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解读
(2018-05-12 16:57:0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教案 |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4篇课文。《静夜思》是一首古诗,语音浅显易懂;儿童诗《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视角、童趣化的语言进行表达;《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散文,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读好长句子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在《端午粽》的课后题中提出了“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这个要求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前一课《夜色》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长句子,在课堂上要引领学生初步感知长句子的停顿,读通,读懂长句子;《端午粽》一课要对长句子的朗读作重点指导,学习运用词语连续、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教学《彩虹》一课时,要指导学生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反问句,读好分句间的停顿,并能试着读出语气和情趣。
语言的积累也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包括词语的积累和古诗的积累。词语的积累有常见词语的积累,如,积累与身体部位有关的词,归类识记带“月”字旁的字,积累“×来×去”的词语。《静夜思》和《寻隐者不遇》要求学生能够朗读、背诵。
本单元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表达。如《夜色》一课,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可引导学生猜测:我会看到什么,以为是什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如,学习了《端午粽》后,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端午节的故事;学习了《夜色》后,说说自己曾经怕黑的经历,是怎样克服这种心理的。
单元学习目标:
1.
2.
3.
4.
5.
6.
7.
8.
9.
单元重难点:
重点:1、认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难点:1、读好长句子及问句,注意停顿,读懂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单元课时分配:
《静夜思》
《夜色》
《彩虹》
《端午粽》
《语文园地四》
单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材解析: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在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学习目标:
1、
2、
3、
4、
重难点:
重点: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正确朗读课文。
难点:读好长句子,了解端午节的习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3二类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7个一类字;会组词,并会灵活运用。
2、能说出“糯米、掀开、美滋滋、又黏又甜”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给课文标自然段,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
1、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你们知道粽子与什么节日有关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吧。
2、
3、
二、
出示自学提示(一):
齐读课文,思考:
1、
2、
3、
(学生自学3分钟,小组讨论2分钟)
1、
2、
3、
4、
出示自学提示(二):
出示会认的字,齐读
1、
2、
出示自学提示(三):
出示会写的字,齐读
1、
2、
3、
三、
1、
2、
四、
1、
正确书写下列字的笔顺。
真:
豆:
2、
五、
午
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2、
3、
一、揭题示标:
1、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自主探究与合作提升:
自学提示(一):
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齐读思考:
1、
2、
3、
(学生自学3分钟,小组讨论2分钟)
学生自学。
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
教师点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
自学提示(二):
出示课文第三、四自然段,齐读思考:
1、
2、
3、
(学生自学3分钟,小组讨论2分钟)
学生自学。
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
教师点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
三、总结解惑:
1、
2、
四、
1、
仿写:又黏又甜
又——又——
填空:
()的箬竹叶
2、
五、
端午粽
六、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