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案

分类: 2教学教案 |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说明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方法阐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2)培养学生的分析资料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总结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DNA指纹的应用,对学生进行STS教育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2.教学难点: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五、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结合
2.通过活动突破重难点
(1)充分利用“资料分析”,通过小组合作对实例的分析和讨论来理解“基因与DNA的关系”。
(2)合理组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从而明确“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3)通过已经提示的词语构建概念图的活动,形成遗传概念体系。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基因是什么?基因是否等于DNA呢?基因与DNA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兴趣,引出探究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说明基因与DNA的关系的实例
1.阅读课本的资料1和资料3(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探究),从数量关系上说明DNA和基因的关系
比较: (1)DNA分子数目和基因数目
(2)基因的碱基总数和DNA分子的碱基总数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说明基因是DNA的片段,一个DNA分子具有多个基因;
2.继续阅读课本资料2和资料4
资料2
资料4
得出结论: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功能单位)
2.基因具有遗传效应。
让学生综合四个资料得出基因的概念:(学生小组讨论探究)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生物体遗传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解决本节的难点:碱基的排列顺序蕴含着遗传信息
二、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1.提出问题
DNA能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吗?
2.回忆DNA分子的结构。
3.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蕴藏着遗传信息
情境1:假如决定脸型的一个基因由17个碱基对组成,那么这种排列有多少种可能?
提示:参考数学上的排列组合的计算方法。(学生小组讨论探究)
结论:DNA分子具有多样性
情境2:全球人口总数约为60亿。假设人类基因组中第1号染色体的第1个基因是由17个碱基对随机排列构成的,那么,17个碱基对的所有排列是否都有机会出现?你与你同桌相比,这个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学生小组讨论探究)
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几乎为零,所以每个人都有特定的遗传序列,说明DNA具有特异性,从而导致了生物的特异性。
4.小结:DNA分子的特征
开阔视野:DNA指纹(课本58页科学、技术、社会)
讨论:你认为哪个怀疑对象最可能是罪犯?
DNA鉴定还常用于哪些方面?
教师总结点评
归纳: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DNA分子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DNA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小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即DNA分子中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能力提升,构建知识网络
三、脱氧核苷酸、基因、DNA 、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画出概念图
阐明四者在化学组成和和数量上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探究)
练习检测: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一、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二、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三、脱氧核苷酸、基因、DNA 、染色体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