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北响堂山风景区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北响堂山风景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境内,风景区东距邯郸市60公里,南距南响堂寺23公里,交通非常方便。
这是响堂山石窟风景区的高大恢宏石坊大门,面对大门左侧是游客中心,右侧是文创中心。响堂山分南响堂山、北响堂山两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北响堂山均属太行山支脉,南响堂山原名滏山,北响堂山原名鼓山。于2012年11月5日被国务院列为第八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其相邻的太行大峡谷和娲皇宫也同时被选入。
北响堂山风景区,又称鼓山,长21公里,宽5公里,西连太行山脉,东濒冀南平原,漳河蜿蜒其南,洺水逶迤在北,滏阳河发源于其中,自古是风景游览胜地。
穿过景区山门牌坊。迎面是两组18级石台阶,石台阶上面是景区为了烘托氛围,增加了一组临时框架结构,框架中间有“千年响堂神仙福地”八个大字。
框架结构的后面是单孔汉白玉金鼓石桥。一九六一年响堂山石窟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再上九级石台阶,这里是鼓广金场,广场三面矗立着数块大型宣传牌,上面详细介绍了包括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还有响堂山石窟的详细资料。
登上吉祥经平台,上面是宽阔的菩提广场,前面的八角形古塔,就是常乐寺遗址砖塔。
我们朝着古塔方向上行,上面照片就是常乐寺遗址的山门。东魏、北齐时期,皇家贵族分别在山上建凿了南北两座寺院,初名为滏山石窟和鼓山石窟寺。明代以后统称为响堂寺,近代则均称为响堂山石窟,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响堂山石窟较北响堂山规模为小,惟富于变化,其壁刻文字则属最优者。因为我在前面游记已经详细介绍,在这里就不在累叙了。
在常乐寺遗址去观光车下站的山路一侧,有几洞石窟,这是以前常乐寺僧人修禅打座的地方。我站在石窟前冥思苦想,仿佛能看到古代僧人打座的情景。
我们乘坐景区观光车,左拐右弯一路上山,下车后拾级而上,来到位于在鼓山中腹西面的石窟检票口,虽然攀登不算多高,但是我知道我的双腿都在颤抖。
窟内平面呈横长方形。后壁开龛,龛内雕关帝坐像,左右壁及后壁上侧雕千佛,右壁有"嘉靖三年(1524年)造三十五佛、观音菩萨"铭。石窟进深约2米、宽2.8米。
窟内室平面呈纵长方形。后壁开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身像,为唐代雕凿。左右壁为宋代雕刻的龛像,前部券顶为清代修筑。洞深5米、宽3米。
七极石台阶上面的石窟是“文官洞”,窟门和一侧的古碑都是就地取材凿石而成的。看上去古老而大气。
这是文官洞内的局部石刻,精美程度令人惊叹。骑象的菩萨叫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坐骑是一头六牙白象,这在佛教艺术中是非常常见的形象。普贤菩萨通常被描绘成头戴宝冠、身穿菩萨装,坐在六牙白象上,并且大多数普贤菩萨像都是合掌的。如果佛首没有丢失,石窟就堪称完美。至民国元年(1912),据说佛像之首多为袁世凯截卖,这个窃国大盗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利,干出了遗臭万年的勾当。普贤菩萨左侧就是文官形象。
这是文官洞内的局部石刻,精美程度的确令人惊叹。骑狮的菩萨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象征着智慧和威猛。狮子在佛教中象征着智慧和威慑力,能够斩断烦恼,威震魔怨。
这是文官洞内龛的顶部石刻图案,深浮雕比例均匀结构合理,虽然色彩因岁月斑驳,依然宛如一幅流动的油画,美得令人心醉。
这是位于石窟北区的“大佛洞”,开凿年代为东魏、北齐时期。宽十三点三公尺,深十二点五公尺,其中心大方柱正面及左右三面各置一佛二菩萨像;于宝坛中供奉配有香炉、狮子、甲胄之神像。
该窟主尊造像为三世佛题材,基坛上雕神王形象。中心柱正面龛主尊高3.5米,结跏趺坐于圆形莲花座上,敷搭双肩式袈裟,衣纹细密。大佛端庄浑厚,神气秀逸,大佛面平素无饰,经千余年风日侵蚀,依然光洁如新。传说其像背后有北齐文宣帝之陵。
大佛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像,左右壁大龛内均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身像。窟外北侧现存开窟碑残迹。窟深12.5米、宽13米、高12.5米。
中心方柱顶部有文献记载的"高欢陵穴"。以中心方柱左壁顶部第三龛为穴门,洞穴深3.87米、宽1.35米、高1.77米,四面素壁。
为中心方柱式塔庙窟。窟分前后室,前室坍塌,后室(主室)平面呈方形,平顶。中心方柱三面开龛,后壁上部与山体相连,下部形成低矮甬道,供礼佛时通行。
这是位于大佛洞南侧的“宋洞”,坐南向北,开凿时期为北齐,上七级石台阶,洞窟平面呈横长方形。
窟内正壁开大龛,龛内雕一铺七身像,其造像风格、雕刻技法及莲花座饰与北洞北齐像相同。
右壁刻七佛,窟门内部两侧地面现残存莲花形图案,窟门甬道左侧有"宋康定二年(1041年)新修七佛记"铭刻。进深1.5米、宽3米。
南北响堂山自民国十年经日人常盘大定勘查以来,已为世人所瞩目,惜诸佛像之头部多被凿去,保存情况甚差。
整个北响堂山呈南北走向,隋佛龙洞是最北侧、大业洞为最南侧,释迦洞位于中间位置,正对着石窟区域的出入口。
上十几级陡峭的石台阶,上面就是释迦洞和观音殿,北响堂山石窟区域开凿于山崖绝壁之上,依山势错落有致,我再一次对古人的智慧所拜服。
到这个时候我有的人困马乏,拾阶而上的时候有的腰酸腿疼,但是依然挡不住我对名胜古迹的探索欲望。穿过圆门,上面又有一个平台,平台南侧就是观音殿。
观音殿内异常简单,不知道是不是古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石质供台之上供奉的是不是送子观音不太好说,但是供台一侧堆放一大堆各种娃娃,似乎说明了我的猜想。
这是位于观音殿北侧的释迦洞,开凿于北齐时代,石窟区中部大窟。窟外搭建有木结构框架、花窗、鱼鳞灰瓦古建筑,用于保护石窟。
古建筑后面的石窟为中心方柱式塔庙窟。四柱三开间,窟分前后室,后室正中雕方柱,方柱左、右、后壁上部与山体相连,下部形成甬道,方柱占了室内大部分面积。
方柱正中开大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拱门左右侧雕二菩萨,次间大龛内雕二天王。窟外立面也为覆钵塔形。窟外北侧现存开窟碑残迹。窟深7.1米、宽7.8米。
洞广七点八公尺,深七公尺。外檐雕两层楼檐,外观略似楼阁。窟中有六方柱、八角柱、火焰拱龛,及莲瓣流云文等纹饰,周围壁上有许多明代所造佛像、佛龛、造像记及浮雕花卉、珍禽异兽等,整洁雅丽,形制古朴。
大业洞窟形不规则,左、右、正三壁满刻龛。正壁刻6个小龛,右壁3个大龛4个小龛,左壁2个龛,皆为隋代所刻。正壁右上方有"隋大业七年李君巧造阿弥陀像一铺"铭记,故名大业洞。洞窟左壁前部有一大立碑贯通洞窟内外部。洞窟进深1.8米、宽2.15米、高2.5米。
刻经洞为三壁开龛式佛殿窟。分前廊后室,窟外立面与上层第1窟合成一个覆钵塔形,前廊满刻《维摩诘经》全本。
甬门左右侧为力士像,甬道内雕刻精美的缠枝纹和联珠纹饰。主室平面方形,平顶,顶部雕刻莲花藻井。
正壁及左右壁开大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四胁侍七尊像。龛下设低矮基坛。正壁主尊结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手施无畏印,像高2.3米。
前壁甬门左右侧刻《无量义经谒》;窟外北侧有《唐邕写经碑》一通,记述刻经时间为"起天统四年……尽武平三年……"(568--572年),是研究北朝刻经的重要资料。内壁面刻有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全卷、无量义经等。 洞外有摩崖,刻有胜鬘经、孛经、弥勒成佛经、特进骠骑大将军唐邕之刻经记等刻文,据此等刻文可知,乃成于北齐天统四年(568)至武平三年(572),比房山石经早约四十年,其隶书大字,笔锋犀利,刚劲挺拔。
到这里石窟区域基本上介绍完了,上述区域内还有许多古碑,因为没有看到简介牌,所以不能详细介绍给大家,请见谅!在下山的路旁有一个仙人洞,我进去看了一下,是一处人为布置的场景观,没什么意思,于是我们匆匆下山,赶往下一个景区。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