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小西天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北京的小西天位于新街口的北边和北海公园五龙亭的西边。从新街口向北,隐藏着一条名为小西天的街道;而从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往西,则矗立着一座名为小西天的殿宇。
小西天位于北海公园北岸最西端,包括极乐世界建筑群和万佛楼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成于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是乾隆皇帝为其母孝圣宪皇太后八十寿辰祝福祈寿而建。小西天前为极乐世界组群,后为万佛楼组群。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在北海北岸向西挪建垣墙,在增扩的位置同时开工建设极乐世界和万佛楼。 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北海北岸部分,当时,阐福寺是北海北岸最西侧的建筑,其右为垣墙。
极乐世界正南有一个水池,形状像一个月牙,因此得名“月牙河”。跨水池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就是琉璃牌坊前石拱桥。桥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后被拆除,石料移到别处他用。1987年复原重建。
这是站在琉璃牌坊前的石拱桥北头,由东南向西北方拍摄的照片。过了石拱桥就是琉璃牌楼,四柱三间七楼,同样形制的牌楼在极乐世界殿的东南西北各一。北京的琉璃牌楼一共还剩十座,九座都修建于乾隆年间,而极乐世界就有四座。

过了石拱桥就是琉璃牌楼,四柱三间七楼,中门门楣上方镶嵌汉白玉石匾,石匾上阴刻“证功德水”三个大字。同样形制的牌楼在极乐世界殿的东南西北各一。北京的琉璃牌楼一共还剩十座,九座都修建于乾隆年间,而极乐世界就有四座。
这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小西天南侧琉璃牌楼,对比上幅老照片、高大上了许多。那么,是否还存在一个大西天呢?答案是在今北海公园的北岸,曾经是阐福寺的所在地,如今已变为一所经济植物园。走进园内,你会先看到一座石池,紧接着是大佛殿、万佛楼以及后殿。而后殿的背后,还藏有大圆镜智宝殿等建筑。
小西天极乐世界,中央主殿正方形,面阔、进深均七间,殿四周环以水池,四方位置跨接四座汉白玉石平桥,正对四座石桥为四座琉璃牌楼。四座琉璃牌楼两侧均接矮墙并围合一周,矮墙四角插建角亭各一。这组建筑民国时称“观音殿”,后查阅档案,发现清代的资料记载都称之为“极乐世界殿”,于是改回原称。

小西天极乐世界,殿内有须弥山一座,山上二百二十六尊菩萨、罗汉佛像林立,山间丛林古刹、宝塔耸立、仙鸟神兽、奇花异卉、河流瀑布交相呼应,山下绘满海水,以象征佛界的普陀胜境。 有关这个地方的牌匾,是乾隆最自己家母的一种祝福,可以说很重要。
这是1920年代拍摄的照片,殿顶藻井及天花已经破损,可见乾隆帝御笔“极乐世界”匾额。1949年大殿内的须弥山因破旧存在险情而被封闭,后于1952年全部拆除。此后数十年间只有少许的加固保养,整个极乐世界建筑群始终处于空闲荒置状态。1946年前后须弥山上设有铁丝网,已不让攀登。
1952年,曾计划将极乐世界改做首都历史与建设博物馆,将泥山拆除。1983年开始对极乐世界建筑群进行全面的修复重建,1987年竣工。殿内的普陀山不再是原来的木质结构的泥塑,而是运用现代的玻璃钢塑料等材料,造型生硬。另外山体也要比原先的小很多,布局也不同。普陀山上乾隆帝题写的“极乐世界”匾额已被更换。
极乐世界殿顶有红铜铸金材质的八方团龙藻井,层层叠涩上收,藻井中央的坐龙口含宝珠,九缕龙须喷张,直视下方。旁边有49条行龙,外围则有彩绘金龙2480条。整个极乐世界组群为典型的坛城式建筑,由若干方形和圆形嵌套组合,呈十字轴线对称,层层递进升高,中间即是佛教中的理想国——西方极乐世界,这也是佛教宇宙观的一种现实展示。
照片左侧是北海极乐世界古建组群、四角的角楼、四方牌坊将这一空间围合,使其成为一个经过特别限定的具有象征性内涵的空间场所。正中的极乐世界殿规格很高,三重檐,四面各显七开间(北海其余建筑凡为正殿多为五开间)。极乐世界的主尊是阿弥陀佛,《无量寿经》载:“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阿弥陀,乃梵语音译,意为无量,诸无量中,光寿为最,因而阿弥陀佛又称作无量光佛、无量寿佛。不仅阿弥陀佛寿命无量,极乐世界所有人民的寿命也是无量无边的,这与乾隆帝为给其母祝寿而建造极乐世界组群的初衷相吻合。
穿过极乐世界大殿,过极乐世界北侧琉璃牌楼,就是极乐世界北侧的“普庆坊”。中门右侧悬挂竖牌,上书“万佛楼景区”五个大字。三座随墙门,中门高大,边门稍矮小。门垛墙面中心为四拼如意形琉璃盒子,图案双龙戏珠,四岔角各有一条降龙,前爪抓握一枚宝珠。
普庆门内即是万佛楼组群,由前院、东所和西所三部分组成。我们可以从平面图清楚地看明白万佛楼景区的布局。
穿过普庆坊、进入万佛楼景区内,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八面石经幢,总高9.2米。自下而上由须弥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环刻《药师经》。
穿过普庆门,对面有大料石砌筑长48.00米、宽12.16米的长方形水池,以前中间架青白石券桥。桥上安设汉白玉石栏板柱子。上面照片是现今已经没有石桥的水池,水池四角各有一方赏石,其下须弥座,应是原来旧物。
历史上“水池石桥”南北曾各有一座四柱三间的木牌楼,黄琉璃瓦顶。上面照片是(美)约翰•詹布鲁恩于1920年前后拍摄,其时仅剩南牌楼,牌楼北向匾额“满万昙霏”。1950年左右,苏联摄影师拍摄的南牌楼南向,匾额“大千轮驻”,透过牌楼中门可见残破的万佛楼。
这是1900年拍摄的万佛楼老照片,出自小川一真《清国北京皇城写真帖》。过了两座牌楼石基,便是高30米的万佛楼了,但是现在只能看到遗址了。万佛楼前还砌有宽大月台,采用青白石须弥座台基,汉白玉石栏板石柱。殿前东树宝幡杆,西立石碑,碑上镌刻乾隆御制《万佛楼瞻礼诗》。
这是万佛楼殿前东树宝幡杆基础石,幡杆石座及水盘还在原处,夹杆石四面雕刻升降云龙纹,画面构图和谐匀称,云龙雕刻细致传神,龙发竖立,随势舞动飘扬。龙须细长,呈S形前展。两龙五趾张开,龙筋浮凸,于云海之间戏珠。画面上方正中可见一大朵“壬”字云纹,云纹中心是如意云头。
夹杆石底座为方形水盘,由两块石料拼接而成,水盘四角各有一个翻起的海浪,海浪内分别是鱼虾蟹鳌,其余位置满刻海水及各种海兽。
这是立于老万佛楼月台前面、西侧的方石碑,碑上镌刻乾隆御制《万佛楼瞻礼诗》,
1987年石碑被挪到极乐世界殿拱桥南部,碑高7.47米,碑身四方形,四面各宽1.51米。碑首为四螭龙衔方形宝顶,云盘每面各雕一对螭龙。碑额的南、西、北、东四面分别用汉、藏、蒙、满文刻有“御制”二字,碑体亦对应字体錾刻乾隆皇帝题诗,诗中标注:“建楼范佛,以纪庆典。内外王公、大臣亦有请铸佛像为祝者,统以万计,并奉楼中,因以万佛名楼。”下钤龙印。 石碑下有石质须弥座,须弥座束腰为托塔力士,直边处力士造型用背部承托须弥座,双手撑于膝胯。 碑身转角处的力士,一手上托须弥座,一手撑胯,嘴唇紧闭,呈发力状。
这是凯达•莫里逊于1933年-1946年拍摄的万佛楼内景老照片,楼内仅存一尊三面佛,一尊残肢佛。还可见殿内墙壁上密如蜂房的佛龛,龛内佛像全无。万佛楼大殿内所供为何佛像?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墙壁上布满了大小佛龛,每个佛龛内供奉一尊纯金无量寿佛,共有佛像一万二百九十八尊。大佛重五百八十八两八钱,小佛不轻于五十八两,万佛楼也由此得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侵略军到处烧杀抢掠,北海万佛楼内的万尊金佛也被抢劫一空,大佛殿内大佛身上的无数珠宝,也被八国联军盗走,随后,又放了一把大火,万佛楼被火烧毁。1965年开始拆除万佛楼二、三层。1970年拆除万佛楼月台须弥座。最后于1975年拆除了万佛楼的最底层。至此万佛楼大殿彻底消失。
这是位于万佛楼东侧复建的宝积楼。万佛楼前原本还有两座配楼,东为宝积楼,西为鬘辉楼。现鬘辉楼仅存遗迹,站在遗址前面、只能凭个人想象了。
这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绘制的妙相亭剖面图,妙相亭内是妙相塔,妙相塔分为塔顶、塔身、须弥座三部分,妙相塔现已用玻璃封闭。
应真,佛教语,罗汉的意译,意谓得真道的人。贯休是唐末五代著名的诗僧画僧,号禅月大师,“十六应真像”就是其最著名的作品,十六罗汉“胡貌梵相”,自称“梦中所睹”。乾隆帝得原本后命宫廷画师丁观鹏临摹(画作手足等处有部分改动)。后乾隆根据梵典对罗汉们的名字和排名做了修正,书于“原署之下”,小楷。并将名称赞文题在丁观鹏摹本上,形成《贯休十六应真像》。先在杭州圣因寺内雕刻了画像的石塔,而后又在北海雕石塔修筑妙相亭。事后将原画奉还圣因寺。遗憾的是昔日的圣因寺藏本今日已不知所踪。
万佛楼历史上原还有东所,是乾隆皇帝礼佛时的休憩之地。大体沿轴线布置房屋,轴线上建有垂花门、正殿澄性堂和后殿镜藻轩,东西两侧建造配楼和顺山房等。正殿澄性堂面阔五间,前带三间抱厦。与镜清斋类似的是,澄性堂前也凿有大料石水池,周围环以游廊,和垂花门一起构成一方静谧的小院。澄性堂后堆叠山石,山石后又是一方不规则形状水池,并于院内西侧建造了两层的致爽楼、与东侧的方亭湛碧亭隔水相对。后殿镜藻轩西建顺山房澹吟室,东侧建敞厅,因凿有方形小水池,故命名为清约池。
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虽然在岁月的长河中破坏灭失不少,但保留下来的名胜古迹依然星罗棋布,去北京旅游应该事先作好旅游攻略,把名胜古迹串联起来,以免错过想去的景点。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