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读后感

(2018-05-11 23:33:41)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师发展

《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读后感

理想的课堂应该扎实有效,发掘魅力,充满活力,课堂教学不仅实现知识的重现,还应实现学生与教师生命的复活。作为一名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面对这一新生事物,我深刻的意识到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那么,我们教师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转变教育观念,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想学、会学、学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

在寒假期间, 我研读了朱永新老老师的《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对于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 明白了讲课老师必备的六点意识

这六点意识分别是知识意识、学生意识、组织意识、准备意识、规范意识、反思意识。 

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主宰,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扮演着“记者”、“录音机”的角色。要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师必须在师生关系观上实现三大转变,即: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逐步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求者;教学过程从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过程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多向交流的过程。

二 明白一堂课就是一场战斗

 课堂要充满活力,就要改进教学方法。指挥官指挥一场战斗要明确三点:明确的任务、有效的战术、成功与否。老师上一堂课也要明确三点:教什么、怎样教、教的如何。战斗的主角是士兵,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指挥官和老师的作用在于“运筹帷幄中”,打仗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上课也要知己,了解学生的基础习惯等,知彼,明白知识的轻重所在,来龙去脉。打仗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上课也要讲究要学习新知,先要复习旧知,所谓温故而知新。

课堂不足主要有几种类型:阵地不明型、舍本逐未型、越俎代庖型、贪多求全型、纸上谈兵型、枪支弹药不足型、不问战果型等,幽默风趣的语言使我对课堂的不足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三 明白了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目标上,学习目标模糊或太多,课堂上只注重讲解知识不注重管理学生,课前对学生基础不了解,对学生思维中的困惑把握不准,导致重点没有突出,难点没有攻克。老师滔滔不绝的讲,事无巨细,导致学生思维疲惫,放弃学习。课堂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这就要求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在此基础上更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权。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所有教学效果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  

四 明白最简单的音符,也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成功的时候很容易有信心,失败的时候很难有信心,但恰恰面临挫折时,最需要信心,越是成功的人,其潜能越能发挥的淋漓尽致,越是失败的人其潜能越是在沉睡,面临挫折之际,纵然无法重建信心,也要坚守、坚持、竭尽所能。教师会遇到很多问题,想办法去解决是捷径,放弃等于永远的失败。教育需要我们的耐心,更需要我们的坚持。

五 明白了教学存在的问题

开展课堂教学,老师要始终考虑六个方面的问题,从教师角度要考虑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从学生角度要考虑:学什么,怎样学,学得如何。

课堂教学要着重三个方面:培养习惯,强抓管理,务必落实。

最后就是要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整理出符合自己的一套教学理论,让自己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少走些弯路。

六 明白课堂也需要充分调动情感因素 

 1.重视教师“身态语”的作用。“身态语”,即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姿态等。教师的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赞美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一个微妙的评价和情感动员,使学生激发热情、振奋精神。2.把全部的爱和热情倾注在学生身上。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影响的,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教师只有把自己全部的爱和热情倾注在学生身上,倾注于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调动并长时间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注重教学语言的情感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传达教学信息,激发学生情感,使其进入最佳状态的最直接的手段。  

读完朱永新老师的《给青年教师的一封信》我感触颇深。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时,眼里不能只有教学内容,要时刻注意学生,不断的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