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祖大寿祠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祖大寿祠在西城区富国街(旧名祖家街)3号。东侧是赵登禹路,北侧是平安里西大街,南侧是富国街,东距北海公园3公里,东距南锣鼓巷3.2公里,东北距什刹海公园2.3公里。
富国街3号四合院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原为明末清初将领祖大寿宅邸。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建为八旗正黄旗官学,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后成为官学建筑群。1912年改建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现为北京市第三中学校址,保留清代官僚住宅典型布局。
祖大寿祠坐北朝南,门外有上马石一对。前院北房(正厅)5间和东西耳房各1间,后院北房(后寝)5间,东西两侧有耳房各2间,东西配房各3间。 西跨院有北房7间,南房3间。是清代官僚住宅的典型布局。为西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祖大寿,辽东人,降清明将,卒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此处原为祖大寿住宅,后改建为祠。清雍正八年(1730)在此设八 旗官学,正黄旗官学,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修。后改设 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校。
祖大寿是明末将领,辽东宁远(今辽宁兴城)人,先祖世代守卫宁远。他姐姐是吴三桂的继母,吴三桂应算是他的外甥。他本人曾是明末爱国军事家袁崇焕手下的一员干将,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后因袁崇焕被诬陷入狱,他愤而率兵出关,后经几次反复,最终降清。清兵入关后,他在祖家街的宅邸里住了12年,直至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在此病故。他死后住宅改为祠堂,称祖大寿祠。
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政府开设八旗官学,正黄旗官学设在了祖大寿祠,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重修。公元1912年,这里被改建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1950年改为北京市第三中学。公元1913年至1918年,著名作家老舍在此就读。
北京有多少宏大的庙宇、华贵的王府被损毁,被拆迁,已经无迹可寻或面目全非,但值得庆幸的是祖大寿祠保存、维护得十分完好。在打通平安大街和扩建赵登禹路时都特意避开了祖大寿祠。北京三中对古建更是爱护有加,他们在学校扩建时,将新教学楼建在西边,没有拆除旧建筑。现在的三中是传统祠堂与崭新的教学楼东西并列,各得其所。1995年,三中在原老舍先生读书的教室里开设了老舍陈列室,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亲自剪彩。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祖大寿降清获赐该宅邸,清顺治年间改建为祖氏祠堂。雍正八年(1730年)清廷在此设立八旗正黄旗官学用房,形成早期官学建筑群。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进行大规模重修,奠定现存建筑主体格局。1910年改建为八旗右翼中学,1912年正式成立京师公立第三中学。1950年定名为北京市第三中学沿用至今,西跨院祠堂建筑在扩建时保留主体结构。
1995年经北京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划定保护范围1200平方米。保护范围东至现状围墙,南至富国街北侧,西至现状围墙外10米,北至现状围墙外15米。现存建筑维修遵循"修旧如旧"原则,2016年经检测确认主体结构保存度达82%。
1913年老舍曾在此就读,校史沿革体现北京近代教育发展脉络。现存校舍将清代祠堂建筑与现代教学楼结合,西跨院祠堂作为校史陈列馆使用。校门处保留清雍正八年"八旗官学"石匾,正厅悬挂乾隆御书"敬敷五教"木匾。
祖大寿祠所在地清初称祖家街,因祖大寿府邸得名。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时更名为富国街,现门牌编号沿用民国时期市政规划体系。西城区第三次文物普查档案中登记为"富国街3号四合院",区别于区域内其他同名建筑 。
地处西四北历史文化保护区,东距地铁6号线平安里站310米。公共交通包含107路、118路等20条线路,平安里路口西站步行距离151米。周边分布历代帝王庙、广济寺等文物保护单位,形成老城文化游览环线。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