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明朝那些奇皅皇帝 |
刘基是被“请”来的
朱元璋听说处州(今浙江丽水)有几个隐居避世的人,他们分别叫叶琛、章溢、刘基,此三人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之所以选择隐居,是因为始终不得志,毕竟蒙古人是看不起汉人的。而三人当中要属刘基的才华最高了。
姓名:刘基,字伯温
出生日期:1311年,死于1375年
民族:汉族
家庭住址:处州青田(今浙江丽水市青田)
家庭背景:官僚世家
据说此人从小聪明过人,智力超群,十四岁就已考入处州郡学习,十七岁拜当时的儒学大师郑复初为师。此时他认真学习,博览群书;经史子集,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尤其精通兵法谋略。
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参加了元朝的科举考试,一举中弟。当时的他的老师郑复初便对他的父亲说:“此子必高公之门矣!”意思是说:“你的这个儿子将来必定可以光耀门楣”。还有人说他是魏徵之流,而英特过之,将来济时器也!其实就是说他像魏徵那样的人,但将来一定会超越他们,由此可见,在当时世人的都觉得刘基是个聪明人,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在如今我们听着刘基这个名字可以不太熟悉,但他的小名在民间可了不得了。号称是唯一一个可以与诸葛亮比智慧的人。在这里有一段传说的小故事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话说刘伯温这人才高八斗的,还精通经世之学,故十分的自负。于是跑去诸葛亮的墓前仰天大笑,曰:诸葛孔明也不过如此嘛!
这只是一个传说,至于真假性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反应的是刘伯温确实很有才,还聪明过人,但有才的人不被重用估乎成为很多能人志士摆脱不了的宿命。毕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当然刘基不例外,他著书以明志,写了本叫《郁离子》的书,这是本寓言书,第一篇写的就是千里马,借此表达自己心中的愤懑和不平!而这些痛苦的根源都是元朝统治者带给他的。
至正二年(1336年),刘基出任江西高安县的县丞(相当于今天的县长),也就是地方的父母官。尽管他为官清廉,尽职尽责,可还是受到蒙古高级官员们的排挤,始终不得志,满腹经纶,一腔热血却得不到施展的机会。于是索性辞官归隐,在西湖泛舟赏月,吟诗作对,决定从此不再入仕。
至正十六年(1356年),失望到极致的刘基向北叩了三个响头,只说了一句话,曰:臣不敢负世祖皇帝(指忽必烈),委实因为走投无路。从此他与元王朝恩断义绝,于是回到老家青田呆着,心灰意冷,不问世事。
只可惜事与愿违,身逢乱世难免有诸多无奈!各地的起义浪潮不断高涨,后朱元璋攻下了处州(青田属处州),听说此地有个叫刘基的隐士,想要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开创万世之伟业!于是派了处州的一个叫孙炎的官员去请刘基出山,可刘基却死活不肯来,还送了一把宝剑给孙炎,以表明自己的决心。孙炎很无奈,这是朱元璋交代的任务,如果完不成该如何交代呢?情急之下,说出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剑当献于天子,斩不顺命者"。意思就是说:“你这把剑不应该给我,应该给天子(这里指朱元璋),专门斩杀那些不听话的人"。刘基一听这话算是明白了,如果不去为朱元璋效命,不仅做不了隐士,怕是小命都难保了。
无奈之下,刘基还是选择了去投奔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