边,任由河水南流,游人远去。我不禁打问,打渔或是渡人的小木舟,你还能够承载通商载货的重负吗?你还能够实现黄河人通江达海货通天下的梦想吗?
古渡口的“碛口客栈”的原址是“四和堂”,它依山面河,紧靠碛口码头,创建于道光初年,距今约一百八十多年。因其购建之初为四份股份,故名“四和堂”,主要经营粮油。“四和堂”在创建之后,依托宽敞的庭院,充足的库房,凭靠“天时、地利、人合”,一直经营麻油营销,久盛不衰,鼎盛时期,“窗泊百舟,门走千驼”,生意北达包头、银川,西接陕西“三边”,东至太原、京津。1940年碛口解放后,八路军120师在四和堂原址开办了“新华商行”,专营过载物资的转运,繁荣了边区的经济。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东渡黄河曾夜宿于碛口,后转到西柏坡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现镇内保存有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碑和路居处等。
解放后,四和堂演变为碛口粮站。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粮站乔迁,四和堂闲置,随之大面积坍塌,现修复后成为古镇客栈,曾经生意兴隆的四合堂,早已沦为旅客歇脚住宿的地方。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dr78Bl43&690
站在古渡口河岸边,目送流淌的河水,回首日益衰老的古镇,心绪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怀如流逝的黄河水,奔流到海不回头。
随着铁路、公路运输业的发展,黄河古渡的历史使命也寿终正寝,那个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古镇、古渡、古街已经悄然逝去,唯有古渡口矗立的客栈的招牌独立在黄河边,与对岸的高塔遥相对视,目送远去的黄河,带走往昔的梦想。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eoAcx311&690
李
家 山
午饭时分,我们告别碛口古镇,沿着沿黄公路一路南下,去探访被著名画家吴冠中称为“活着的汉墓”李家山。 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eHFlGI94&690
据说当年李姓财主凭借碛口水旱码头的商机,发财后大兴土木时,离碛口不远的风水之地凤凰山,在两沟四面坡上盖房造屋,在这沟壑连绵的黄土高坡,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依山就势,高下叠置,从沟到顶,建造了造型不同,风格迥异的立体建筑群。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euc3Dh8f&690
李家山位于碛口古镇南3公里,隐于大山深处的黄土高坡,空灵幽雅,特立独行,村落远望如展翅的凤凰。李家山主体建筑以明清时期窑洞为主,依约七十度的山坡而建,从山底一直建到山顶,叠置十一层,一气呵成,形成了“立体村落”。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dJRiva9c&690
一条通村公路通向山坳间,通村道路弯延盘旋而上,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上,除栽种的枣树之外,少有其他植被,虽正值盛夏初秋,但远远望去,满目苍凉,一片萧杀,是一个典型的北方黄土高原的地貌。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上转过无数个急弯之后,老远看见在陡峭的黄土坡上,层层叠叠的窑洞式砖瓦建筑,呈立体分布,堪称建筑奇观。村落也不强调整齐划一,随坡就势,真可谓“疏可跑马,密不插针”,硬是在陡峭的高坡上建起了一间间房屋。这里风格鲜明的“明柱厦檐高圪台”建筑风格极具特色,砖雕木刻做工精细,外表装修十分讲究,建筑形式多种多样,错落有致,非常壮观,那是黄土高原普通人家所不能及的。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eGpJDh8f&690
现在李家山村有大大小小百十来院、
400多孔(间)住舍,居住着220多户人家,760多口人。西面清代建筑群,多为李姓居住,虽有一些破烂,却还基本保存完好,比邻而建的旧村民居,则都是我们在陕北看见的土窑洞建筑。李家山虽地处黄土高坡,但其建筑风格与我们在黄土高原随处可见的土窑洞相比却有巨大的差别。目前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依然保留着千百年黄土高原原始穴居的风貌,从建筑材料相区分,多以土窑接口子,砖石拱窑洞,砖瓦建筑是很少见的,与比邻的旧村的土窑相比,反差巨大,足见李家曾经的富足和奢华。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eA9ZVn51&690
李家山村及比邻村子现存的民居形态,无论是豪华的清代建筑群,还是穴居生活的土窑洞,无不带着浓厚的北方农耕民族的风貌,因而具有浓厚的北方民族的色彩。因此说这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dQ0BkV85&690
http://s15/mw690/0079075Wzy7KdeOxOtC8c&690
别具一格的风格,立体的民居村落,吸引了国内外无数画家摄影爱好者和游客不避艰险,徒步登上李家山采风参观。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于1989年10月赴李家山后写道:“我在山西
有一个重要发现——
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这里现在是各大美术院校师生,美术、摄影爱好者采风创作的好地方。
前一篇:又见壶口飞流瀑
后一篇:西域怀古——之嘉峪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