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历史杂文:解读历史背后的真实 |

《三字经》中说道:“融四岁,能让梨”。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可以说是听着这个故事长大的。我们都认为这是谦逊的表现,却不知孔融让梨之后让他的哥哥赔上了一条命!
孔融只是让了一个梨子,这件事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件极为平常的事。那么为什么会被很多人称赞,口口相传呢?甚至是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
首先孔融并不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他的家族很强大,从他的姓氏上我们就不难看出。他是孔老夫子的二十世孙,这个家族一直所奉行的就是儒家的传统道德伦理观。可混到他爹孔宙这一代,虽然已经是比较差的了,但好歹也当上了太山都尉,官不大,但日子过的其实可以说还是不错的。
在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爹孔宙拿了两个梨子,特地挑了一个大梨和一个小梨,让孔融和哥哥孔褒一起选。可能是偏爱小儿子吧,也有可能是孔褒太谦让了,反正给了孔融先选的机会。
接下来的故事是孔融选了最小的那个梨子!
孔宙笑着问:“你为什么选最小的梨,不选最大的呢?”
孔融说:“大梨子应该给哥哥吃,因为哥哥比我大。”(其实我估计是孔融刚吃完饭,吃不下了)
不得了了!孔融这么小就会如此谦让,这叫什么?
懂孝道啊!应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啊!
于是儒门传人孔宙先生逢人就说让梨之事,直夸孔融孝顺,顺带让七大姑八大姨的,左邻右舍的都到处去说。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美名就传天下了。
不得不说孔宙这招做的真绝!
那么孔宙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为了给孔融铺路!在这里我想和大家说一下汉末的选官制度。在当时还没有科举制度,想当官的途径只有通过举孝廉,所以先给小孔融宣传一下孝的美名。这不是再给我们一个很清贫的印象,我能说这是在炒作吗?
在孔融十三岁那年后,孔宙就去世了。孔融伏地痛哭,哭的那叫一个惨啊!倒在地下都起不来了,需要人扶着才能站起来。
由此声名大振,成为孝的凯摸!
随后又发生了一件大事,险些让他丢了性命。
有一天,有个叫张俭的人为了躲避追杀而敲开了孔融家的门。此人是个名士,和孔融的哥哥孔褒交情很深。当时的孔融已经是十六岁了,在古代还未成年,但在今天已经可以对自己的行力负责了。
孔融为了显示自己的义气,就自作主张,没经过哥哥的同意就将张俭藏在了家里。后来被人告发了,孔融和孔褒都给关了起来,这可是要杀头的大罪。
但朝廷考虑到孔家的威望,怕引起民愤,又考虑到孔融的名声。于是就把孔褒杀了,将孔融放了。
就因为孔融小时候向哥哥让了个梨,结果却要了他哥哥的一条命,这让梨的代价也太大了吧!
成年之后,孔融步步高升,一直做到北海相国。但这个人做不到更大的官,是因为他太招人厌了,总是拿着儒家的那一套去约束别人,而且自己还做不到。这不是品行不一吗?
看到别人哭丧哭的不够认真,哭的不够悲伤,就给杀了。而自己却是个典型的父母无恩论者,他说:“父子之间,不过是一时激情的产物;母子之间,就像装东西的瓶子到下来就没关系了。”
你看这人多虚伪啊!
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个拥汉派,毫无底线的和曹操做对。曹操是那种好欺负,忍气吞声的主吗?但杀了他总得有一个合理的名头吧,毕竟孔融还是个受人爱戴的名士呢?
很快除去孔融的时机就到了,在三国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兄弟,在战乱时遇上了大雪,因为没有吃的,为了活下去,其中一杀了另一个,吃了他的肉活下去了。
孔融认为这是对的,人之常情嘛!可世人却不这么看,这就背信弃义!
曹操便借此事大作文章,大肆宣扬,导致世人对孔融的反感,孔融的名声也就此一落千丈。
后曹操见时机成熟了,便以不孝之名杀了孔融。
这叫起于孝,又毁于孝,其实不是真的孝,只是个演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