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教寺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北京通教寺位于东城区东直门内的尼僧寺庙、北小街针线胡同19号。西侧是东直门内北小街,北侧紧靠民安街,东侧是南馆公园,西距南锣鼓巷2.1公里。
通教寺的山门建筑风格别具一格,山门三间,坐西朝东,面阔9.5米,进深3.8米。三间歇山卷棚抱厦,屋脊带吻兽、正兽及小兽,室内井口天花,饰旋子彩画,地面为水磨石方砖地。山门前面南北两侧一对高大门神颇为少见。
门楣上方匾额“通教寺”三字为赵朴初先生亲书,笔锋刚劲有力。通教寺虽身处喧嚣都市却如一片宁静的净土,散发着独特的宗教魅力。通教寺山门对面是一片长满苍松翠柏、奇花异草的南馆公园,使寺院的环境更显幽静。进山门后,即为修葺一新的大雄宝殿。
走进寺内,一进庭院南北配殿各七间,灰筒瓦过垄脊,内为白灰顶,花砖地。
一进庭院的正殿是大雄宝殿,尤为瞩目的是宝殿坐西朝东,面阔五间,绿琉璃瓦屋面,大式硬山三卷勾连搭顶。殿前抱厦装饰精美,室内井口天花绘有旋子彩画,尽显古朴庄重。
大雄宝殿殿中莲花座上供奉着阿弥陀佛,法相庄严,雕塑精美。大殿两侧是整齐的僧房,左前方为五观堂,右前方是念佛堂,寺内还立有1942年重修时立的两道石碑。
更为特别的是,大雄宝殿内藏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像》,描绘了善财童子参拜五十三位善知识的故事,艺术价值极高,也让这座宝殿声名远扬。寺内还立有两块碑刻,珍藏着一部日本《大正藏》,默默诉说着往昔的历史。
通教寺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最初由一位太监创建,当时规模较小。到了清代,这里改建为尼寺,更名为“通教禅林”。至1942年,比丘尼开慧和胜雨对其进行大规模扩建,迁移居民,扩大庙区,还将山门改为坐西朝东,正式定名为“通教寺” 。此后,通教寺在时代浪潮中历经风雨,1978年后经政府重修,重现往日光彩,并在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作为北京城内唯一的尼众寺院,通教寺严守佛制寺规,传承着独特的尼众修行文化。寺内环境清幽,松柏常青,花草繁盛。在这里,远离尘世纷扰,只有悠悠的梵音和袅袅的香烟,让人的心灵瞬间得到宁静与慰藉,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教寺的具体创立时间无从考证,传说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原是一座只有几间殿堂的小庙。清末民初,殿堂残破,佛像毁坏,只剩下一位老年比丘尼(尼姑)住寺。1942年,有两位福建籍比丘尼开慧和胜雨住北京广慈寺,在净莲寺法界学苑学戒听经,她们决定重建通教寺,募集资金改造大殿,兴建了南北楼、念佛堂、五观堂、大寮等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通教寺一直严守佛制寺规,尼众们过着如法如律的宗教生活。“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像法物被毁,尼僧离散。1978年以后,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修了通教寺,将“文革”时离寺的比丘尼召回,恢复了被迫停止多年的宗教活动。
因为通教寺小巧玲珑,我只用了一个小时就走马观花的看来一圈,了解一个大概其,如果你计划来北京旅游,串联旅游景点、路过这里不防到此一游。去北京市东直门内北小街针线胡同19号,可乘车路线:地铁东直门站下车,或413、815路公交车。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