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大名府古城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大名府古城位于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城东北区域,北门外是大名府西路,东门外是贵乡街,南门外是京府大街,西门外是府西街。
我们在高德导航的指引下,来到大名府古城的东大门,在护城河旁边找到一个免费停车位。护城河内大片的残荷随着微风不停地摇弋,春去秋来旅游正当时。
这是大名府古城北门“端智门”。大名府古城址南北长3000米,东西宽1500米,内城周长1.83千米,外城周长24.3千米。
秦砖汉瓦雕梁画栋的古城门高大威猛,园门门楣上方镶嵌横扁,横扁上书“端智门”三个金色大字。在城门楼上双层翘角飞檐歇山顶式仿古建筑的中间,还悬挂一面竖扁,上书“大名府”三个金色大字。
这是进入城门楼前行数十米,回头看端智门。大名府古城以大街村、御营村、双台村3个村为中心,占地面积36平方千米,大名府古城历经东晋十六国至明朝9个朝代,是历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文化底蕴深不可测。
这是端智门对应的“北大街”,大名府古城内与一般古城差不多,对应四门的是十字街。古时候南北街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商业和交通要道,不仅是老城的中轴线,也是最长的主干道,曾是达官显贵和豪商巨贾的聚居地。此外,南北街还常常是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小贩、店铺、客栈等各类商业设施沿街分布,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古时候,大名府古城有罗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南东门口村、南门口村、铁窗口村、北门口四村庄分别是府城的4个主要城门,古运河在城东临城而过;大名府故城是具有发掘价值的北宋都城,发掘后将填补中国北宋都城考古的空白。
这是位于北街北首的“北街清真寺”,北街清真寺于1933年在城内回族筹款购置房产建清真寺。1956年迁至北街现址,建有大殿、讲堂、门楼等。我进入转了一圈,清真寺内正在装修,没有开放的迹像。
我从街上的标牌看到黄氏祠堂的简介,于是朝着巷子内张望,狭窄的院内杂乱无章,的确有待于修旧如旧。黄氏祠堂为黄立极家族宗祠。黄立极,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曾任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祖籍在大名县营镇黄庄村,祖荧在黄庄村东。后在城内黄小街购置宅基,建祠堂,2013年县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大街上确实有不少破烂不堪的老建筑,要想把这里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古城十字街,政府和开发商还得下大力气开源节流广开门路修旧如旧、深挖潜力提升文化底蕴、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古城。
这是北街“茂轩杂货铺”,始建于1970年,曾隶属于县供销社,现为两层楼房,上下共十六间。你看这里是不是故事颇多!
我们边走边看,来到西大街。本来想看“万寿宫遗址”,没有找到,有很多地方都在搞土木工程,看来这里要打造成古城名片,还得下大力气,政府和开发商任重道远。
我看到路边有一个方石柱,细看简介牌,才知道:这是古代石牌坊的一根门柱。明朝、吴道明牌坊。吴道明,字行甫,号豫斋,大名县吴李村人。曾任南道监察御史等职。我认为:景区应该在这一石柱的基础上,修复石牌坊,为古城文化增砖添瓦。
这是清末二等邮局旧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大名二等邮局设立,初为甲类汇兑局,后改为特种汇兑局,建国后为邮局办公处。原建筑为清末建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进行重建,整体建筑保存较为完整。现在是一家咖啡店,如果改造成邮局旧址博物馆,更有文化品味,比收取租赁费更有社会价值。
二等邮局旧址斜对面是古城最具旅游价值的近代建筑物“大明天主堂”,天主堂始建于1918年,1921年12月竣工,是河北省现存最雄伟壮丽的圣堂之一。教堂建筑面积约1440平方米,为钟楼和礼拜堂一体的哥特式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建筑材料为砖、石、木。由于详细介绍篇幅太长,稍后另行游记再说。
大明天主堂的对面是“百年教堂文化陈列馆”和天主教“邯郸教区圣心修院”,我去的时候都关门谢客,所以在这里无法介绍。
这是大明天主堂东侧的古城东大门“体仁门”。大明古运河在城东临城而过;大名府古城是具有发掘价值的北宋都城,发掘后将填补中国北宋都城考古的空白。
这是位于体仁门内北侧的展览馆,里面正在进行“
大名府,位于京杭大运河沿线,历史上曾是繁华的商业重镇。北宋时期,大名府因运河而兴,成为了黄河以北的军事、商业重镇,人口达到百万,显示了其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景德镇的陶瓷产品通过京杭大运河运输到大名府,除北京宫廷和七十二座衙署用瓷外,从大名府分运到河北诸府州县,北京大名府成为黄河以北最大的瓷器集散地。南北运瓷船只帆桅相连,往来不断,真是"浮梁窑火千年不断,古都瓷都结缘常续。"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大名府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
体仁门内北侧的展览馆,就是徐道奎祠堂旧址。徐道奎为大名镇总兵,在大名任职十三年,捕盗治河成绩卓著,病故后大名士绅上书朝廷为其立祠堂纪念,经批准建祠,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祠堂落成,院内原有“宗德报功”碑一通,详记徐道奎事迹并建祠经过,现己移往大名石刻博物馆保存……。我建议景区主管部门应该再按照原碑复制一通,放回原址,这样保护、观赏两不误。
徐道奎祠堂旧址内还有一棵高大的“皂英树”,距今已经123年了。大名府故城始建于东晋升平四年(360年),大名府故城始建,时称贵乡郡。 时称五鹿,是历史上的五鹿城,城址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贵乡郡改隋武阳郡。大业四年(608年),隋武阳郡永济渠开凿。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隋武阳郡为魏州,人口13万。 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十月,狄仁杰到魏州任刺史。天宝元年至至德元年(742年-756年),魏州人口增至110万。 乾元元年(758年),魏州设魏博节度使,并置大都督府,与成德、卢龙、淄青合称“河朔四镇”,魏博居四镇之首,其下辖贝、博、魏、卫、相、磁、洺7个州。 广德元年(763年),田承嗣为第一任魏博节度使。建中三年(782年),魏博节度使驸马都尉田悦称魏王,改魏州为大名府,以府为都,此乃大名府名称之始。
这是古时大名府古城资料图片。
唐中和元年(881年)至中和四年(884年),魏帅乐彦桢就西城外河门旧堤筑罗城,对大名府城作了较大扩建和维修,周长40千米。 五代时,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皆曾把大名府故城定为都城。后周,郭威在罗城中增筑皇城。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罗城扩建为东京(开封)的陪都,时称北京,史称北京大名府,增修了内城和外城,修内城为宫城,周长18.3千米,修筑的外城周长为24.3千米,城南有顺预门、省风门、展义门3个城门,城东有东安门1个城门,西城有西安门1个城门。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刘豫在北京大名府建都称帝,国号大齐。 明建文三年(1401年),因漳河、卫河同时洪水泛滥,水位高于城墙,淤泥一丈多深,北京大名府整个城池圮于洪水被尘封;而后,大名府迁修于艾家口。
这是古时大名府古城资料图片。
唐中和元年(881年)至中和四年(884年),魏帅乐彦桢就西城外河门旧堤筑罗城,对大名府城作了较大扩建和维修,周长40千米。 五代时,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皆曾把大名府故城定为都城。
这是古时大名府古城资料图片。
大名府故城因是一次性水毁,建筑基址、宫舍布局、街区民房大都保存完好,大名府故城遗址上城廊较为明显,所有宫殿区内的坑壁上都有内涵丰富的文化层,包括大街、御营、双台三村及双台村北宫殿区遗址,遗存有陶瓷等文物残件。大名府故城址未进行过发掘,群众取土时发现唐、宋、元、明时期的陶瓷残件,曾出黄釉注壶、青瓷碗、白釉黑花罐、白釉黑花灯型器、石刻神佛像、石刻、旗杆座等附属文物。2022年,考古队对遗址内城北墙体东部和遗址内城城壕东侧河堤处进行发掘,清理唐、宋、元、明等时期遗存39处,出土可复原器物200余件。
2022年12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大名府故城遗址考古队在大名府故城遗址考古过程中,发现一处古代墓葬,经过2个多月的研究,根据墓葬开口层位、墓葬形制、随葬品等,判断为两晋时期墓葬。大名府故城址上城廓明确,无大型企业,村庄稀疏,尤其宫殿区遗址地表均为耕地,与城下城的汴京(北宋京城开封)相比,开发大名府故城,条件更为优越,大名府故城是具有发掘价值的北宋都城,发掘后将填补中国北宋都城考古的空白。 1993年7月15日,大名府故城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大名府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立府城墙遗址和大街遗址2处重点保护区。2007年,大名府故城开发项目近日被纳入河北省“十一五”规划。 2011年,大名县人民政府出台了《明城墙保护规划》和《明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了《大名府故城文物保护规划》、《大名府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
登封元年(696年)九月,武则天下诏令天下勇士十万之众抵御契丹;十月,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武则天急调狄仁杰到魏州任刺史,狄仁杰到任后,立即遣散民众,敞开四门,净水洒街,契丹兵不敢进攻,连夜退兵。狄仁杰巧施空城计,使魏州人民免遭了一场战火的杀戮和洗劫,劳苦功高。魏州人民为报狄公恩德,于神功二年(698年)为狄仁杰建造生祠及祠堂碑。大名府故城历经东晋十六国至明朝9个朝代,是历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是宋朝的陪都,史称北京大名府,人口达100余万,比开封还多,《水浒传》里多次提到,后被黄河水淹没,大名府故城被埋在4米以下的黄河河沙之中。
照片中的“卧龙槐”位于西大街中部区域中段路北侧,是明代兵,工两部尚书刘遵宪后花园门前所栽,距今约五百年。刘遵宪、原籍西未庄乡刘军庄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后任朝迁要职,告老还乡后,在县城西街购置宅院居住,当时路南为住宅区,有大型建筑藏书楼等,路北为宗祠、花园赏玩之所,占地面积约为15000平方米,现已建为民宅。
刘姓后人现传至二十世上下,古槐区周围和刘军庄仍居有其后人。古槐历经风雨沧桑,做为古城发展之见证,现仍枝叶茂盛,尤为独特之处,是东端平伸一枝,酷似龙型,头部有枝角上促,嘴眼明显,栩栩如生,游客多慕名而来,叹而观止,真乃冀南第一古槐也。1983年大名县人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在大名府古城内走马观花一下午,给我总的印象是:景区正在建设当中,虽然有不少文物古迹,要想恢复古城原来风貌,还得从十字街两侧建筑复古方面下大气力,修旧如旧,进一步挖掘名人逸事历史传说。以人为本完善旅游设施,让游客想着来、来了不想走。开源节流降低成本,让游客住的经济、吃的放心便宜。吃喝玩乐全面发展,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