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拾趣(三)
(2025-09-06 20:45:02)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短篇故事 |
回忆童年趣味横生,那时候我们随父亲住在四方区宜昌路的海军大院里,童年时光是我最惬意的生活,我最喜欢的就是跟着我父亲手下的一位战士去赶海。父亲送他外号叫“海司令”,他的家乡在上海市的崇明岛,每逢星期天我就跟着他去大院的西侧,海滨滩涂赶海。
星期天是部队战士的休息日,只要海司令不当班,我肯定跟着他去赶海。他是我父亲接来的兵,从小没有离开过家乡,没见过大城市的繁花。他是乘上海至青岛的海轮到青岛的,在码头上登上部队的大卡车直接拉到城阳区的新兵连,经过集训后又乘坐大卡车来到我父亲的海军大院,有一天父亲带着战士跑步,来到“孤山”的半山腰,孤山的西侧是胶济铁路,一列青岛至北京的客车在蒸汽机车的牵引下,吭哧吭哧的吐着白烟,通过孤山西侧。
海司令拉着父亲说:“首长!你看火车爬着走都这么快,如果站起来走,岂不是更快!”
革命一辈子的父亲被他问的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张口结舌竟然无言以对。
幸亏旁边一位老兵反应迅速:“这里场地狭窄,火车站不起来。如果火车在大平原上,立起来就会健步如飞了!”
这就是“海司令”来到青岛的第一个“至理名言”。
“海司令”十八岁参军,本来他就是一个孩子,我母亲就特别喜欢孩子,“海司令”一来到海军大院,我母亲就拉着他的手说:“孩子,来到部队,你有了一个新的家,我就是你的母亲!”
我那时上小学二年级,海司令本来就比我大不了几岁,所以我们很快就打成了一片,闲着没事,他就带着我去大院的西侧海滨滩涂赶海。
到底是鱼民的儿子,海司令对大海就像了解自己的手掌纹路一样。所以每逢周日,父亲就任命他为“海司令”,带着自愿参加的战士去赶海。
说起来赶海也是一个技术活,经常有十几位战士跟着他去赶海,其他人加起来挖的蛤蜊都没有他多。
有一次我跟着海司令去赶海,这次不是去挖蛤蜊,而是去挖“蛏子”,蛏子也是一种生活在沙质海滩上的贝类动物,成年蛏子大概有十四、五里面长,手指头那么粗。和煮蛤蜊一样,味道鲜美。
海司令挖蛏子很特别,在海滩上他一眼就看出来什么样子的洞口是蛤蜊窝,什么样子的洞口是蛏子窝。
看准蛏子窝先用铁锹挖一下,从竹篮中取出一个小瓶子,用小勺子从小瓶中挖出一勺盐,倒入蛏子窝中,不到一分钟蛏子就自动冒了出来,举手之劳蛏子就成了篮中之物了,看的我目瞪口呆,佩服的五体投地。
在海滩上蛏子的数量没有蛤蜊多,自然也金贵。海司令挖蛏子的方法虽然好玩,但是效率不高,一个潮水下来也就能挖3、40个,海司令一直在捉摸怎么样提高挖蛏子效率的方法。
一天午饭后,我在大院中溜达,来到维修车间,看见海司令在铁鏨子上敲敲打打,进去一看,他正在往一根50多厘米长的钢丝上装木柄,钢丝的另一头带着一个倒钩。
我问他:“干什么用的”?
他神神秘秘的说:“星期天去赶海你就知道了”。
好不容易盼望到星期天,果然潮水不错,我全副武装跟着海司令去赶海。来到滩涂,海水退大潮,目测距离大概退出一千米左右,大片的滩涂暴露在阳光下。小招潮蟹来来往往在海滩是忙碌着,海鸥忽上忽下在海滩上寻找猎物,来海滩赶海的人密密麻麻。
海司令打发其他跟着来赶海的战士去挖蛤蜊,自己开始寻找蛏子窝。看见一个蛏子窝后,拿出钢丝钩深入窝中,左右一转迅速提起,一个蛏子就被钓了上来。有时蛏子窝的深度超过50厘米,海司令就用铁锹挖一下,再用蛏子钩。如果这个时候还钓不上来,海司令还有绝招,他从竹篮取出一个小瓶子,里面装满食用盐,用小勺子挖点食盐倒入蛏子窝,窝海水盐度增高,不一会蛏子自己就跑出来了!
哇噻!钓蛏子的效率大大的提高,一个潮水下来我们两个人合作钓了满满一竹篮子蛏子,收队的时候,其他战士看着一竹篮子大蛏子顿时目瞪口呆。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