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大梁江石头村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大梁江石头村地处石家庄市与山西阳泉市之间,东距石家庄80公里,西距阳泉市51公里,东距天桂山风景名胜区112公里。地处晋冀交接的太行山腹地,属于井陉县南障城
大梁江石头村2005年被评为井陉县民俗文化村,2008年被评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5年列入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016年入选“中国最美古村落”。 
大梁江于家石头村,是一部用石头书写的村落史诗。于家石头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城微水镇西南约十五公里处,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2020年2月,为了致敬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们,于家石头村景区自恢复运营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对全国持有医师证、护士证的医务工作者实行免费游览。
井陉大梁江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当属“武举人”的“一宅九院”,占地两亩,房屋百间。进一道门,可以走遍九重院落,院中有院,院里有楼,楼上有楼,楼顶有院,楼能通楼,院能通院,可以说是深山里的大宅门,成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石家庄市发现的保存最好、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处。
离“一宅九院”不远处,一株千年古树见证着古村的历史。据考证,这株老槐树植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老槐树的树心已经枯朽,仅有部分树皮活着,整个树身向东南侧倾倒,被村民们用一个拱形的小牌楼支撑起来,它又顺势向上生长,依然枝繁叶茂,亭亭如盖。老槐树表皮苍劲皱黑,枝干屈曲虬结。
据石家庄市文物部门介绍,大梁江村主要是因其隐藏在群山环抱之中,古风古貌才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村内街道主要有上街、下街、中街以及5条巷子,总长3700米。宽2至4米。街道高低错落,纵横交错,或用青石或用鹅卵石铺成。方库顺势而建。四合楼院整体布局独特,功能划分明确,是该村民居古建筑的典型代表。
大梁江石头村全村总面积8.8平方公里,300多户,1000余口人。至今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62座,村里的院落以砖石四合院为主,多建于明末清初。特点是院里有院,院里有楼,楼顶有院,楼顶有楼,楼能通院,院楼相通。
村内的314座完整四合院落和4000多间全部由石头建成的房屋依山坡而建,错落有致,兼有北京四合院和山西民居的双重特色,有着历史的厚重感。最具代表性的是“武举人院”,占地两亩,房屋百间;该宅院有九个院落,相通相连,又各自独立,俗称“一宅九院”。整座院落高大宏伟,气势威严,是大梁江村最豪华的四合院群落
据说,这些石头建筑房屋大部分都没住人,很容易老化坍塌,村集体经济无力实现保护修缮,急需有眼光的投资商注入资金管理。石家庄市文物局人士表示,大梁江村的古建筑年久失修需抓紧抢修、保存完好古风古貌。市文物局还将逐步拨款,用于古村的保护和修缮。
明朝初期连接晋冀的这道山沟两侧山坡,草木繁盛,尤以桃树居多,每逢秋季,山桃满挂,香甜可口,此沟便得名“甘桃沟”,当时隶属于山西省管辖,称山西太原府平定州承天都(今山西省娘子关)甘桃沟。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时村中已有梁性,明中后期(约公元1560年),由山西平定县城西村迀来一支梁姓,始祖公梁标。清乾隆三十三年,梁标的第九代传人梁深中武举人,自此一跃成为当地望族,村名改为大梁家。又因此地缺水,村民希望能有滚滚江水,后人便把村名改为“大梁江”,沿革至今。现全村梁姓人家占90%。
千年唐槐树:在村门前面有一个小广场,生长一棵饱经沧桑的千年古槐,要数人合抱才能围住。据专家考察,为唐朝末年所栽,距今己有1300多年的历史。古槐绿叶婆娑,亭亭如盖,成为古村的一道靓丽风景。古槐树的树心其实早已干枯,仅有树皮处存活,但其顽强地在树背部神奇地生长出许多条新枝,叶茂干壮。抗日期间古槐被日本侵略者毁坏,使槐树向东南方向倾斜,村民为了保护,建立了一个小牌楼作为支撑。大槐树,奇特、古老、令人敬畏。树上挂满了红旗,红布条等,树下常年摆放着香烛贡品,阅尽沧桑的大古槐,早已成为了大梁江人的精神图腾,福佑着这里的村民。
灵慈阁:古村山门是一座外形如古堡的明代石阁一一灵慈阁,始建于明末,清康熙七年加宽扩建。此阁坐东北、面西南,分上下两层,上面供神,下面行人。阁门上首,两侧拱券正中石壁上分别镌刻“襟山带河”、“接脉通全”八个大字,字体苍劲挺拔。“接脉通全”四个字,寓意着这城门恰恰把两座山梁联接起来了,也是吉祥发达之意;“襟山带河”四个字则代表大梁江山河壮美,大梁江人襟胸开阔。
楼阁建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但大梁江村的灵慈阁却面朝西南、坐东北,据村民讲,因为先人是从山西迁移过来的,他们的祖籍在西南方向,而灵慈阁面朝西南,表示牢记祖根,怀念家乡。灵慈阁二楼,西南面供奉关帝君,东北面供奉观音菩萨。
在阁楼照壁上雕刻着一个贪婪的怪兽,昂首摆尾,四肢凌空,名字叫“狯”,传说这只贪婪怪兽,曾经吃遍万物,最后甚至想吃掉太阳,最终葬身大海。人心不足蛇吞象,兽欲难填望海洋。千百年来,梁家祖先把做人和经商的道理刻在阁楼照壁上,时刻提醒子孙后代,切莫贪得无厌。
穿过山门进入石头村,站在高处眼望路北的山坡上,青灰色的石墙掩映中,一座座高耸的屋脊鳞次栉比,恢弘的气势扑面而来,依山而建,各抱地势,高低俯仰,错落有致,古色古香,构建了古村落的基础风貌。大梁江村建筑的精美雅致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独具特色,别具一格。
古驿站(三义堂):进村门十米处便是三义堂,始建于明末,属砖木结构。古时是临时驿站,主要为过往客商和镖局提供临时住宿。
戏台旁边还有一颗千年古槐树,据专家考证已有1100余年历史,树高20余米,树径1.2米。迄今,大梁江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院落有162座,房屋3000多间。因其隐藏在群山环抱之中,且远离战争,使得古风古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秀才甲弟:梁润为武举人梁深的胞兄,是清乾隆年间文生,才华横溢,笔走龙蛇,梁世兄弟,一门双杰成为当地一段佳话。
大梁江村的古民居多为两、三层楼房,一层还是石券结构窑洞,二层则是石木结构瓦房,地势落差很大,远远望去房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福寿院门楼:始建于明末,七台阶大门,石砖门结构。门楼是汉族传统建筑之一,作为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因此名门豪宅的门楼建筑特别考究。
古民居的房屋门外有石磨和石碾,寓意左青龙右白虎。这里建房屋的石材均选自当地,有的原石没动,有的錾迹斑斑。步入大梁江村内,眼界中处处都是石头房子、石板道路,俨然走进一座石头王国。
古油坊:据考证此油房始建于元朝时期,延续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现在我国即将绝迹且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土法榨油手工作坊。古代最早的杠杆式榨油方法,是采用在石头制作的油盘上摞起油饼,上面压一根木杠,一头固定,另一头吊石砣,也称千斤坠压榨法。
全村以村门(灵慈阁)为原点,有上街、中街、下街三条主要街道和五条巷道,宽二米至四米,全长3700米。地面都是青石和卵石铺设,经过几百年的踩踏,乌黑发亮,也见证了大梁江的悠久历史。上街:从古村山门往左走,顺坡而上。中街:从古村山门对面的那条街道。下街:从古村山门往右走,奔沟底方向。五条巷道,婉蜒曲折,纵横交织,并巧妙的与三条主要街道相联,四通八达。各个庭院都与街、巷相连,互通无阻。
古村的棑水系统:由于房屋建在山坡脚下,雨季时山洪的水量大,水速急,破坏力很大,如何保证人、物的安全,迅速泄洪便是一个重要问题,大梁江村的先人们非常聪明,一是利用主道和巷道作为主要排洪通道,二是在建房屋时在底层修建一个空洞,空洞里面砌有水道,利用山势落差,将各家石洞连接贯通,即可做下水道又可作为泄洪通道。先人的智慧证明这里的排水系统很先进,直至现在全村的排水系统还是原来的走向和格局。
古村的储水系统:因为当地干旱少雨,大梁江人对水的吝啬也到了极致,在建屋之前先建水窖,院子用石板铺就,留有水窖进口和污水出口。在降雨水之时,村人先打开污水出口,待雨水将屋顶院内冲净,在堵住污水出口存水。房屋都是单坡顶,这样雨水都流到院子里,真是“肥水不外流”。 院内排水道、在院门和院墙之间留有半米宽的棑水通道。雨水通过院墙预留排水口流向水井。
望水兽:在水井一侧的墙壁上镶嵌石雕望水兽,此兽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兽头正对千年古井,体现了村民想水、盼水、用水的美好愿望,也正迎合了先辈将村名大梁家改为大梁江的寓意。村内还建有龙王庙、土地庙等古建筑,这里的确是探幽访古的好地方!
大梁江村地理位置: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气候条件温带,全年开放时间早8:00—晚7:00。景点级别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门票价格15元,著名景点千年古槐树、一宅九院。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