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美术馆,一家国际性现当代美术馆。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唐岛湾南岸,国际化综合艺术社区——西海艺术湾(The
Artists’ Garden)内,简称TAG Art
Museum,以美术馆建筑与花园呼应社区艺术生态理念,成为以当代艺术助力城市发展的新“标签”。
耗时10年,中国再添一座海边美术馆,世界级!西海美术馆注册于2019年,是一家非营利艺术机构。2021年8月12日,西海美术馆开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5月-10月
10:00-18:30(18:00停止入场)11月-4月 10:00-17:00(16:30停止入场)。建筑面积17000 m²。
西海美术馆创立于
2019 年,是一家获得中国政府民政部门认证的非营利艺术机构。美术馆坐落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唐岛湾南岸,主体建筑17000平方米,12间相互连通又相对独立的展厅依海而建。
在展厅之外是1200米的原生海岸、80000平方米的户外花园、28处公共艺术陈列区、500米的艺术廊桥及8个湖泊,使西海美术馆拥有独特的滨海文化气质和有机的室内外展陈条件,内外空间的丰富性和开阔性为多元的艺术和文化带来更多可能性。
进入美术馆大门,左手侧就是服务总台,公益性博物馆是免费的。服务台后面有一个巨大的屏幕,正在播放博物馆周边景观,宽阔的唐岛湾湿地上有许多市民正在赶海。
我在服务台前询问明白参观路线,然后开始打量大厅内部情况。大厅西侧是消费区,大厅中间长方形的池子,池中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堆放着大大小小皮球,小孩子可以在池内尽情的释放童心。北侧是“艺术商店”,既然是艺术就得首先参观,这样显得自己有艺术品味。
于是我进入艺术商店,迎面是艺术家具展区,展台上一把白色钢架椅子引起我的注意,是世界著名设计师“让·努维尔”设计的,他也是整个美术馆的设计师。仔细一看价格让我过目不忘,我觉得外观和价格都不适合青岛市民,13000元的价格,如果是坦桑尼亚先令我还可以接受,如果是人民币那就没有考虑的余地了(买不起)。话又说回来,这里标注的价格是名人价格,并不是这把椅子!
我在艺术商店内转了一圈,里面的商品的确艺术范十足,市面上也不太常见,作为博物馆的展品倒很合适,作为商品我觉得一部分高学历、事业有成的年轻人可能喜欢。我才疏学浅欣赏不了、关键是看不懂。
我从艺术商店出来,右拐弯。从大厅的西北角楼梯间来到二楼,这里墙壁上悬挂着许多不锈钢简介牌。首先我介绍一下博物馆内雕塑的设计者理查德·迪肯:理查德迪肯(生于1949年,英国)是当今最重要且极具影响力的雕塑家之一。理查德·迪肯,1949年生于威尔士班格尔,现生活、工作于英国伦敦。
迪肯先后就读于陶顿萨摩塞特美术学院、伦敦圣马丁美术学院、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和伦敦切尔西美术学院。并先后在伦敦中央艺术与设计学院、伦敦切尔西美术学院等执客座讲席。
迪肯作品《不安》158 x 374 x 257 cm 粉煤灰、不锈钢, 2005年创作。
从1980年代开始,迪肯作品丰富的抽象形式将其抬升至英国雕塑界的前沿位置,拥有巨大影响力,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均可见。他对材料的欲望使他的作品游移在层压木材、不锈钢、波纹铁、聚碳酸酯、大理石、粘土、乙烯基、泡沫和皮革之间。迪肯认为自己是一个“制作者”,强调作品背后的制造逻辑。1987年迪肯获得英国特纳奖。
从左进门,大厅摆放着三件银色雕塑与美术馆随处可见的金属材质相互辉映,形状更像是三艘小船,停靠在这栋海边建筑里。这个两米多长波浪形不锈钢雕塑,是理查德·迪肯得意之作:《在海上#5》。《在海上》系理查德·迪肯2021年的最新创作,作品布置于TAG·西海美术馆的入口大厅,将公共空间与艺术展示相协调。这三件大型不锈钢雕塑延续了迪肯一贯对材料和形式的思考
迪肯作品《边境交通》19
x 129 x 109 cm 涂釉陶瓷
2004。看到《边境交通》你是不是开始理解著名艺术家的所表现的深刻内涵。
关于成为著名艺术家的过程,迪肯是这样说:“20世纪70年代,我首先在学校学习,然后毕业。当时有很多机会,但是艺术家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成长的艺术圈是以社区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画廊等机构为基础的。当时,各种艺术活动和展览在艺术家中诞生。也可以说,当时的艺术圈也是艺术家创造的,不是经济活动的产物。”
这是迪肯作品《无限》 #19 170 x 137 x 3cm
不锈钢材质,
2003年创作。
迪肯说:“我的雕塑作品是抽象的,我也喜欢用不同的方式创作,因此会认为我的风格多变。我在学校时,就对做雕塑感兴趣,不过那时候是以陶器为主,可以说那是我的开始。”
在1980年,迪肯开始创造一系列简单的身体形状的金属和木板,与表面一致的结构。他使用未加工的基本材料制作雕塑,并通过隐喻探索由语言和感觉决定的人类体验。
理查德·迪肯作品《光雨—沉思》。
理查德·迪肯Richard
Deacon作品《光雨—沉思》永久落户融科资讯中心。“放在建筑空间里的艺术作品就是要激发这个空间本身的‘灵性’。”置身于玻璃结构大堂之中的迪肯先生作品《Rain
and Shine》沉静、多变,引人遐想。
“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转换是我作品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处理方法。我觉得建筑设计也有同样有趣的过程。”迪肯说,“在仔细测量了墙壁的比例后,我将现场画面中强烈的光影感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比例进行调整和融合,因此,雕塑中的两种颜色很快呈现出一种相互颠倒、相互呼应的感官效果。”
1980年,理查德·迪肯开始创作一系列金属和木头薄板的简单机体形状,表面与结构相一致。迪肯认为他自己是一个制作者,而不是一个建造者,他利用未经加工成型的基本材料制作雕塑,通过比喻的方法来探索语言和感觉决定的人类体验。虽然迪肯创造的形状从表面看来是抽象的,但是他却通过富有含义的命名来体现作品对身体的比喻和收集信息的方法,例如《亲眼所见(The
Eye Has It)》”(1984,伦敦,ACGB;见于England,
fig. 34)。迪肯不断拓宽他的语言表达和选取材料的范围,例如,在“《男孩和女孩(Boys
and Girls)》”(1982,伦敦,英国文化协会)中加入了乙烯树脂和层压木板。
这是位于博物馆二层的第二展厅内,一个大型以绸缎为材料、可以慢慢旋转的圆筒形状创作,名曰“圆缺”,是中国著名雕塑家尹秀珍的作品。
宋
冬,男,汉族,1966年出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当代重要行为艺术家之一。代表作有《水写日记》等。水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无形的物质。它是生命源之一,又是毁灭物之一。它固、液、气三种形态的存在方式,使它具有了诗性的气质。当宋
冬用它书写日记的时候,它成了宋
冬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
这是宋
冬的作品,《电视》系列。
宋
冬的个展;1996实施行为作品“哈气”(北京天安门广场、后海);1997宋冬Video装置艺术展——“拍”(柏林艺术废墟);2007宋冬在北京公社(北京公社,北京);2006吃掉城市(Selfrigdes百货商场,伦敦);2005第59分钟(时代广场,纽约);2004宋冬个展:水(英国曼彻斯特中国艺术中心);2003非典时代:宋冬和尹秀珍(纽约ISE基金会);2002筷子:宋冬和尹秀珍(纽约前波画廊);2000吃盆景(Gasworks国际艺术家工作室,伦敦)
这是著名雕塑家宋冬的《方圆济》,整个大厅上下左右全部是(除中间尹秀珍的“圆缺”)镜子,相互反射出光怪陆离的影像,让人感觉来到了异度空间。相信这组全新的建筑及展览和消费空间能为观众带来更多的体验。可以在观展后再听一场音乐会;闭馆之后也能和朋友继续在酒吧聊个尽兴;还可以去海边走走,吹吹风,拍拍照,经常能看到归港、出港的小渔船,足以让大家待上一整天,在这里,希望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
方圆济还有一个突出的主题,在大厅四周布置了几组实物场景,其中有现代化的生活用品,还有老式的煤气罐、脸盆架、马扎子、30年代的大衣柜等等,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这是我站在展厅地面,用手机拍摄地面镜中的自己,感觉怪怪的。再抬头看天花板,虚幻的场景让我头晕目眩,不知道雕塑家是不是就是让游客有这种感觉?
这里表现的主题为《越界》。你看,悬幻的展览大厅、造型前卫的场景、再配上对称的倒影,拍出了一个现实世界中难得一见的科幻影像。如果你是摄影发烧友,到这里一探究竟还是收获满满的。
我晕晕乎乎的走出《方圆济》,过道的墙壁上是《新当代艺术展》---“起航”的宣传牌,上面介绍了这次参展的艺术家名单。
穿过走廊,我来到西海美术馆西南侧的展厅,这里是美术馆的5号展厅,让·努维尔将光影在建筑空间及材料中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美术馆大量使用玻璃和阳极氧化铝幕墙,令海影天光与建筑交相辉映。这里是一个由
234 块、总重量约240吨、巨型超级白玻璃拼合而成的 22 米高的“超白玻璃盒子”,近乎透明的玻璃盒子,也是体量最大的展厅。体积约10000m3的立方体展厅,顶部升降天棚15个挂点,可悬挂总重量为15吨的艺术作品,地面最大承重0.5吨/平方米,可满足超大艺术作品的展示需求高22米的无柱空间可以满足多元化的当代艺术展示。上面照片右侧的钢结立方体,就是“超白玻璃盒子”。
这是“超白玻璃盒子”展厅内,悬挂在天花板中央从顶至地面的巨大展品,这是中国著名雕塑家隋建国老师的代表作品“云中花园·40个瞬间”,看上去极象不锈钢,其实这是光敏树脂3D打印雕塑与钢架装置,立方体尺寸为:600x600x1200cm,创作时间为:2013-2021。
隋建国,男,1956年生于山东青岛。1984年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本科毕业,1989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隋建国在艺术探索中对创作观念、作品形式、媒介选择、处理方法、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他的雕塑将观念与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品多以大的尺度感给人以感官上的冲击力且具有明显的知识分子气质,流露出严肃的社会批判立场和人文道德指向。此外他的创作还涉及影像、公共艺术等领域。
这是在博物馆西侧海湾中拍摄的博物馆照片,照片右侧的立方体就是“超白玻璃盒子”展厅。
“超白玻璃盒子”展厅800m²的百米展廊中43处开窗处外悬电动遮阳扇可根据光线条件切换角度、根据展览需求关闭或开启;860的多功能展厅可举办专业性学术活动,也可满足新品发布会、时尚秀乃至市民婚礼仪式的需求;努维尔挑战了美术馆“白盒子”的传统,大面积开窗引入城市自然景观,展厅连廊间设有封闭及开放式展示空间,可放置雕塑或装置类作品以丰富展览序列;国际专业音乐厅设计团队打造的礼堂,可承载音乐、表演、电影、多媒体艺术等多种表现形式。
我们顺着“超白玻璃盒子”三层通道,来到博物馆的3号展厅,展厅南侧墙壁上悬挂着几幅雕塑,我没有仔细观看,所以也无法详细介绍,展厅南厅有一家咖啡厅,游客参观累了可以在这里品尝各种口味的咖啡,也是不错的享受。
展厅靠墙的地面是镶嵌着一排“刀币”,这组雕塑名曰“绿刃”。艺术家铸造了一百把绿色的刀,半虚构了从一把星巴克塑料餐刀到一枚先秦刀币之间的演化史。对艺术家而言,这两者谁占据的真实历史中的时间点在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变形(
morphing )这种描述变化的方式。艺术家把塑料餐刀写在先秦刀币之前,仅仅是想让这个序列从我们更熟悉的形态开始。艺术家意图制造出一种因为过于平滑而造作的演变史,仿佛两个物件之间的每一次变化真的可以像是从飞速闪过的电影胶片中抽出的一帧。艺术家认为再也没有比现在更适合做出这件作品的时刻了。一切时机都已成熱,无论是修辞学上的警喻还是图像技术上的逐顺计算,以及,计算机铸造技术的成熱与晋及。
这一组照片是中国当代艺术家,敖乾枥的艺术作品。敖乾枥专注于将感官体验传递给使用作品的观众,他的作品常常以互动装置呈现,配以手稿来生动阐释作品如何被“观看”或“使用”。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彻底消除了观众与艺术作品的物理距离,艺术家向观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观看艺术的方式,他的作品可被触摸,拥抱,攀爬,躺,坐,甚至可被观众带走,伴随其日常生活。对于敖乾枥来说,相比作品实体本身,观众通过作品获得的感官体验才是艺术。
造像研究:此项目延续了艺术家之前借助3D扫描仪所做的创作。她通过叠加三维扫描仪多次扫描出的结果,来模仿传统摄影中的多次曝光,意欲探讨今天这些基于更多维度的技术可以如何退一步作用于静态影像。在新系列里,她以多头、多手、多脚的佛像为蓝本,凭借同样的技术,用凡人的身躯搭建出佛陀的姿态,以此回应造像者都要面对的难题:如何制造既与凡人相似,又与凡人拉开距离的形象。此项目以一种立体主义的空间观来曲解密宗中的佛教形象。一尊菩萨在这种视角下,并非是六只手臂的拥有者,而只是摆出三种不同姿势的一个凡人的空间叠加。
因作品得到的新体验迷惑、启发、诱导、干扰着观众。它们将智识经验内不相关的事物连结起来;刺激神经网络生长出新突触;刷新关于“我”的感受;使显然者奇特,使奇特者显然。观众通过这些互动的“工具式”的作品来探索自我﹣﹣包括对身体的感知,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敏感的内心世界。
敖乾枥1990年出生于中国重庆,现生活和工作于美国和中国。他在2016年获得塔夫茨大学的艺术学士学位,是
The Chan
Sculpture Award 的获得者。他的过往展览包括
Thoma Foundation
(2022,圣达菲),
Postmasters Gallery (2022,纽约),
YveYANG 在天目里的展览(2021,杭州),
X美术馆三年展(2020,北京),
SPRING / BREAK Art Show 策展项目(2019,2020,纽约),
Volta策展项目(2019,纽约),
Asia Now策展项目(2019,巴黎)等。
这一组创意照片,名曰“年底”。艺术家如是说:“没有人比我更适合做这个项目。简单的、傻的、粗壮的、难过的事情,诸如
cosplay 落叶之类,都适合我来做。何况没有人像我住在这样一条街,去年的落叶,今年也无人扫。何况没有人像我,有一双将死的、腐朽的手。”
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志韦创作的《窗户游戏》,属于绘画类,综合材料:格子布面中国墨汁和丙烯,创作时间为:2021年。在《窗户游戏》和《迷失/正轨上》中,志韦创作了两个老式游戏。在《窗户游戏》中,志韦引用了原汇汇中饭店大楼、现斯沃琪和平饭店里的二十世纪初彩色玻璃窗。通过把窗户图像切割成二十个正方形并移除其中一块,艺术家设计了一款华容道游戏,从而挑战图像的完整性和静止性。志韦在格子布面上使用稀释的墨汁和丙烯颜料作画,以探索颜料的材料性和图像作为彩色窗户的再现性之间的关系。
这是志韦创作的另一付作品,名曰:“黄色袍子复活”。 属于绘画类,综合材料:黄色帆布面丙烯和彩色印刷品拼贴、薄纱、扣子、线和烟雾,尺寸:200cm×160
cm。创作时间:2021年。在黄色袍子复活中,志韦引用了美国漫画专栏“黄孩儿”这一形象,其于1895年至1898年间出现在两份发行的报纸中,分别为
Joseph Pulitzer 的 New York World
以及 William
Randolph Hearst 的
New York Journal 。“黄孩儿”大量出现在为增加销量而夸大事实、具有动性的故事中,并促成了“黄色新闻学”。志韦去除了画面中的身体而保留了黄色袍子本身,从而创造了一个漂浮在现在的鬼魂形象。艺术家将这些报纸重新打印并拼贴于黄色帆布上构成了画面的背景。通过勾勒出袍子的轮廓并将剩下的黄色帆布留白,志韦探索了袍子的再现性和帆布的双重材料性间的关系,在这里,帆布既是服装原料,也是绘画表层材料。艺术家通过外部素材的引用和非常规材料的使用,以探讨图像制作、绘画行为及其表面间纠缠的依存关系。
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家臧坤坤的作品《电视佛,花屏》,1986年生于山东青岛,
200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 ,经常在北京、新加坡等地举行个展。作品被新加坡MOCA美术馆,新加坡今日美术馆,北京 昊美术馆,上海&温州 M+视觉文化博物馆,香港 MOTIF基金会,纽约Aaron & Barbaba
Levine 收藏。
在3号展厅的中部区域,这里设置了两个大屏幕,在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可以在这里小息、同时欣赏科技大片,可谓一举两得。
在西海博物馆800m²的百米展廊中43处开窗处外悬电动遮阳扇可根据光线条件切换角度、根据展览需求关闭或开启;860的多功能展厅可举办专业性学术活动,也可满足新品发布会、时尚秀乃至市民婚礼仪式的需求;努维尔挑战了美术馆“白盒子”的传统,大面积开窗引入城市自然景观,展厅连廊间设有封闭及开放式展示空间,可放置雕塑或装置类作品以丰富展览序列;国际专业音乐厅设计团队打造的礼堂,可承载音乐、表演、电影、多媒体艺术等多种表现形式。
这是抽象派艺术家林奥劫的抽象画,看上去让人眼花缭乱。由于我对抽象派艺术绘画没有研究,无法向博友详细介绍,还得你自己体会。上面的绘画创作于2021年,绘画材料;独版、收藏级喷墨打印、裱于铝单板。林奥劼;男,1986年出生于广东广州,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广州。
这是林奥劼的绘画作品《世界》。创作于2021年。
林奥劼的作品涉及录像、摄影、绘画、文本等形式。其艺术实践取材于自身经验,艺术家以带有强烈即兴性和幽默意味的图像,敏锐而细腻地记录着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或刻意安排的行为事件,同时看似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调始终贯穿于叙事结构中,试图以旁敲侧击的方式对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艺术家生存困境以及艺术从业者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进行质疑、嘲弄和批判。
展厅的西侧有许多开启的玻璃窗,从这里看出去唐岛湾的自然风光尽收眼底。疫情的骤然降临暂时模糊了人类未来的方向,而这种不确定性和危机感却使当代艺术家们得以去探寻打破禁锢,回归本体的契机。在策展人张子康看来,危机的来临尽管造成了物理空间封闭的局限,但却难以阻隔艺术作品与思想的传播与涌动;而疫情及其带来的重重困境亦挑战和撼动了以往的规则与系统,这反而为艺术家们挣脱束缚,开辟新语言、研究新问题打开了局面,为其“自我超越”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是当代艺术家谭英杰的作品《大折叠》。创作于2021年,雕塑Sculpture
铝板 UV。雕塑家谭英杰,1992年生于湖南,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实践以空间装置为主,并涉及影像、行为、文字等多种媒介。
他的创作通过将个人经验介入不同的空间,以此构建多重的叙事结构与空间体验,同时探讨空间中身体性的触觉感受。
以“超越”为名,西海美术馆首展汇集了14位国内外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旨在呈现他们的艺术生涯的共性,即不断超越自我。论及此,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展览总策展人范迪安先生认为这些艺术家的自我超越正体现在“以自己洞悉现实的目光对现实作思想性的关切,以独创性的艺术语言超越历史而建构视觉叙事新的经验。
西海美术馆一层的休息区
纵观展览作品,艺术家依托各自的文化语境与历史脉络所孕育出的艺术创作与表达方式,探讨着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普遍困惑与共同境遇,质询着真实与虚幻、存在与缺失、无知与好奇、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的博弈与平衡等议题。而通过展览“超越”的集中,这些困惑与质疑得以相互碰撞与释义,亦在丰富的艺术语言表达中磨合出崭新的文化活力。
展览中的一部分作品诞生于近两年,为艺术家在疫情期间或受疫情影响有感而发的创作,例如张晓刚和大卫·霍克尼的绘画创作,理查德·迪肯在疫情开始时、封锁之时创作的雕塑;一部分作品从未于中国本土展出过,此次以全新的面貌展示给国内观众,如刘小东和吕克·图伊曼斯的绘画,卡斯滕·霍勒的装置,以及比尔·维奥拉的视频作品;还有部分作品根据西海美术馆独特的展览空间在地创作,实现作品与美术馆的完美融合,例如隋建国的大型装置作品当目光从“超越”这一展览本身拓展到承载其的文化场域——西海美术馆时,这座以国际化综合艺术社区——西海艺术湾(The
Artists’ Garden)为依托的非营利艺术机构,构成了该社区艺术生态的核心机构。其理想正是超越单一的美术馆型态,集展厅、艺术工坊、音乐礼堂、艺术商店、餐吧区为一体,与社区内的艺术家驻留空间、艺术机构、机构美术馆、青年旅舍、写生码头、艺术酒店互动共生,打造有机联动城市自然生态、综合艺术社区、专业艺术学院的文化场域,以此激活当代人全新的感性想象、艺术体验与文化交流。
整座美术馆山海环拥,坐落在绿化率高达75%的西海艺术湾内。吉尔·克莱芒将美术馆的屋顶露台精心打造成了一座充满神秘气息的花园,种植了多达27种植物;在美术馆周围8万平方米的户外花园里种植了上百种植物。克莱芒以合理的逻辑保留海岸、大海与花园之间的和谐关系,将他独到的花园理念应用于美术馆的景观设计,山海、田野、建筑与廊道成为构成景观花园结构与格局的主要元素,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生态的理念,堪称当代世界生态型文化建筑的典范。
西海美术馆致力于通过跨文化、跨媒介的艺术创新表达,形成以艺术生态为基础的艺术场域,共筑宽阔的交流平台,为公众呈现经典与当代、时尚与设计、音乐及表演等各类艺术形式。通过独有的驻留项目、委托艺术家进行的独特创作,发掘艺术与海洋、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多元碰撞,形成无可复制的收藏,凝聚生发艺术的新能量。由驻留项目引发专属展览、音乐、表演、公共教育、艺术工坊的多样化呈现,形成与公众联系的情感纽带,为城市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西海美术馆创立于
2019 年,是一家获得中国政府民政部门认证的非营利艺术机构。美术馆坐落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唐岛湾南岸,主体建筑17000平方米,12间相互连通又相对独立的展厅依海而建。在展厅之外是1200米的原生海岸、80000平方米的户外花园、28处公共艺术陈列区、500米的艺术廊桥及8个湖泊,使西海美术馆拥有独特的滨海文化气质和有机的室内外展陈条件,内外空间的丰富性和开阔性为多元的艺术和文化带来更多可能性。
由于篇幅所限及展品众多,我无法在这里一一介绍。对现代艺术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安排一天时间,到这里的现代艺术花园尽情的享受一次,也是不错的选择。
中文名:西海美术馆;外文名:TAG
Art Museum;地理位置:青岛西海岸新区唐岛湾南岸;类 别:非营利艺术机构;免费入场。
另外西海美术馆南大门马路对面有宽阔的停车场,无论你是大巴车还是小轿车都可以找到合适的位置停车。尤其是喜欢房车旅游的朋友,到这里住上两天,优哉游哉美不胜收。
到这里旅游最好是自驾游,因为乘坐公共交通不太方便。从青岛市驱车、过海底隧道,到达博物馆南侧停车场只有25公里,非常方便。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
登崂望东海
2022年12月14日星期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