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永年广府古城“民风民俗文物展览馆”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民风民俗文物展览馆位于永年广府古城东大门、东侧的东关新村中心大街南侧,斜对面就是奶奶庙,东距甘露寺440米,东距弘济桥2.2公里,南距杨露禅故居3公里。
民风民俗文物展览馆座南面北,是一栋邻街两层古今相结合的大楼。楼顶竖立“中国北方第一村”七个大字,中门上方雨檐设置横扁,上书“民风民俗文物展览馆”九个金色大字。
进入展览馆,一面墙壁上有凸刻大字:“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勤劳智慧的祖祖辈辈经历了风雨霜雪的沧柔岁月,一步一步走向今天的文明、进步、辉煌……。”落款是:宋福如。
广府地处黄河流域,我国黄河流城春季干旱多风,土壤水分容易蒸发,有个专用名词叫“失墒”。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想办法从耕作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步形成了一套以耕、耙、耱(耢)为中心的抗旱保墒技术。这时我国土壤耕作史上最杰出的创造之一,至今仍就被认为是成本最低而且最环保的抗旱技术。所为“耕、耙、耱、耢”就是对农田土壤进行“先耕、后耙、再耱”的三项连续作业。
传统农具具有就地取材,轻巧灵便,一具多用,适用性广等特点。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农具丰富多彩,历朝历代的农具都不断得到创新、改进和完善,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传统农具陈列按照农业生产的工序分:耕地整地、播种移栽、中耕除草、灌溉、收获、运输、脱粒、粮食加工仓储和称量共9个单元进行展出。
翻土开地﹣--﹣旱地犁,旱地犁是北方旱地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农具,由犁铧、犁壁、犁辕、犁箭、犁床、犁梢等部分组成。其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是直辕犁,耕作方式有二牛三人式、二牛一人式、一牛一人式等。
当前;40岁以下的年轻人,很少有人知道上面照片的田间犁地情景了,一家三口、阳春三月男主人扶犁耕地、老牛驾辕自奋蹄,女主人背娃一旁监护……。旱地犁犁辕长且直,以便人们很好地掌控犁地时的方向和长线作业,同时使用一头以上的牛耕地,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粉碎土块﹣--﹣旱地耙。耙是用畜力牵拉的农具,属于整地农具,基本功能主要是:粉碎土块,清除杂草,熟化土壤。最先形成的耙是单梁耙,即在一根木梁上安装一排铁齿或木齿,与木梁和齿形成90度安装一根木制的长辕,采用二牛抬杠式牵拉,之后出现了双辕单梁耙,发展为用一牛牵拉;再后来发明了双梁耙。
鞋,是履、靴、鞋、屐的统称,古时称、或履,也有称为屡、屐、的。女鞋常用红色为鞋面,鞋头为尖形上翘,有的做成风头,上面刺绣各式花鸟图纹。男鞋多以厚实为主,质料样式多样,一般北方多穿菱纹绮履,江南多着棕麻鞋。虎头鞋做工复杂,虎头上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鞋面的颜色以红、黄为主,虎嘴、眉毛、鼻、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虎的威猛。
中国古代瓷器简史:瓷器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烧出所谓的"原始青瓷器";东汉时期烧制出了成熟的瓷器;自魏晋南北朝而到隋唐时代,制瓷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制瓷业进入了发展兴盛一时期,创烧出了许多新的品种,由单色釉发展到多种彩色釉,装饰纹样繁华复杂;中国古代瓷器文化,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文房四宝﹣﹣砚台:古代砚台的种类虽多,但最贵重者为端、歙砚。歙砚的佳品,目前已很难见到。因此,对于古砚的鉴别和收藏,主要针对端砚。上乘的端砚有青花、鱼脑冻、蕉叶白、天青、冰纹、火捺、马尾纹、胭脂晕、石眼等。
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中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泛、保存状态最好的载体。砚文化中的砚铭文化也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而独树一帜。砚铭是砚台的身份证,它与砚雕艺术相互成就,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砚铭文化。
中国古代生活用品﹣﹣食盒、马车、货郎摊:食盒是古时的士绅名流,出门访友,或参加诗社、文社的活动,与至交把酒言欢,常会事先准备一些肴食果品,作为助兴的下酒菜。初春时节,文人士夫出门踏青郊游,也会携带酒菜食物以备野餐。
马车在中国起码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代马车除作为战争工具外,主要为王公贵族出门乘坐,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为中上曾人士所雇乘。从农村或者郊区地区,会有挑着扁担和竹筐卖货的小贩。卖货的的种类很多,有的专门卖给孩子零食,及其他食物,也有卖一些针头线脑的东西。
中国古代青铜器简史: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奴隶主把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
青铜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并非使用品。青铜文化在世界各地区都有发展,这是因为青铜作为工具和器皿的原料有其优越性。
永年广府古城“民风民俗文物展览馆”,以大量的实物、图片,全释了自神农氏以来中国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部分农耕农具实物,让我想起我老爷躬身体扶犁、在田间劳作的情景,50年弹指一挥间,我记不住热泪盈眶。
我在展览馆走马观花地转了一圈,无法将这里的展品逐一介绍。如果您是农耕文化的爱好者,要想详细了解民风民俗文物展览馆的文化底蕴,你还得劳其筋骨、费其银子,亲力亲为到现场慢游细访方为上策!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