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2018-05-09 14:42:50)分类: 教师发展 |
三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习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2、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3、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4、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
5、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6、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7、 课外阅读的习惯。
识字和课文教学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 )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看清笔顺,想想记忆字形的方1法。(2)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并划出词语。(3)标好自然段的序号。二年级的主要预习任务是:(1)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想记字形的方法,并借助字典,学会用音序和部首查字法给它再找一个朋友(即组词),养成自觉运用工具书的好习惯。(2)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并划出词语。(3)标好自然段的序号。教育启发学生明确预习的意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可利用自习课、班会开展预习座谈会、预习交流会,请预习得好的学生通过实例谈谈自己在预习后尝到的甜头,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懂得预习的重要性,愿意主动去预习。
要使预习有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预习,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为学生持续预习和提高自学能力提供内因条件。在一年级一开始,我就挪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我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提出不同预习要求。学生一般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读课文、划出生字这些最基本的预习要求。但这样做,他们的思维是不活跃的。因此,我觉得在预习前给学生一点目标、一点探索空间,会激起他们认真读的欲望。我一般会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进行迁移,对新课文感兴趣。如:预习识字韵文,就让学生想想这篇要学习的韵文和以前学过的韵文有没有联系,告诉学生,仔细读读会有新的发现。有些都是写景物,只是季节不同,脑中有了上述问题,学生就不觉得枯燥了。这次的转盘识字和以前的形声字识字相似,学生会感到原来汉字这么有趣,这样就会比较专心地预习。而在预习课文时,则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如《小动物过冬》一类的童话类文章,则向学生提出注意故事的情节,故事中都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就明确了预习的目标。指导预习课文中的生字时提醒学生,新课中的生字和以前学过的字有相似之处吗?看看偏旁再想想它的意思,这个字就更容易记住了。对课文的好词好句或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用笔画下来,或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让学生逐步养成读、画、写的习惯,同时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对于人物故事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一些课文,则引导学生利用自己购买的课可去查阅资料,拓展深化对预习内容的了解。这样不断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和提供适时的帮助,学生预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他们会逐渐喜欢上预习这一学习活动,渐渐地,也就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
俗话说“磨刀不误坎柴功”,只有学生对课文预习透了,教学的效率才能提高。同样,有效的课堂教学更能促进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预习。而有效的语文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和能力理想选择。经过一个学期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同学对学习语文逐渐的产生了兴趣,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的去完成。在上每节课之前首先要完成预习作业已经成为语文课必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学们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形成。通过这一段的教学反思与实践,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这学期我们开始了语文预习的尝试,制定了语文课文预习“三步曲”:
一、读通课文,标段落,给生字注音;
二、用铅笔划词语,不懂的词查资料,写意思;
三、带着问题(基本课后习题)再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
经过了1、2两篇课文的尝试,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有些孩子只是划出了词语,对于不懂的词语没有去查资料抄写字义,其实这是积累词语的最佳方式;2、带着问题读课文划句稍有难度,孩子一定要读熟课文才能完成,而有些孩子因为难于读所以就乱划。
小学生在第一、第二学段学习期间,由于他们年龄小和认知等原因,在教与学中是以教师主导为主的,教师按课文和教学参考书的要求去讲,学生们是“洗耳恭听”,他们是被动地接受。
前一篇: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后一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