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老舍故居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老舍故居,又称丹柿小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丰富胡同19号,南邻灯市口西街,西侧不远处是东黄城根南街,东侧隔两个胡同口是王府井大街,西距故宫博物院1.2公里,东距梁实秋旧居、徒步大约1公里。
丰富胡同北起大草厂胡同,南至灯市口西街。胡同里没有多少院落,显得非常安静,连过往行人都很稀少。可在胡同的南头,却有一个赫赫有名的院落:老舍故居。从那以后,到1949年,老舍在北京“漂”了几十年,没有稳定的住处。他先后在育劝胡同、方家胡同小学、翊教寺公寓、西山卧佛寺、西直门儿童图书馆、缸瓦市基督教堂、北长街小学、烟筒胡同 6 号等地方居住过。
街门南侧有两间南房,为外院。二门建在里院南房与东厢房之间,里院有北房3间,北房两侧各有耳房1间,有东、西厢房各3间和两间南房。院内房屋的屋面虽然是合瓦清水脊,但墙体却不是整砖到顶的清水墙,而是被称为“四角硬、棋盘心”的墙体,即:墙体上下左右四周用整砖砌成,中间则是外罩灰皮的碎砖墙。
二门建在里院的东南角,占据里院的“巽”位;街门建在外院东院墙的北部,将外院作为坐西朝东的独立院落观之,亦占据“巽”位,此谓中规中矩。“巽”,八卦之一,为木、为风,卦形为;位在东南,时寓晚春,意为吉顺。“巽”位开门在北京四合院中实为定例。外院狭长,在东南部位仅有两间南房,然而,里院的两间南房则占据外院的西北部位,使人疑为外院的北房;东南、西北部位的4间房屋与西南、东北部位的两块空地使狭长的外院虚实结合、错落有致,亦可理解为八卦图中间的“阴阳鱼”,只不过由圆形变成了长方形,此谓颇具匠心。
1950年3月入住丰富胡同 19 号。老舍对小院是满意的,也精心地进行装点,还在院子里种植了两棵柿子树,每到金秋时节,橘红色的柿子挂满枝头,老舍的夫人胡絜青还给小院起了个雅号——丹柿小院。
老舍之所以选择在丰富胡同买房,主要是考虑到上班方便。当时他任职北京市文联主席,与他频繁往来的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市文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单位距离很近。市立二中、育英中学、王府井大街就在附近,便于子女上学和日常生活。难能可贵的是,虽然附近就是热闹的市场,但丰富胡同不是主干道,人烟稀少,小院有围墙阻隔,院里有树,能够闹中取静,大有世外桃源的味道,很对老舍的胃口。
老舍在“丹柿小院”里创作了话剧《方珍珠》、《龙须沟》、《青年突击队》、《女店员》、《全家福》、《茶馆》,小说《西望长安》、《无名高地有了名》、《正红旗下》,此外,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诗歌、杂文和曲艺作品等。还有为纪念其父而作的《神拳》等20余部剧作。话剧《茶馆》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史诗,《龙须沟》则是新中国的赞歌。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然而,1966年8月24日,老舍走出“丹柿小院”后就再也没有回来。1984年5月24日,老舍故居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建成老舍纪念馆。
老舍故居坐北朝南,分内外院,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共有房屋19间。外院一座五彩木影壁,侧面还有一个鱼缸。院中正房(北房)三间,明房和西次间为客厅,东次间是老舍夫人胡絜青的画室兼卧室,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是老舍先生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和生前最后居住过的地方,在这里完成了后期创作的几乎所有作品,是众多故居中较为重要的一处,已经成为了北京的文化符号。
1949年,老舍先生购买并修缮丰富胡同19号。1950年,老舍先生阖家迁入丰富胡同19号居住,因院内种植柿树,老舍即称此宅为“丹柿小院”。1997年,老舍先生夫人胡絜青将宅院捐赠给国家。1998年,组建“老舍故居筹建处”,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拨专款进行修缮。1999年,老舍故居作为老舍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2008年3月,老舍纪念馆免费对外开放。
老舍故居(丹柿小院)是老舍先生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院落,也是他生前最后居住过的地方,他在这里完成了后期创作的几乎所有作品。因老舍先生特殊的生活经历,很多城市都建立有老舍纪念馆,但老舍故居(丹柿小院)无疑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已经成为了北京的文化符号。
1994年老舍夫人携子女向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市长李其炎写信,提出将老舍故居连同老舍收藏的部分字画、古董捐献给国家,同时胡絜青也愿意将她本人创作的美术作品捐献给国家。1997年7月老舍家属有偿将老舍故居捐献给国家。捐献交接仪式在北京市政府举行,市委书记贾庆林等市领导出席,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老舍夫人胡絜青携子女出席。1998年北京市文物局对故居进行落架修缮。2014年闭馆修缮四个月后,老舍纪念馆于2014年8月19日重新对公众开放。
1998年5月18日“老舍故居筹建处”开始组建,1998年6月4日召开第一次老舍纪念馆筹建会。随后进入紧张的筹建工作。199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示“同意将老舍故居改建成老舍纪念馆”。1999年2月1日,老舍诞辰100周年前夕,老舍纪念馆正式对社会开放。老舍纪念馆对外展示内容:故居原状陈列(北京四合院),老舍的生活与创作展览。
老舍以笔名行世。于是,有人误认为老舍姓“老”,在济南居住时,房东太太称当时才二十多岁的胡絜青为“老太太”;老舍晚年也曾戏称自己为“老老”。老舍是满族人,除去汉化的姓氏“舒”,还有满族的姓氏,俗称“老姓”。老舍的女儿舒立说:“父亲这‘舒’姓是来源于‘舒穆禄’氏。”自家人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可是,启功先生却说:“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来姓‘舒舒’氏,后来加上‘觉罗’,就叫‘舒舒觉罗’,而老舍又从‘舒舒’中取第一个‘舒’字做自己的姓,又把第二个‘舒’字拆成‘舍’字和‘予’字,做自己的名字就叫舒舍予。”国学大师的解释也是入情入理的。其实,老舍的“老姓”究竟姓什么已无关宏旨,老舍已经成为一种标志、一个符号。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关纪新说:“老舍,有如一颗举足轻重的砝码,在我们民族诸多的文学和文化天平上,显示着他的作用与价值。”
老舍是北京人,深深地眷恋着故乡。他在《想北平》中写道:“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像老舍那一代学者、教授大多有坐“洋车”的体会,与“洋车夫”有直接的沟通。鲁迅通过《一件小事》讴歌“洋车夫”纯洁的心灵,胡适和沈尹默也曾作诗叙述“洋车夫”生活的艰辛。然而,以一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为“洋车夫”立传的却只能是老舍。因为,老舍是由穷孩子成长起来的大作家,与“祥子”们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
老舍先生说:“穷人是不轻易掉泪的!”所以,《龙须沟》中的“程疯子”在家里无端遭到欺负,全院人都为他揪心的时候,也只是撕心裂肺地喊了一句——“谁让我是个窝囊废呀!”所以,《茶馆》中“王掌柜”在即将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也只是对孙女平静地说:“跟爷爷说,再——见。”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于是之先生悟出了真谛,把这两个人物演绝了!
若干年后,将老舍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搬上话剧舞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焦晃先生出演老舍。在剧中,老舍这一形象串联全剧却没有动作,焦晃为此焦虑不安。于是,焦晃走进了“丹柿小院”,见到小院里始终有张小方桌,桌子上始终摆着一壶茶,供过往的行人歇歇脚。焦晃终于找到了老舍在舞台上的心理动作:“应该是站在台前,弓着身子让演员踩着我的背脊走向观众,让观众踩着我的背脊走上舞台,而不是一个指手画脚的主持人。” 剧终的时候,两边谢幕的演员纷纷退去,焦晃饰演的老舍却踏过“太平湖”向观众缓缓走来,说:“朋友们,我爱你们!”剧场顿时寂静下来,继而爆发出震耳的掌声。观众们没有料到,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舍先生正在向自己走来。
1930年7月,老舍应聘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住在齐鲁大学办公楼(现为山东医科大学办公楼)二层西南角的第一个房间里。1931年7月28日,老舍回北平和胡絜青结婚,不久,夫妇二人一起返回济南居住,租住在南新街54号一间小房子里。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南新街位于齐鲁大学的北边,是一条有个折弯的南北胡同。院子不大,大门坐东向西,二门内的西、北、东三面有房。紧靠大门洞的门房由老田夫妇居住,西屋两间是大家吃饭的地方,东屋是厨房,厕所在东南角的角落里,老舍夫妇住北房。北房说是三间,实为三间半,西山墙后边还连着一个小暗间,堆放杂物。北房的东边一间半加了隔断,作为卧室,西边一间半,是老舍会客和写作的地方。往北不远就是闻名全国的趵突泉,往南不到十分钟就是齐鲁大学。整个院子不很大,但种满了花草和盆养的畦栽,还有一棵不算小的紫丁香和一大缸荷花。院子里有一眼水井,一早一晚,老舍自己打水浇花,施肥,捉虫,所以花儿开的很旺盛。每年开春以后,小院里花香不断,五彩缤纷,吸引着不少朋友观景赏花。老舍一生爱交朋友,只要有人来访,他都热情接待,客人走后他才拼了命似的作他自己的事情。他的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赶集》中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如《大悲寺外》、《马裤先生》、《微神》、《开市大吉》、《歪毛儿》、《柳家大院》、《抱孙》、《黑白李》、《眼镜》、《也是三角》等,还有发表在《论语》等刊物上的幽默诗文,大都写成于这个院子里。在这里住了三年,生下了大女儿舒济。
这是老舍在青岛市的故居。
1934年9月,老舍接受了山东大学文学院的聘约,全家移居青岛,居住在莱芜路(现青岛市登州路10号甲)的一所洋式平房里。1935年8月16日,儿子舒乙出生。夏天,老舍辞去了山大的教职,开始成为职业作家。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就是在这里创作完成的。“七·七”事变的炮声使老舍无法再埋头于创作。8月1日第三个小女孩舒雨出生后,青岛形势危急。在接到齐鲁大学文学院的聘书后,全家搬到齐大校内常柏路11号。1937年11月15日,小日子炸毁黄河铁桥,济南危在旦夕。决不能当汉奸,坚决去抗战,老舍毅然提起小衣箱,告别妻儿,离开常柏路11号温馨的家,奔向武汉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去。2010年,老舍先生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黄县路12号的故居改建为“骆驼祥子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
1938年7月中旬,在九江沦陷武汉无险可守情况下,老舍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迁往重庆。据老舍先生自述:“8月14,我们到了重庆。”暂时住在公园路青年会里。青年会是“文协”在重庆的第一个会址,老舍与何容住在二楼窗口向阳的一间,中间一个九屉桌,两张单人床分放两旁,坐在桌旁可就桌工作。至1940年8月房屋被炸毁才离开,现仅存当年楼上的“青年会”三个大字残迹。这期间写作了他的第一部抗战话剧《残雾》,第四部短篇小说集《火车集》,长诗《剑北篇》,话剧《国家至上》、《张自忠》、《面子问题》、《归去来兮》、《谁先到了重庆》等作品。
1943年11月17日,夫人胡絜青携子女来到北碚与刚割治完盲肠的老舍团聚,一家定居在蔡锷路24号(现为天生新村63号副16号)。与老向一家、萧伯青、萧亦五同住“文协”北碚分会的一座小楼。1943年,老舍在身心全不舒服的情况下,创作完成了长篇抗日武装斗争小说《火葬》和第五部短篇小说集《贫血集》。
1944年4月15日,《新华日报》为“文协”成立六周年与老舍创作生活二十周年发表社论,郭沫若、茅盾、何容、台静农、臧克家等人均写文章或贺词表示祝贺。茅盾在文章中说:“如果没有老舍先生的任劳任怨,这一件大事——抗战的文艺家的大团结,恐怕不能那样顺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艰难困苦地支撑到今天了。这不是我个人的私方,也是文艺界同人的公论。”
老舍在北碚安家后,许多朋友前去看望。胡絜青一次又一次地讲述了北平沦陷后,人民的苦难和当亡国奴的耻辱。这些真实的细节,为酝酿创作《四世同堂》,提供了详细的背景材料。1945年2月4日,小女舒立出生。1944年元月,老舍开始写作百万字小说《四世同堂》,他说“我必须把它完成,成为从事抗战文艺的一个较大的纪念品”。年底完成了三部曲的第一部《惶感》,1945年完成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于1948年在美国写完。《四世同堂》这部长达百万字的长篇巨著,用最普通的大量的民俗传统和国民性,对中国当时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作出反思,解释为什么中国几乎被日本吞食,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四世同堂》是老舍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
抗战胜利后,老舍写了长篇回忆文章《八方风雨》,记叙了他在八年抗战中的生活,在北平《新民报》上连载。他说:“把八年的生活有话即长,无话即短的写下来。我希望它既能给我自己留下一点生命旅程中的印迹,同时也使别离八载的亲友得到我一些消息,省得逐一的在口头或书面上报告。”老舍先生在重庆北碚的故居(现天生新村63号)于2010年更名为“四世同堂纪念馆”,面向社会开放。
1966年8月23日,老舍被一百多名红小将们从市文联办公室拉出,与萧军、骆宾基、荀慧生等30多位文学艺术家一起被带到孔庙进行热烈地教育,一直持续到下午,又被带回单位,继续教育直到深夜两点,才被夫人胡絜青接回家中。
1967年8月24日是老舍逝世周年日,许林邨与吴幻荪为纪念老舍,在太平湖畔秘密立碑,上书“老舍先生辞世处”。1971年,在修环线地铁时太平湖被填时失踪。附近居民白鹤群曾墨拓此碑保存在家中,于1987年公诸于世。1994年照原样复制一碑,存于老舍故居。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