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天坛公园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大街东侧、南侧是南二环路、东侧是天坛东路、北侧是天坛路。天坛,原名“天地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内坛由圜丘、祈谷坛、斋宫三组古建筑群组成。祈谷坛位于内坛北部,圜丘坛位于内坛南部,斋宫位于内坛西部,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连缀圜丘坛和祈谷坛。内坛四周设有东天门、北天门、西天门、广利门、昭亨门、泰元门。天坛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这是内坛的石坊形圜门,皇家风范扑面而来。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按照南京天地坛规制建成北京天地坛,包括有大祀殿、大祀门、皇乾殿等建筑,为祭祀天和地的场所。明嘉靖九年(1530年),“大礼议”事件发生,明世宗朱厚熜决定恢复天、地分祀的旧制,在大祀殿南建圜丘,以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同年,天地坛改名天坛。明代“大祀殿”平面图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在圜丘坛外泰元门东建起崇雩坛。
这是进入棂星门后、回头看圜丘的圆形围墙。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世宗诏令拆除大祀殿。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大祀殿原址建大享殿。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8月,大享殿建成。清乾隆十二年(1749年),拆除明嘉靖年间建造的崇雩坛。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降旨改大享殿为祈年殿,大享门为祈年门。
这是圜丘台二层台面的情景,方形石板台面、汉白玉石栏杆无不显示皇家的威严。圜丘坛区域占地面积44.66公顷,是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台、祭天台、拜天台。
圜丘坛外围墙两重,内圆外方,红墙蓝瓦,四面各辟根星门。圜丘坛北为皇穹宇。皇穹宇由正圆形的围墙所包围,墙面平整光滑声波可由墙壁传递,俗称“回音壁”。斋宫区域占地面积4公顷,内有钟鼓楼、无梁殿、寝殿等,建筑均覆以绿色琉璃瓦,以示“上天之子”所居。
天心石:圜丘的上层台面四周环砌九圈台面石,中心圆形石板称“天心石”。其外环砌石板九块,再外一圈为十八块石板,以后依次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音特别浑厚、洪亮。
这是圜丘的北侧通道,天坛公园南门、北门都可以入园,所以游客南来北往川流不息。951年,天坛被定位为“文化公园”,北京市人民政府组建天坛公园管理处。1957年10月28日,天坛被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4日,天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破四旧”时期,天坛将祈年殿等处匾额换成毛主席像,避免极左思想破坏天坛,使古建筑免于劫难。
这是圜丘的北三门,北三门的建造形式与圜丘南门一摸一样的。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修理圜丘、皇穹宇。祈年殿三覆檐上层青瓦、中层黄瓦、下层绿瓦及其祈年门、两庑、皇乾殿绿瓦均改为青色琉璃,其它仍照旧制盖覆绿瓦。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祈年殿毁于雷火。1927年出版的《燕京盛记》内页之祈年殿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祈年殿重建。
这是回音壁的南门细部结构,风化斑驳的石基、深浅不一微微泛黄的汉白玉石栏杆、打磨精致尺寸独一无二的大青砖,无不是显示着沧桑岁月。
回音壁是天库的圆形围墙。因墙体坚硬光滑,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如两人分立于东、西配殿后回音壁下,面北轻声对话,双方均能清晰听到,一呼一应,一问一答,妙趣横生。
这是回音壁内的东配殿,也称东殿,歇山殿顶,天青琉璃屋面,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殿内平日尊藏、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木火土金水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牌。
这是回音壁内的西配殿,殿内均石须弥座两个,以平日供奉神牌。西殿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
这是位于回音壁内的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名为“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今式。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严谨、精致,上覆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
九龙柏,又名“九龙迎圣”,生长在北京市天坛公园皇穹宇西北垣外。树冠蜿蜒起伏,树干有纵向褶皱,将树身分为九股,扭曲缠绕,宛如九龙盘旋,森然欲动。植于明嘉靖年间,树高逾10 米,青针翠叶,虬枝铜柯,极古朴苍润。其树干间有纵向褶皱,故称之为“九龙柏”。
传说清乾隆皇帝有一次到天坛来祭天,当他视察完大典的准备情况,在皇穹宇围墙下休息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于是乾隆皇帝就四处寻找,发现在围墙下有九条蛇,一下子就钻入了泥土当中。乾隆皇帝命人出皇弯宇继续抓蛇,四处寻找不见,突然发现围墙外有一棵树,树干表面布满沟纹,就像九条龙腾飞,所以就起名叫九龙柏。
天地坛建成后,负责该项目的工部大臣满心欢喜的准备交工之际,皇帝看着大有直冲云霄之势的大祈殿和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南、北坛墙”才想起了我,遂安排大臣说想要再修建一条犹如上天庭般气派的通天大道。这可把大臣难住了,苦恼的大臣把北京城所有的建筑工匠全抓了过来。终于,一位技艺高超的瓦匠师傅成功设计出了长360米、宽30米的砖石甬道。整条大道自南向北形成一个逐渐升高的坡度,北端高4米、南端高1米,高度差达3米。北行会有一种“步步高升”的感受,恰好符合皇帝想要升天的意愿。
天坛公园“花甲门”位于天坛公园祈年殿西南墙外,皇帝祈谷需从成贞门经丹陛桥一路上坡行走600多米到达皇乾殿行拈香礼,当年乾隆皇帝已经60岁了,进入耄耋之年,体力实在吃不消,特修建一个小门“花甲门”方便进入,旁边还有一个“古稀门”。
每年祭天时,皇帝要向北步行数百米经祈谷坛南砖门、祈年门至皇乾殿行拈香礼、阅视检查祭品的准备情况,最后徒步返回丹陛桥北端降辇处,重新乘御辇来到位于西南方向附近的斋宫,夜宿一晚,虔心静气。祭祀当天日出前,皇帝从斋宫出发,乘礼舆到达丹陛桥南端,然后向北步行数百米经丹陛桥、祈谷坛南砖门、祈年门至祈谷坛行礼,所有礼仪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乾隆终年89岁,是历代帝王中最长寿的;在位60年,再加上作为“太上皇”执政的3年,是历代帝王中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乾隆虔诚之极,心气颇高,亲临天坛祭祀的次数也最多,在位60年,年年亲临天坛祭告天地,从未疏漏。随着年龄的增长,繁琐的祭祀行礼终于使他感到体力不支。公元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62岁,过了花甲之年(人年60岁俗称“花甲”,意为双鬓花白)。为了减轻皇帝的“步履之累”,有大臣迎合圣意提出“更改繁缛的祭祀仪程”的请求,乾隆遂令大臣们进行商议,要求对降辇地点、步行远近等一些无关大体的仪节化繁为简。根据大臣们的“共识”,乾隆钦命在祈谷坛的南砖门外新开一门,被称为“花甲门”。祭祀当天,皇帝就不必从长达 360米的丹陛桥上走过,而是走此门直接进入祈谷坛行礼。
岁月不饶人。又过了9年,公元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乾隆71岁,年逾古稀(人年70岁俗称“古稀”,出自杜甫诗:“人生七十古来稀”)。按照礼制,祈谷大典前一日,皇帝需步行数百米经祈谷坛南砖门、祈年门至皇乾殿行拈香礼,乾隆对这段距离也颇感劳累。于是,几年前的一幕重演,大臣主动提议、商议,皇帝批准,在皇乾殿西墙新辟一门。通过此门,少走数百米,直接进入皇乾殿。同时,为防止后世子孙心生懈怠,频走捷径,乾隆降下谕旨:允许后世子孙到皇乾殿上香时从此门出入,但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年满70岁”,所以此门也被称为“古稀门”。
古稀门”设立后,乾隆在位的最后14年间,先后共使用13次。乾隆退位后,此门便从此关闭。清代随后的6位皇帝也都未曾开启使用,因为他们都未活到70岁,倒是后来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年逾七旬,但清代祖制是不允许一个女人参与祭天活动的。
丹陛桥桥东有一方形砖台,称具服台,三面有雕石栏杆,是皇帝祭祀时漱洗更衣的地方。每年在祈年殿举行祈谷礼时,先在此台上支搭圆形幄帐,称为"幄次",通称"小金殿",是个活动的房屋。皇帝由斋宫到祈年殿行礼,先到这"小金殿"中更换礼服。明朝皇帝到这里时,还要脱掉鞋再到祈年殿上行礼。这表示洁净不将微尘带到神坛上。脱鞋以后,所经过的神路(即丹陛桥)便是铺满棕毯的走道了。这条宽大的甬道直通祈年殿。
这是丹陛桥北侧的桥头门,在这里也是需要排队检票进入的。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祈年殿重建完工。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英军在天坛驻扎,劫走多件文物。民国元年(1912年)3月,天坛由清朝典礼院移交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内务部礼俗司掌管,北洋政府筹备天坛对外开放相关事宜。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祭奠天坛,天坛对外开放计划搁浅。民国七年(1918年)1月1日,天坛对外开放,成立天坛公园。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天坛大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侵华日军攻占北平,天坛西南外坛被日军占据,天坛神乐署被改为对华细菌战的基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近2000名流亡学生强占天坛,砸开库房任取器物,折砍树木用作燃料,天坛库房被抢空;同年12月,北平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国民政府在天坛内砍伐大量古树,修建天坛机场,试图通过机场与外界取得联络。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接管天坛,天坛未遭受较大破坏。1988年,天坛回音壁对外开放。1990年4月,天坛祈年殿对外收费开放。1992年,天坛圜丘坛内外24座损星门修复。1993年,天坛圜丘望灯杆复建。
我们穿过祈年门,举目四望整个祈年殿范围尽收眼底。上面照片中的大殿是祈年殿的西配殿,西配殿内正在举行《北京天坛建成600年·历史文化展》。
北京天坛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它是传承中国古代祭天文化的杰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瑰宝。天坛的建造是古人对天的认知和辩证思考的反映,是统治者在政治纲常上处理天人关系的体现。其所蕴含"天人合一"的哲思精髓,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天人合德、敬天尊祖、重农礼神、崇尚自然等朴素而鲜明的宇宙观,构建了几千年来华夏民族的认知形态、生存哲学和价值体系,并在明清时期积淀成北京天坛坚实的文化内核。
浩浩600载匆匆而过,天坛的历史演变是北京城市发展、中国时代变革的缩影。天坛的发展历程,铭刻着民族文化的记忆,承载着灿烂的华夏文明。白驹过隙,王朝风流散尽,如今的天坛架起了古老与现代的文化桥梁,成为古都北京象征、国家5A景区、世界文化遗产。本展览在介绍中国古代祭天文化传承脉络的基础上,以天坛建成600年的关键年份为时间节点,通过展示天坛的营缮、改造、变革及保护传承,阐释天坛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魅力,让您穿越时空,感受天坛这组"时空建筑"将规划设计、艺术文化完美融合的最高境界。
东配殿内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展示了祈年殿由祭天建筑历史演变、祈年殿建筑艺术、祈年殿建筑构件、明清祈谷礼仪、相关重大事件、祈年殿近现代三次大修工程和文化活动七个专题组成。展示了祈年殿的建筑特点及所承载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这是位于祈年殿景区中心位置的“祈年殿”。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祀殿”,为一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檐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并更名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祈年殿殿高38.2米,直径24.2米,内部开间还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
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的神圣场所,祈年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年孟春(正月),皇帝都会在此举行“祈谷大典”,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仪式中使用的祭器、乐章、舞蹈均严格遵循礼制,形成独特的皇家祭祀文化。这种祭祀活动不仅体现了古代帝王对天地的敬畏与崇拜,更彰显了中华民族追求天人和谐的文化基因。
这是祈年殿北侧的园门,穿过这个园门北侧就是皇乾殿。祈年殿在古人看来是天与人共通的神圣载体,古时身为九五之尊的帝王会亲自在祈年殿行祭典大礼,进行古老的祭天仪式为求一年的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祈求在这恒久的时空里保佑人们能够生生不息,这正是“天人合一”精神的真实写照。
皇乾殿座北面南,这里是平时供奉祈谷坛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祈谷坛内墙外北侧,由三座琉璃门与祭坛相通,蓝琉璃瓦庑殿顶,崇基石栏,殿前设月台,月台前方和左右出陛各八级。院内西侧有古稀门。檐下悬挂“皇乾殿”匾额为明朝嘉靖皇帝亲书。
祈谷坛的另一座重要建筑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其间有琉璃门相通。皇乾殿(21张)神版均供奉在形状象屋宇的神龛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时派官员扫尘、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礼后,由礼部尚书上香,行三跪九叩礼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员将神牌恭请至龙亭内安放,由銮仪卫的样铒抬至祈年殿内各相应神位安放,受祭。
祈年殿的西侧有大片的古树、花园,游客在这里优哉游哉的慢步,感受皇家园林气息。天坛公园外坛为林区,广植树木,外坛西部偏南有神乐署,是乐舞排练之所,俗称天坛道院。
这是斋宫东大门外面的护城河、三座单孔汉白玉石桥。斋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皇帝斋戒专用宫室。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铜人石亭、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以宫墙两重、御沟两道环护。祀前皇帝需提前三天到斋宫斋戒,要求不茹荤、不饮酒、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理刑名、不问疾吊丧,清正洁身,以示敬诚。
斋宫是皇帝进行斋戒的场所,在皇室的各种祭祈建筑中,都建有斋宫,现存最完整的斋宫建筑是北京天坛的斋宫。斋宫在天坛圜丘坛成贞门外西北,坐西朝东,平面为方形。宫墙两层,外层叫砖城,周长为66.07米;内层宫墙叫紫墙,周长为41.33米。围墙正东有宫门2道,左右各有1座角门,角门前面又各有1座汉白玉石桥。紫墙四周有167间回廊环绕,是守卫宫墙的八旗兵丁遮避风雨霜雪的地方。回廊上画有1300多幅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等彩画。回廊外面有深池环绕,整个斋宫层层设防。
一道宫门石桥前面南北各有朝房5间,是侍卫和禁军兵将的临时住房。进二道宫门,迎面就是斋宫的五间正殿、大殿中门门楣上方悬挂横扁,横扁上书“敬天”两个金色大字。大殿基座全是汉白玉石基和石柱。建筑结构和正式宫殿一样,重檐垂脊,吻兽俱全。
敬天大殿顶成拱券形,不露栋梁榱桷痕迹,故名无梁殿,是北京著名的古建筑。殿前左右各置配殿3间。无梁殿即斋宫正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此殿因以砖拱承重,不用梁枋而得名。皇帝进出斋宫均在此举行有关礼仪。现殿内按乾隆时期原貌陈列,横额“钦若昊天”为乾隆御笔,屏风、宝座均为原物,十分珍贵。
敬天殿前丹墀(露台)之上,左右各置一座高大的白石亭子,左边的叫斋戒铜人亭,右边的叫时辰亭。铜人亭为四柱石制,上为砖砌,是一高5.5米方2米的窄高的精美小亭。亭内石几上置一铜人(高一尺五寸),手执一牌,上书“斋戒”二字,清帝入斋宫时,先在斋戒铜人亭内的小方桌上,铺一块黄云缎桌布,上摆一尊铜铸人像,乌纱玉带,手持“斋戒”牌,以此警示皇帝要虔诚斋戒,切忌胡思乱想。这尊铜像,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著名宰相魏征,上祭时间到,铜像立即撤去。
敬天殿后面还有5间大殿,是皇帝斋戒时的寝宫。明清两代帝王,按照典制规定。每到祭天的前3天,都必须先到帝宫内独宿3昼夜,不吃荤腥葱蒜,不饮酒,不娱乐,不理刑名(与司法有关事项),不吊祭,不近妇女,多洗澡,名为“斋戒”,又叫“致斋”。雍正即位以后,因担心被人暗杀,不敢在斋宫中一人独宿3昼夜,就想出一个“内斋”与外斋相结合的办法。
雍正九年(1731年)他下令在皇宫的内东路南端,另建了一座斋宫,叫“内斋”,将天坛内的斋宫叫“外斋”。从祭日的前3天开始,他在内斋独宿三昼两夜,叫“致内斋”;在祭天前一日的夜间11点钟,他才从“内斋”移往“外斋”,叫“致外斋”。算起来他在天坛内的斋宫只停留4小时左右。帝王的寝宫,应该铺黄色琉璃瓦,但斋宫铺的却是蓝色琉璃瓦,而且采用坐西朝东的布局,因为封建帝王都自命为“奉天承运的天子”,是皇天上帝的儿子。既然要当虔诚祭天的孝子,当然不得在“父亲”面前称皇帝,也不得住黄瓦正殿。这就是斋宫坐西向东,不盖黄瓦的来由。此外,这里还有茶果局、膳房、什物房等辅助建筑,所有房屋都是五间一套,南北、左右对称。
天坛公园开放时间:旺季(4月1日~10月31日):06:00开园,21:00停止入园,22:00闭园淡季(11月1日~3月31日):06:30开园,21:00停止入园。我在天坛公园走马观花转了一圈,只是了解一个大概其,要想详细了解天坛公园的文化历史底蕴,你还得劳其筋骨、费其银子,亲力亲为到现场慢游细访方为上策!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