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邺城考古博物馆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邺城考古博物馆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金凤北大街33号,邺城遗址北侧。南距临漳县县城4公里,北距邯郸市中心35公里,西距红旗渠风景区115公里,东距大名县明清古城54公里
邺城考古博物馆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邺城考古博物馆和邺城博物馆已分别入选国家二级、三级博物馆名单。其中,临漳县邺城考古博物馆系邯郸市一家国家二级博物馆。邺城考古博物馆是由2015年开馆的佛造像博物馆更名而成,是中国首座佛造像专题博物馆。
邺城考古博物馆始建于2012年5月,并于2015年11月建成开馆。开馆当天,邺城考古博物馆还被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工程大学、中国考古学会分别定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实践教学基地”“河北工程大学文法学院实践教学基地”“中国考古学会专业委员会考古研究基地”。
邺城曾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6朝都城,邺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博物馆开放时间上午:9:00-11:30;下午:1:30-5:30(春秋冬),2:30-5:30(夏)。周一闭馆(如遇法定节假日,正常开放)。藏品总数324件(套)。
2012年,考古工作者抢救发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佛教造像埋葬坑——邺城遗址东郊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邺城考古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多数为2012年邺城遗址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佛造像等邺城遗址考古文物。北魏谭副造释迦像、北齐覆钵塔、彩绘立佛及隋唐时期佛造像等精美绝伦,艺术价值极高,非常珍贵。
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建邺城考古队,开启长达30多年的邺城考古发掘。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数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三次佛教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出土文物2985件(块),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隋和唐代,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邺城地区佛造像的类型和题材提供了可靠的标本。
但由于佛造像埋藏坑考古发现的文物数量多、破坏严重,加上在地下埋藏一千多年,许多文物有贴金、彩绘,出土后清理、加固、拼对粘接等工作细致而又艰巨,历经多年科学修复,这些尘封千年的佛造像文物终于展现给世人。佛造像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曹衣出水”等代表性特征,在这里都有呈现,并出现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龙树背屏”造像,展示出多元文化交融 。
邺城考古博物馆建成开放后,主要用于收藏和展示出土文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承担临漳六朝古都的历史研究和传播任务。
2020年12月17日,临漳邺城考古博物馆(原佛造像博物馆)在重新改陈后,正式开馆,并更名为邺城考古博物馆。来自省市文物部门、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开馆仪式,并首次观摩了改陈后的博物馆展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邺城考古队副队长何利群为大家进行了讲解。这是继磁县九月份建好的北朝考古博物馆之后,邯郸的又一座考古博物馆。
邺城考古博物馆主馆分为“序厅”“中原要地、富庶粮仓——史前至秦汉时期的邺地”、“魏武雄才、崭新都城——曹魏时期邺城”、“民族融合、文化激荡——十六国时期邺城”、“隋唐文明之前奏——东魏北齐邺城”、“中国北方佛都——六世纪邺城佛教”等展厅,珍藏陶器、瓷器等各类文物300件。
邺城考古博物馆珍藏文物178件,多数为2012年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佛造像等邺城遗址考古文物,其中“谭副造释迦像”为邺城遗址出土时代最早的北魏造像之一。馆内展出的文物不仅造型精美绝伦,而且艺术价值极高,弥足珍贵。
主要展出2012年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的佛造像等邺城遗址出土考古文物,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数量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藏坑,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三次佛教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出土文物2985件(块),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隋和唐代,大部分是东魏、北齐时期造像。
邺城佛造像艺术因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等因素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变化。中国佛教造像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曹衣出水”等代表性特征,在这里都有呈现,并出现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龙树背屏”造像,展示出多元文化交融。
邺城考古博物馆主要用于收藏和展示出土文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承担临漳六朝古都的历史研究和传播任务,也是临漳县以文化旅游项目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起点 。
邺城博物馆总投资1亿多元,采用汉代建筑风格,占地65亩,建筑面积5228平方米。外形是仿造邺南城的正南门朱明门而建,东西长65米,南北宽50米,面积约为邺北城的千分之一。
在邯郸市行政区内自然景观、历史古迹、博物馆重多。到这里自驾游应该提前做好功课,尽可能把景点串联起来,这样才不留遗憾!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