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汇通寺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我们游览完了德胜门箭楼,沿着德胜门西大街西行,去计划中的汇通祠继续游览。我们徒步550米、来到德胜门西大街58号甲,沿着照片右侧的石台阶上去,就是汇通祠的后花园。
这是我站在半岛小山的东侧向南侧看,小山南侧下面有郭守敬青铜站像,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西北部也尽收眼底。
这是站在西海西北岸边,抬头看小山上的汇通祠,近景是郭守敬青铜站像。上个世纪北京修建地铁二号线、二环路,汇通祠遭拆除,小岛推平,地面深挖几十米修建地铁。地铁、二环路修建完成,在与原小岛相似的位置重新堆建了一座小岛。1988年汇通祠在小岛上重建,有关专家评价汇通祠是北京古建筑重建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汇通祠在小岛顶端,从北二环路的石牌坊大门南行,沿蜿蜒石板小路上行,即可到小岛南端。历史上原建筑群占地约800平方米,坐北朝南包含:山门:单间石券门结构前殿:三开间硬山顶建筑后楼:两层三开间带前抱厦配殿:东西各三间厢房建筑匾额存有"潮音普觉""功兼利济"等题刻。重建后的祠宇依山形走势布局,主体建筑掩映于叠石假山中,通过曲径与周边湿地景观相连。
抬眼上望汇通祠山门在即,山门下有十九节台阶,很陡。山门面阔一间,歇山挑脊,灰筒瓦顶,石券门,朱门两扇。石券门门楣上方镶嵌石质横匾,横匾阴刻“汇通祠”三个红色大字,山门前面一对石狮子、呲牙咧嘴怒目圆睁地看着上上下下的游客。
祠内各个殿宇展示着元代伟大的天文学家、水利专家、数学家、测绘专家郭守敬量天治水的事迹,其全身塑像立于院中。至元八年(1271年)元朝迁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北京为大都。大都的物资需求绝大部分来自江南,仰仗大运河运输,而大运河终点在通州,距大都还有50华里,每年从通州至大都的陆路运输耗费巨大,年运费高达六万缗,折合当今人民币约2500万。
为解决陆路运输耗费巨大这一问题,郭守敬提出了引北京北部的白浮泉水,西折向南经颐和园昆明湖,向南西折,经高亮桥,过合义门,即明朝的西直门,汇于积水潭,即今天的西海,再东折而南,出南水关,流入原金朝的旧运粮河,河上十里一闸,共七座,过舟止水,直至通州。世祖忽必烈看后大喜,下令:“当速行之。”至元二十九年春动工,第二年工程告成。积水潭水位抬高,由此至通州运河码头的水位全面抬升,南方运粮船直抵积水潭。世祖忽必烈看到漕船结队驶来,积水潭上桅杆林立,舳舻蔽水,遂赐名新水道“通惠河”。
在汇通祠北侧平台上展示着郭守敬制作的大型古代天文仪器模型,一件简仪,一件浑仪。每件仪器上各有四条升龙支撑起观测铜轨,在蓝天之下显得分外古朴雄浑。郭守敬利用自己研制的简仪和改进的浑仪,以及其他天文仪器,测定出了准确的冬至时刻,推算出与现代通用历法相同的一回归年时间长度。至元十七年(1280年)修成了一部新的历法,元世祖忽必烈取《尚书》“敬授民时”之意,命名为《授时历》。《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和地球绕太阳的实际周期只差26秒,与现行公历一年周期相同,比公历的创制早三百年。《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卓越的一部历法。

至明朝,永乐年间建设北京城,元大都的北城墙向南移动了五华里,将通惠河终点的积水潭一分为二,形成了城墙北侧一片水域,即建国后称之为太平湖和青年湖的水面,城墙南侧的积水潭面积明显减小。太平湖和青年湖在上个世纪末已经填平,了无水迹了。文革中北京文联主席老舍不堪凌辱而自沉的就是太平湖,可见上世纪六十年代太平湖还是很深的水域。 城墙分隔了积水潭,通惠河水源如被切断,皇城西苑的太液池,直至通往通州通惠河的水域就会干涸,因此明初北京城建设者,在德胜门西侧的城墙下开辟了西水关,水流从颐和园昆明湖南下向西,经高亮桥进入北护城河,护城河水流从西水关进入积水潭,城墙下西水关出水口上的条石上刻着“连海水门”四个大字。传闻,帮助永乐大帝夺得天下的僧人姚广孝,在踏勘北京城风水后,奏请永乐大帝:西水关在京城之北,京城水道咽喉之一,宜建庙宇,尊请龙君,供奉于上,镇慑水怪,消除水患,保京城平安。永乐大帝准奏,遂在小岛之上建成庙宇,初名法华寺,后名镇水观音庵。
小岛之上除了姚广孝建造的法华寺请来龙王镇水外,还有明朝时人们安排的其它两件镇物,一件是蹲卧于西水关出水口的石螭。民间传说螭乃是龙子之一,没有角,专职镇水,在古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当年石螭卧在西水关出水口,迎面将水流一分为二。出水口之上的条石刻着“连海水门”四字。乾隆时期的《日下旧闻考》记载“石螭迎水倒喷,旁分左右,既噏[x ]复吐,声淙淙然自螭口中出”,时人跨桥而观,成为当年京城一景,称为“宛平八景”之“北湖水航”。 从民国初年“最新地学社”印制的《北京内外城详图》上看,汇通祠小岛仅东北侧有一小桥或小路与小岛相连,西水关之水从小岛北侧的北京北城墙下的水关出口流入西海,在水关出口水道与小岛之间有一座小桥,桥下即是镇水神兽石螭,水流经过石螭分东西两侧流入西海。从地图上所绘的小岛和水道的图形分析,石螭应是面向北,对着小桥和西水关出水口蹲卧,螭首将水流劈开,水流因此分成东西方向进入积水潭。而今的小岛北侧与东侧几乎全部与二环路相连了,西水关的主出水口砌在了西海岸边,主出水口上依然雕刻“连海水门”字样,水面之上虽然没有了石螭镇守,但流水仍然是六百年前”淙[cóng ]淙然“的美好。
二环路就是当年城墙的大致位置,现在的出水口与当年的出水口位置相比较,向南移动的一百多米。 现在的镇水神兽石螭蹲卧在汇通祠入口西侧的窄小水道内,估计这条小水道虽与主出水口相连,但已不再起主导水流的作用了。石螭静静地蹲在水面上,没有水流可以迎接,更没有迎水倒喷了。猜想应该是汇通祠复建时,建设者为了缅怀原有“北湖水航”的景致,在此复建了镇水神兽,六百年前的石螭在修建地铁时不知所踪了。

另一件镇物是立在小岛北坡的黑色星石,在汇通祠后罩楼北墙下的树丛间,一座汉白玉莲花瓣底座托起一尊椭圆形黑色星石,此乃是一块自天而降的陨石,古人认为陨石自带灵性,具有震慑妖邪的功力。人们将这块陨石作为镇守之物,于汇通祠建成之初立在祠畔。当年陨石之上纹路清晰,有一狮和一鸡的形象,人们称之为鸡狮石,由此黑色星石似乎更有了震慑邪祟的威力。狮为百兽之王,镇山镇水,保佑京城用水平安。雄鸡啄食毒虫,保佑西水关左右不被毒虫侵扰。
《西游记》五十五回中就有雄鸡吓死毒蝎的故事。一只毒蝎在雷音寺听如来说佛谈经而成精,当如来要将其捉拿之时,毒蝎蛰了如来手指逃到了凡间修炼成蝎子精,在唐僧取经路上变幻成美貌女子拦住唐僧要成男女之事。悟空八戒前来解救,悟空被蝎子精蛰了头,八戒被蛰了嘴,疼痛难忍,不能取胜。佛家已然无奈于蝎子精,幸有观音菩萨前来指引,悟空到东天门光明宫请来道家神仙昴日星官,星官见到蝎子精,现出七尺身高双冠雄鸡本相,对着蝎子精大叫一声,蝎子精当即现了原形,再叫一声,蝎子精当即死在雄鸡面前。《西游记》成书虽晚于黑色星石立于汇通祠畔,但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写的雄鸡吓死毒虫故事,当年一定早有民间传说,且是市井唱曲了。可惜的是现在的这块黑色星石是仿制品,真星石在修建地铁时遗失了。

清朝乾隆年间积水潭乃至通惠河水系淤塞严重,乾隆帝命挑浚通惠河,同时重修镇水观音庵。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通惠河挑浚完工,乾隆帝从紫禁城乘舟游览积水潭,赋诗称赏海子风光,其中一首描述了积水潭水面的辽阔:“积水苍池蓄众流,节宣形胜巩皇州。疏淤导顺植桃柳,三里长溪可进舟。”现在的西海比乾隆时期的积水潭水面大大缩小了,当年积水潭南岸的大小金丝胡同都是水路,地安门商场一代更是泽国。有专家考证,现今的西海、后海、前海,加上北海,仅是元朝时期积水潭的四分之一,是明清时期的二分之一。乾隆帝绝句中的“三里长溪”的“三里”是古人用“三”字表达流域辽远的意思,并不是溪水仅三里地。
有清一朝积水潭两岸逐渐发展成为达官贵人的居住区,和珅宅、恭王府、醇亲王北府、庆王府、涛贝勒府、棍贝子府、盛宣怀宅、恭亲王别邸的鉴园、张之洞故居、兆惠一等公府第等都在西海两岸附近。当年积水潭周边寺庙众多,至今留下名字的还有四十多座。现在积水潭及其联通一起的水域统称为什刹海,其名称来源有不少说法,有关佛家的“十方刹海”当为正说,佛家有说天地万物,无垠宇宙有十个方向,天地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十方刹海”的十方是指,方向上的东、南、西、北,空间上的上天下地,时间上的过去未来,生命中的生门死位。“刹”是土地、田地的意思,不单纯指寺庙,当年人们认为积水潭有着十方刹海的所有“方”,简称积水潭为“什刹海”。
时至民国,什刹海逐渐凋敝,汇通祠香火稀少不济。住持见庙宇不能维持,遂将汇通祠卖给了长春堂药店,现在山门外“万古长春“的道家之语就是当年长春堂老板留下的。解放后汇通祠一度作为武术教习之地,叫做”汇通武术社“。今天的汇通祠作为郭守敬纪念馆成为了人们的敬仰之地。 出汇通祠山门,左侧建成了观赏西海的观光台,展眼望去,夏日的骄阳下水波潋滟,岸柳婆娑。荷擎绿伞,蒹葭婀娜。楼台在水,亭榭绿波。水岸步道,画中游客。今日的什刹海已经成为北京内城的最著名的风景区,千般美好,万般秀丽:春红,桃杏彩云、落英缤纷;夏绿,圆荷泻露、满眼蔚然;秋碧,金风吹柳、万里云舒;冬青,花碎冰天、一海风露。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