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护城河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北京护城河是始建于明代的护城河,内城南面的护城河名前三门护城河,东、西、北三面的护城河分别名为东护城河、西护城河、北护城河,外城自西便门经广安、右安、永定、左安、广渠诸门的护城河名南护城河。这五条护城河水来源于长河(长河流域面积12.62平方公里),于东便门外汇流入通惠河,再汇入海河支流北运河。
北京城地区有护城河的建设,始于宋金时代的金中都城,金中都充分利用了莲花河水系,把饮马河(莲花河)有计划地圈入城内,流贯皇城的西部,倚水建造皇家苑林,“西至玉华门为同乐园,蓬瀛、柳庄、杏林尽在于是”(《大金国志》)。又东南流,经皇城正南宣阳门前的龙津桥,斜穿出城,流为南护城河。
金口河的路径,西起永定河左岸凿金口(今石景山麻峪),利用一段车箱渠故道,开挖疏通,东至中都城北入北护城濠,东出护城河至通州北入潞水(笥沟,今北运河),总长九十里左右(金口在石景山北麓,一路向东经今北辛安村南、古城北,又东北经杨家庄村南,又曲屈向东,经龚村南、田村南、老山北、梁公庵北,向东经铁家坟北、篱笆店南、甄家坟北、定慧寺南,东至玉渊潭,又东至木樨地东南入金中都北护城河。东出北护城河,经宣武门内受水河胡同、旧帘子胡同、人民大会堂南、国家博物馆南、台基厂三条船板胡同、北京站南部,接通惠河道,向东到通州入北运河)。从中都至通州的运河段,高差有20米,为节制水流,沿河建闸6座,因此这段运河就叫闸河。
此后又过了近20年,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韩玉建言开通州潞水漕渠”(《金史·韩玉传》),另辟水源,重开闸河。据侯仁之先生考证,新水源就是西北郊外的瓮山泊(今昆明湖)。瓮山泊有一亩泉,又上承玉泉山诸泉,利用瓮山泊开渠引水,转向东南,直接与高梁河上源相接,这就是长河,又叫昆玉河。又从高梁河入白莲潭(积水潭,今什刹海、北海),开渠分水南下,直入中都北护城河,再入闸河,从而淮北、河北、山东漕船从通州入闸河,可直抵中都城下。
金代所开金口河,自卢沟河左岸麻峪村附近开金口向东借用一段古车箱渠故道,接金钩河。在半壁店附近与车箱故道分开,转而东南,入玉渊潭,再折向南,进入金中都北护城河壕。郭守敬重开金口河,沿袭了这一条故渠路径。东出护城壕入闸河,至通州,入潞水(今北运河)。元代郭守敬基本也是开的这条水路。
大都城四隅建有巨大的角楼,外墙建有等距离的墩台,城墙之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也就是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今江苏南京)称帝,建国号为大明。即命大将军徐达统率大军北伐,北伐一路势如破竹,七月,大明军占领通州。元顺帝携“子女玉帛”,仓惶北逃大漠草原。八月初二,明军在齐化门外“一鼓而克全城”。元朝灭亡,大明朝一统中国。
明军进入大都城的第七天,徐达即实施了一个非同寻常的举措——整治故元都城。将元大都北城墙南移,影响了大都城的中心大湖——积水潭,水形、水势、水性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一,北平府新筑的北垣,将积水潭整体分割,北部分湖面分割为城外,又筑一条土堤,将城外的积水潭再分为二,北端形成一湖,即后来的太平湖,南部为北护城河的西段,积水潭之下的坝河河道,便成为德胜门以东的护城河。
其二,在德胜门右侧城墙基下建水关,德胜门水关是北平城的入城水口,水关建造方法与元水关大体相同。水关设铁棂,水关外引水渠道上的叠梁闸即称铁棂闸。城外北护城河之上又建松林闸,这座闸就建在东水关渠口之下,用以调蓄北护城河水位,以便上游之水引入城中。后随着明北京城的建设,北京护城河大体形成。
永乐十二年(1414年),在太液池的南端加凿南海,扩展水面约八十顷。南海的开凿不仅开阔太液池的水面,增添湖光水色,也向南拓展了皇城的空间,从此北京城方才有了“三海”的名称。次年,永乐十三年(1415年),开挖紫禁城护城河,俗称筒子河。紫禁城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呈长方形。东西两墙仍按元宫城旧址兴建,南墙向南推移了近400米,北墙向北推移了近500米。宫城周长有3公里左右。围城开凿的护城河,宽约50米,全长约3.5公里。河左右皆用条石砌岸,岸上筑约1米高的宇墙(俗称女儿墙)。
东华门、西华门和北玄武门的路面之下,各有一小涵洞相通,初建断面仅为50厘米左右。水从西北涵洞自北海引入,其上源为北护城河、高梁河,上接玉河(长河)、瓮山泊(昆明湖),引的是西山玉泉水。其下游有两个出口:一个在筒子河西南隅,有暗渠与皇城织女河相连;另一个出口在筒子河南岸东端,走明渠入太庙南与菖浦河沟通。筒子河的开挖,首要的是发挥其防护作用,作为北京最小的一环水流,又具有防火、排水、纳污等多种功能,筒子河碧水环绕紫禁城,更映衬出大内皇宫的雄伟壮丽
南护城河,建国前上游起自西便门,绕流外城,经广渠门向北直入通惠河,全长15.5公里。除有西护城河流入南护城河外,沿途并纳入南旱河、莲花河,是外城雨水、污水的总出路。经过几次治理,南护城河出口由直接进入通惠河改为进入前三门护城河,再入通惠河,另东南分洪入凉水河。
北护城河,建国前起自西直门北的三岔河口(上游纳进长河),东行过德胜门、安定门至东北城角,与东护城河相接。1970年代治理后,北护城河上段(流域面积0.76平方公里)改道部分的河段为暗沟,新河道改到第一轧钢厂北侧,西接长河下游暗沟,东行穿过地铁车辆段,入北护城河明河,至德胜门全长1877米。下段:自德胜门至城东北角,全长4995米,流域面积10.5平方公里,最大流量90立方米每秒,其中30立方米每秒分入坝河。另分亮马河、东护城河分洪。
东护城河,上游接北护城河,下游于东便门经大通桥入通惠河。西护城河,西护城河起自西直门北长河终点三岔口,至西便门前三门护城河与南护城河分流处,全长5公里;中间有南旱河支流进入。1965~1971年,分两次将西护城河全部改为暗渠。
前三门护城河,建国前自西便门开始,流经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至东便门汇入通惠河,全长7.6公里,是一条贯通城市中心的人工河道。河道流过上述各城门处时,河上均架有古代石桥,其中以东便门的喜凤桥最为雄伟,起拱高、跨度大,为古代桥梁中所少见。1965年将前三门护城河崇文门以西长5.6公里及西护城河下段改为暗沟,做为“人防”,从而改变了原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保留前三门护城河作为城市主要河道的市区水系布局。暗渠断面由4.0米×2.2米(宽×高)至8.5米×4.2米。崇文门以东仍为明河。
筒子河,也即内护城河,属北京城内城河系,是故宫紫禁城的护城河,全长3.5公里,水面宽52米。以神武门、午门为南北轴线,东、西华门为东西轴线,将筒子河区划为西北、东北、西南和东南四部分。东、西华门和神武门的路面下,各有小涵洞连通,其断面原仅有50厘米×60厘米左右。故宫内有一条石砌明渠,上接西北筒子河,自西而东,经武英殿、太和门、文华殿、东华门以西,至东南角西侧注入东南筒子河,名为内金水河。
筒子河和进口河道,原由北海公园后门内的三角地引水,经蚕坛、濠濮涧出北海公园,沿景山西墙外流入西北筒子河;其出口河道有二:其一在西南筒子河南岸西端,有一条0.8米×1.5米的石砌暗渠与织女河相连,长207米;其二在东南筒子河南岸东端,系一条石砌明渠,长522米,下游入菖蒲河。另外,西南筒子河东端有一矩形小暗渠引水,穿行午门广场之下,进入劳动人民文化宫,名“文化河”,逶迤东南,暗渠497米,明渠214.5米,经一小闸门入筒子河东南退水渠。
建国前,水源自北护城河的铁棂闸入城,经积水潭、李广桥明渠、什刹西小海,过西压闸后分两支:一支入北海、中南海,出南海日知阁闸,经织女河、玉带河、菖蒲河入御河;另一支经蚕坛、濠濮涧,沿景山西墙外入筒子河,又经故宫内河(即内金水河)由南筒子河流出入菖蒲河。
南长河,北护城河上游。南长河一名“长河”,是向城市输水和皇家游玩的渠道。最初为金代开挖,元代加以扩建并完善,至明、清两代无大变化。南长河起点为昆明湖出口的绣漪桥,终点为北护城河的三岔口,中途汇金河和紫竹院泉水。原河道上有长春桥、麦庄桥、广源闸、白石桥、高梁桥等桥闸。全河长(包括西直门转河在内)为10.8公里。1950年4月市卫生工程局按过水6.8立方米每秒的能力疏挖,河底挖宽10~16米,共挖土方13万立方米,投工7万工日,并建成三岔口分水闸(闸7孔,其中4孔向北护城河分水),共投资按当时折价小米35万斤。同年,为维持河湖最低水位,在紫竹院至高梁桥间的河道北岸建了10眼机井,井深40~50米,取井水0.1立方米每秒,以补充该河清水水源。
南旱河,南护城河支流。南旱河即清代东南泄水河,是为保护香山至玉泉山的输水石槽而疏导山洪的河道。建国前南旱河起自西郊四王府,经万安公墓、小屯村、罗道庄过玉渊潭,在白云观北分两支,一支东行入西护城河,一支东南行入南护城河,全长17.6公里。南旱河上段为反坡,排洪时北部洼地先被淹没,再南流入玉渊潭。清代在南平庄以北筑起左堤,以防洪水东下。中游一带河床缩小,桥梁阻水,附近农田常受水灾。
莲花河,南护城河支流。莲花河,即古代洗马沟,位于广安门西,水源来自莲花池泉水,曾是金代中都城的内河,原属凉水河水系,明代建筑南城开挖南护城河时,将莲花河截入南护城河,纳入通惠河水系。但因河身浅,河床高,河的西部地势洼下,排水入河十分困难,故沿河排水沟渠多设待机排水闸门,防止河水倒灌。1953年后,城市建设发展很快,新建入河的下水道15条,每到汛期河水泛滥,危及人民安全;将莲花河直接汇入凉水河(与南护城河脱离)。
永定河引水渠,西护城河水源,引水渠起自三家店拦河闸,自模式口电站过黄村后继续向东,利用一段南旱河,经玉渊潭,至西便门与护城河相会流入城内。
凉水河,南护城河分洪道。凉水河在城区东南,历史上永定河决溢时,常沿此河东下,现为城近郊区的主要排水河道。凉水河原发源于市区西南后泥洼村,流向东南,经万泉寺、大红门、旧宫、马驹桥、张家湾入北运河。沿途有草桥河、马草沟、羊房排水沟、肖太后河等较大支流汇入。建国后,莲花河、南护城河部分水量及凤河上段(新凤河)和通惠排干的雨水也进入凉水河。经初步治理后,凉水河起点为万泉寺铁路桥,终点为榆林庄北运河汇合口。
坝河,北护护城河下游分洪道。坝河是元代的运粮河。西起元大都的光熙门,东至温榆河,于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开浚,筑拦河坝7座,分成梯级水面,分段行船。元末逐渐荒废停航,明、清也未再利用,现为首都市区东部的重要排水河道。流域内苇塘窑坑甚多,河道淤浅,雨季经常泛滥成灾。建国后,主干流经过4次疏浚,支流亮马河、土城沟也得到全面治理。
亮马河,西起东直门北,向东流至西坝村入坝河,全长约10公里,流域面积为12.25平方公里。北护城河分洪枢纽处建暗沟于工人体育场西侧路上游入亮马河。
土城沟,原为元大都护城河,保留下来的部分是自明光寺经黄亭子向东,过祁家豁子,穿德昌公路至光熙门村入坝河,长约10公里。1984年治理,自北护城河暗沟取水(引水2~3立方米每秒),经学院路雨水暗沟进入底宽15米的混凝土底、浆砌石墙的明渠,过德昌公路、三环路入坝河,出口最大排水能力33立方米每秒。
龙须沟,是外城的一条主要排水河道,源自虎坊桥,流经天桥、金鱼池、红桥,又折向南,注入永定门外护城河,横贯北京外城的东南部。这条河最早在明朝初年就出现了。明永乐年间,在城外南部修建天坛、山川坛(先农坛)时,在其后面挖了一条排水沟,因名“郊坛后河”。之后郊坛后河与正阳门东护城河水流,经三里河,在金鱼池附近汇合,水量丰沛。清代,这条河始称“龙须沟”。至晚清光绪年间,龙须沟还是一条水清流畅的河道。宣统年间,金鱼池以北的三里河水枯,河道淤为平地,虹桥下游便成了一段死水。民国时期,龙须沟已经变成了一条污水河。1950年代,治理时,将该河大部分河段埋入地下成为下水道。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