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街市》教学案例
(2018-05-09 19:01:48)分类: 资源共享 |
《天上的街市》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单元五课九篇文章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设定本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有四:
教学目标:
1、熟记生字表中的词语。
2、熟读全诗,品味诗句,体会诗情。
3、初步了解联想,想象的作用。
4、理解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
1、熟读全诗,品味诗句,体会诗情。
2、理解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联想,想象的作用。
2、理解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方法
1、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为了使学生的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品味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教学尤其注重朗读。因此我将围绕朗读来设计教学,并采用多种诵读形式。
(2)启发式教学:教学诗歌,要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精炼的诗句中解读出诗歌的丰富内涵来。本诗为新诗,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形象鲜明,意境深邃。其语言对于双语班的学生来说并不难。而诗歌是一种特别富有联想和想象得艺术,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将重点突破本科的教学重点——联想和想象、创新能力的指导和培养。为此,我采取“设计问题——启发想象与联想——讨论回答——教师明确”的教学环节,以启发法和引导法贯穿整节课。特别是在启发联想的方法指导上,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上更应以启发为主,真正落实“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3)创造性学习法: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体形象在意念中创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生动而丰富的境界。
(4)比较法:把《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描写与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作比较,引导学生其不同点出发去了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5)是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1、简介诗人郭沫若和写作时代背景。
三、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全班自由读。
2、个别读,纠正,再读。
3、划分朗读节奏,示范读。
4、全班有感情齐读,美读。
四、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1)出示鹊桥会的小动画,让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2)配钢琴曲《星空》,使学生在享受诗歌音乐美的同时,沉醉在想象中小声读。(3)自由诵读,发挥想象,再现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熟读全诗。
五、品味诗句,体会诗情。
1、第一节诗人首先写的是什么?
2、诗人由街灯想到什么?
3、他是怎样自然而然地实现这一“联想”的?
4、第二节诗人描绘了什么事物?又是采用了什么手法开拓诗的意境的?
5、第三、四节诗人由天上的街市想到了什么人,想到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这两节诗又是运用什么手法来体现的?
六、探究诗人写作此诗的主旨。
(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伙伴间的互动互生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因此,这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争辩。)分两步:
1、思考:诗人为何向往天上的街市?
2、齐读全诗,再次感受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七、总结
八、作业
1、背诵《天上的街市》。
2、完成学习指导《天上的街市》。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浓缩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教学反思:
我在这一节课教学设计上,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节课重视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通过朗读加深体验与领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联想、想象的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