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丁玲故居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丁玲北京故居位于后海大翔凤胡同3号院。大翔凤胡同紧挨着过去的恭王府,是依靠王府的北墙而形成的胡同,据说曹雪芹曾在胡同6号院住过。6号院斜对面就是3号院,这里是丁玲晚年居住的地方,是《民族文学》杂志社。
院子并不算大,可布局非常整齐,南北各有两排平房,西面是一座两层小楼。小院干净清爽,青灰色的砖墙、砖地,朱漆的房檐、木窗,1975年丁玲结束20余年的流放监禁生活回到北京后不久就搬到这里。尽管毗邻如今已经热闹非凡的后海,小院却依然十分安静,站在院子里你甚至听不到一点市声,难怪晚年的丁玲把这里当成是她复出文坛的创作基地。
丁玲(1904—1986),现代作家。原名蒋伟,字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早年受五四运动影响,经瞿秋白介绍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1927年开始小说创作,不久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当时文坛引起热烈反响。1930年丁玲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1933年她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绑架,1936年经党组织营救逃往延安,并创作了《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其中后者获得“斯大林文学奖”。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人民文学》主编等职。
丁玲上海故居位于昆山花园路7号。昆山花园路就在上海的四川北路南段与吴淞路之间,只是这条路太短,地图上没有标识,当地人知道的也不多。昆山花园是一幢三层带阁楼的连接式红砖洋房,南边离苏州河不远。1933年春天,丁玲就住在这幢房子里。
1933年春天住在昆山花园7号四楼上的丁玲,一个年仅29岁的女作家、女主编、女书记,胡也频烈士的遗孀,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过得充实而又繁忙。4年前,继发表成名作之后,怀着对秋白的敬意,她把秋白和剑虹的爱情故事写成了中篇《韦护》;翌年又创作了另一个中篇《一九三年春上海》,并先后出版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和《一个女人》等多部短篇集。
1931年胡也频就义后,她擦干眼泪,以笔为武器,写了《在一个晚上》、《田家冲》、《一天》等一系列小说和诗文。1932年入党后,她又接连写下了抗议反动大屠杀的短篇《某夜》和反映16省大水灾的《水》,并开始创作长篇《母亲》。在繁忙的写作中,她还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要不断研究情况,处理问题,出席各种公开的或秘密的会议……
丁玲住过的房间并不大,还不到30平方米,她在这里住的时间也不长,也就半年的时间,可这里却足以让她刻骨铭心。1933年5月,她在这里被国民党特务绑架。
丁玲被捕在当年也是轰动文坛的一件大事。上海文化界发起了一场影响极大的营救活动。蔡元培、杨杏佛、胡愈之、叶圣陶、郁达夫、沈从文等38位文化名人联名致电南京政府,要求释放丁、潘二人。1936年,丁玲被交保释放,以后几经周折,去了陕北。
从32岁时去陕北到82岁时(1986年)离开人间,丁玲又走过长达50年的战斗道路。在这么多年的风雨剥蚀下,昆山花园已不免呈现出一副老态,但是总的看来,似乎仍不失为一幢保存较好的住宅建筑,尤其是它的周围,变化巨大。站在丁玲当年的寓所里从前窗俯瞰,楼下的大门前已发展为一条琳琅满目、熙熙攘攘的服装街;再从后窗望出去,新凯福大酒店高高耸立…….
而在这种“一年一个样”的喜人变化中,上海人民没有忘记当年的革命战士。作为在虹口区居住和战斗过的现代十位文化名人的故居之一,昆山花园7号四楼的门前也挂上了铜牌。望着铜牌上丁玲的浮雕头像,想到有人说她的经历极富传奇色彩,又有人说她的一生就是一部生动曲折的革命历史,似乎都没有说错。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