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龙庵村位于泊里镇西南侧,西侧近邻沈海高速,南侧不远就是地铁13号线董家口终点站,北侧是疏港一路,东侧是G204国道,距离青岛市102公里。
泊里西南八里之地横亘着一条蜿蜒起伏的山岭,酷似盘旋曲折的蟠龙,山岭的东侧历史上曾建一古庵,取名蟠龙庵。今天的蟠龙庵村就是明清时期依庵而立的村庄。如今,蟠龙古庵早已坍塌消失踪迹全无,而村口一株高耸入云的古银杏树仍挺立于古庵旧址旁边,虽经四五百年风雨侵蚀,但依然枝繁叶茂,生机蓬勃,伸展的虬枝像是在召唤着过往者,诉说着古庵里那个惩恶扬善、母子团圆的凄美传说。
明朝永乐年间,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午夜,一个身怀六甲的少妇在荒野里摸索着,踉踉跄跄地从泊里海边往北奔走,由于慌不择路,只好循着天地间仅存的一丝微弱光线,叩响了蟠龙庵大门的门环。
子时已过,听见急促的敲门声不止,老尼姑惊恐地拉开门闩,险些把精疲力竭的少妇闪到在自己的怀中。但见那少妇就势跪在老尼姑脚下不停地磕头哀求,说是有人正在追杀她,乞求尼姑收留,躲过这一劫。从少妇断断续续的哀求声中,老尼姑这才听出了事情的原委:眼前这位面容姣好的少妇名叫郑月素,其丈夫苏府公子苏云金榜题名,得中探花,欲受命前往浙江赴任,因丈夫立志要做清官,不想图黎民百姓钱财,就自带银子以备上任之后所需。
不料,在吴霸江口,水霸徐能在江口边游荡时,看见这位即将赴任的举人不光携带巨额银两,陪同前往的妻子郑氏又貌美如花,便心怀歹念,欲劫财夺色。一不做二不休,徐能与手下以摆渡为幌子,骗苏云夫妇上船,当渡船行至江心时,徐能凶相毕露,命人先劫取银两,然后打开堵在事先凿穿了船底洞口上的塞子,将苏云沉江溺亡,只把美貌的郑氏用另一艘小船救出,欲纳其为妾。已有身孕的郑氏,誓死不从,几次投江被阻拦。上岸后,徐能恼羞成怒,将郑氏毒打四十多鞭子后,命人将其关进仓房。深夜,郑氏对隔窗看守她的使妈姚婆子苦诉遭遇,姚婆子发了仁义慈悲之心,偷偷地打开了仓房的侧门放她逃走……
蟠龙庵里的老尼姑虽是出家人,本不问世事,但从络绎不绝的香客们口中,对徐能其人早有耳闻:这个距这座庵十几里的水霸阴险狡诈、无恶不作,无人敢惹,臭名远扬。见天将黎明,老尼姑知道追兵马上会追到这里,担心引火上身,又加上郑月素十月怀胎将要降临,佛门净土怎能生下孩子呢?只好把郑月素推出庵门,让她到别处安身。郑月素苦苦哀求不成,情急之下只好爬起身来离开古庵,蹒跚着消失在黎明前的黑夜里。
天将放亮,已经迷失方向的郑月素眼看着无处躲身,只感到腹痛阵阵。郑月素突然看见在一村庄后,有一株树荫如盖的大柳树。她跌跌撞撞地来到树下发现这里有一口八宝琉璃井,井台旁边光滑干净,就在此刻,郑月素产下了一个男婴。远处,追兵的影子若隐若现,郑月素本想抱子投井一死了之,转念又想:“有水井处,必有人家,一定要留下这条根苗长大后为其父报仇。”她急忙脱下家传的绣花罗衫,咬破中指,忍受着身心的疼痛在罗衫上毅然写下四行血书:“张家拾去张家子,李家拾去李家孙,这孩本是忠良后,千万留住这条根。”她将婴儿用罗衫包好放在井台上,不忘拔下头上的金钗掖到婴儿襁褓里,作为拾到者日后抚养孩子的费用。安顿好了婴儿,已无牵挂的郑月素不甘心就这样投井而死,突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块大石头,她急中生智,搬起那块大石头投入琉璃井中,只听扑通一声,眼见水花飞溅,制造了投井身亡的假象。郑月素一边回头张望一边躲藏逃命,无奈之下,只好折返蟠龙庵。
不出所料,徐能发现郑月素逃跑后恼羞成怒,将姚婆子一顿毒打后,立即率领贼众循着郑月素的踪迹追赶。婴儿的啼哭声在旷野里格外响亮,贼众在井台旁发现这个用罗衫包裹着的婴儿,断定是刚烈的郑月素产下婴儿投井寻了短见。但见这男婴皮肤白皙,眉清目秀,讨人喜欢,徐能不忍弃婴,当即命人先抱回府上,欲收为养子。当徐能调转马头率众刚要离开时,却瞥见原野里的尼姑庵,阴险狡诈的徐能心生疑问:“郑月素会不会已逃进庵内避难?”随即率众打马闯进古庵,不由分说将前后院落每个房间搜了个遍,并不见郑月素的踪影,最后只剩下一间柴草房没有搜查,正欲破门而入,两只硕大的蜘蛛正在吐丝结网挡在眼前,即将遮盖住整个门槛,根本不像有人出入的迹象,徐能等人只好望而却步,放心地打马回府了。马蹄声渐渐远去,躲在柴草房的郑月素惊恐地拉开破旧的柴门走了出来,转身对着柴房跪谢起两只灵异的蜘蛛,又谢过了闻声赶来正气喘吁吁的老尼姑,感谢她的冒死搭救之恩。
这是蟠龙庵新建的村史馆
夕阳开始落向西边蟠龙形状的丘陵。一声鼓,一声钟,一声磬,让暮色中的蟠龙庵更为宁静与纯净,尘世的一切纷争与喧嚣此刻皆荡涤为零。可怜的郑月素虽逃过一劫,但丧夫之悲,失子之痛,让她万念俱灰。她只好乞求老尼姑皈依佛门,积福德,做善事。老道姑终于动了恻隐之心,将其削发为尼,取法号为明净。灰色墙砖,飞檐挑角,时光在这座古朴的庵院似乎停驻了。一声木鱼,一声叹息,一声法号,微闭双目的郑月素天天默念着:“慈悲为怀,多做善事,修行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时光荏苒,不变的是蟠龙庵里每日烟雾缭绕,木鱼声声,经书几卷。十八年弹指一挥间,老尼姑亦圆寂,郑月素也由少妇变成四十二岁的老尼姑,自己在庵院里亲手植下的小银杏树也已经长高,伸展开旺盛的枝芽。
古庵深深,长夜难明,令郑月素纳闷的是最近这三年来的每一个夜晚的睡梦中,总会进入两个“苏公子”:一个是英俊潇洒的丈夫苏云,一个是神采飞扬模样酷似丈夫的苏儿。梦中的苏儿骑着一匹白马踟蹰而来,襟飘带舞,只是梦醒时分,唯有老泪纵横。可有谁知道十八年的日日夜夜,蟠龙庵里的郑月素虽经书念在口里,但对苏儿的牵挂和对徐能恶人的仇恨,铭刻在心底从来未泯灭,且随着近几年相似梦境的频繁出现,与日俱增。
岁月更迭,春花往复。某一日,郑月素听香客议论,说是朝廷有一位身居九省军略要职的清官徐大人年少有为,骑着高头白马,随从只带一个中军官,奉旨出京回泊里老家省亲,一路之上查访民情,为民伸冤,深得百姓敬仰。郑月素虽然深知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但每个夜晚,坐骑白马的少年官员翩翩而来的清晰梦境,促使郑月素决意要试一把,哪怕是状子递上去被抛出来也要去告徐能一状。她连夜写下十八年前徐能杀夫霸妻,自己弃子投庵的状纸十八张,第二天便送往信阳衙门。
这位清官徐大人名叫徐继祖,刚刚入驻信阳衙门,就让他接手了一个无人敢审的案卷,这就是郑月素递上的状子。他细察状纸大吃一惊,这杀夫霸妻案的被告竟是自己的老爹尊——徐能,这扑朔迷离的案子,让他云里雾里,一时分不清头绪。
秉性刚直的徐继祖决心从头至尾仔细审阅,穷究根底。他掌灯阅状,连夜升堂,相继传唤蟠龙庵里的告状人郑月素和在徐府里一生为奴,曾经是自己乳娘的姚婆子。公堂前,郑月素和姚婆子一见面就能互相认出了对方,让旁观的徐继祖相信郑月素与自己的家族必有瓜葛。
审问中,姚婆子从随身的包袱抖出保留了十八年的罗衫和金钗,这些物证及罗衫上依稀可见的血书,竟与郑月素的状纸所叙完全吻合,这让徐继祖暗暗吃惊:“堂前跪着的老尼姑是自己的养母不成?我就是那苏云之子不成?”随着审问的深入,公堂上的徐继祖坐立不安,来回踱步陷入沉思:“多年前,书童曾经对我说过,有人背后议论令尊,说他放下屠刀成不了佛,难道我父杀过人?这冷言冷语与此案必有因;还有当年在书院读书时,有一同窗骂我不是徐门正子正孙。当时,骂得我是面红耳赤,回到家中也未敢声张,今日想来同窗骂我,也是话里有话的;特别是我榜中探花那年,曾经问过家人我的养母是谁?义父说是亡故的大太太所生,我过后打听仆人得知,若大太太活着也才二十五岁,而我那年都十五岁了,我怎么会是她生的呢?”
人证、物证俱全,让徐继祖深信不疑,堂前跪着的就是自己亲生母亲,特别是郑月素的那一句:“这次告状不成,我也要寻找我的儿子替父母把冤伸啊!”
更是让徐继祖钢刀插心,滴血不止。“坐在高堂之上的正是您日夜思念的苏儿啊!”他强忍泪水欲说又止。徐继祖只觉得两眼昏沉沉,差点儿昏倒,只好宣布退堂日后再审。
月上中天,徐继祖辗转反侧,思绪万千:“我心目中曾经乐善好施的义父呀,你叫儿子怎么审理这案子?孩儿若照刑律断案,会苦了现在咱全家;我若不来照刑律断案,我亲生父母的冤仇就不能伸张,更何况自己一路走来,我宣扬的是朝廷王法大如天,按律办案,深得民心;而今,此案轮到自己头上,身为朝廷命官怎能徇私枉法呢?”夜已深沉,徐继祖对徐能这天怒人怨的罪行义愤填膺。他不能自已,痛下决心:“不行!这案子一定要匡扶正义,才对得起天地良心!”
他随即叫来中军官,连夜传唤徐能突审。公堂之上仇家相见分外眼红,郑月素一下子就认出仇人徐能的嘴脸,姚婆子当场控诉十八年前因放走郑月素遭到徐能鞭打的仇恨,徐能只好认罪伏法,乞求徐继祖看在父子一场的份上,给他留个活身。徐继祖不予理睬,随即发话:“先打入大牢关押,等秋后问斩!”
判决大快人心,郑月素见家仇已报大喊一声:“你真是我的青天大老爷啊!”就要跪拜谢恩徐大人,徐继祖碍于衙门内衙门外会有闲言,并没有马上跑下去搀扶起自己的娘亲,背过身子强忍着泪水宣布退堂,派人趁着夜色暂且把郑月素送回庵中。
第二天,旭日东升,一位身着罗衫的青年在一位老妇人的引领下,顺着崎岖的山岭向蟠龙庵走去。开门的是郑月素,昨夜徐能水霸被就地伏法,让她兴奋地一夜未眠。她一眼就认出了姚婆子,刚要作揖道谢救命恩人,就被姚婆子急忙拉住,姚婆子转身指向身后的英俊青年微笑着问郑月素:“你可知道这人是谁吗?”郑月素仔细打量眼前这似曾相识的青年人,当目光落到他身穿眼熟的罗衫以及上面有自己手绣的石榴花纹时,更是惊诧不已,却百思不得其解。姚婆子在旁边提醒:“你再看看!”郑月素定睛观看,冥思苦想,口里轻声猜测:“眼前这青年不就是昨夜审案的清官吗?”正在此时,那英俊青年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突然一下子跪在郑月素脚下,大呼一声:“您是我的亲娘啊!”姚婆子忍不住对郑月素提醒道:“这就是你失散十八年的苏儿呀!”郑月素这才如梦方醒,母子执手相认。
原来,八角琉璃井边母子分别的十五年后,被徐能名唤徐继祖的遗儿长大成人,长得魁梧轩昂,酷爱饱读诗书,屡试屡中,考取了功名,成为朝廷命官。殊不知,母子连心,啮指痛心,徐继祖为官三年后的这次省亲寻访,竟早已进入亲母的梦境,这才有了公堂之上惩凶,蟠龙庵里认母的人间佳话。
蟠龙庵里,竹林沙沙,那株挺拔的银杏树舒展着枝丫随风欢快的舞动。徐继祖搀扶着母亲沿着甬道步入庵堂,相拥而泣,泪眼湿透衣衫。郑月素诉说着十八年来生死别离的痛苦,诉说着梦想成真的喜悦,诉说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徐继祖深情地应允着母亲,倾诉着对母亲满满的亏欠:虽说来日方长,自己行孝一定要趁早,决意携领母亲和乳娘远走高飞……
传说中的徐继祖不光秉公执法还有情有义,待老徐能秋后被斩首后,为报答一十八年的抚育之恩,命人用黄金给徐能铸造了一颗“金头”作为陪葬,将其尸身埋葬于蟠龙村正西两公里的丘陵上,为迷惑盗墓贼掘墓,特意用夯土一连筑起七座高大的坟头,这就是现存于董家口火车(地铁)站北端的“七古墩”,民间亦称其为“徐能坟”。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
登崂望东海
2022年03月21日星期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