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莒国古城东北角的古城墙遗址,据专家考证属于周代遗存。在这里将通过补夯加固、修葺植被等措施对其进行保护性展示,打造古城墙遗址公园。 
古城对原莒县水利局以北与文心宾馆以西的城墙遗址进一步挖掘后,通过特殊方式进行处理,修旧如旧地建成两段新的城墙遗址,让游客了解莒国古城的历史故事。
遗址公园内还展现了“且于城之战”的场景,让人了解历史趣味无穷。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50年冬,“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股而退。”
这是一次以小国胜大国、以弱国胜强国的经典战役。由于《左传》中这段记载,且于城因此闻名于世。
关于“且于城”,西晋杜预注:“且于,莒邑。” 今人杨伯峻注:“(且于城)当在山东莒县境内”。 《辞源》注:“且于,春秋地名,在今山东莒县一带。”以上注释只粗略地说明且于城的大体方位在莒县境内,但均未指出其具体位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虽然在莒县西北部写出“且于”二字,却没有用小圆圈标注,看来也没有找到确切位置。
文物古迹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物质及精神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莒国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莒国古城墙就是其中的代表性文化遗迹。 
古时候莒国故城位于今莒县县城的四周,东临沭河,西傍柳青河,北依洛山,南屏马聳山,占据山水之险,兼得沃土之利。古城墙于周初建成,《读史方舆纪要》“废莒县”条载:“旧城有三重,皆崇峻,子城方十二里,内城周二十里,外郭周四十里。
最新的考古钻探也表明,莒国古城墙由内城外郭两部分组成。外郭南北5.5公里,东西4.5公里,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之地;内城在郭城中部偏南,南北约2公里,东西1.5公里,是国君居住的内城。现存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略呈正方形,西北角在前城子后村南50米,西墙伸到刘家菜园、韩家菜园前至南关村的消气岭以东。东南角湮没已久,无从查考。东墙所经至傅家洼以西,地名为“城子”。北墙至县化肥厂前。
故城的西南角至东南角有断续残墙700米,高约8米。在故城范围内,时常发现大量商、周时期陶片,以周半瓦当和窑具为多,齐法化、齐明刀刀币也时有发现。1995年12月、1996年6月莒县博物馆曾两度对宫城南垣外莒明刀遗址进行了考古试掘,出土了一大批陶器、坩埚、刀范、窑炉、铜碴等文化遗址,是证此处为莒明刀铸造作坊区。属于西汉时期的有陶器、金缕玉衣片,以及铸五铢半两钱的遗址和大批钱范等。故城墙基夯土内,有商周灰、黑陶豆盘、豆柄、鬲足等。
莒国故城遗址的西北角在今城子后村以南40米处,地形最为明显。这里有一条略呈东南西北方向的沟渠,相其地势,当为故城城内积水下泄之处,地名城子口。在这一沟渠东南,有一段残存的故城城墙,高3米上下,墙厚5.6米,长200余米。现已全部种植果树,城墙板筑遗迹尚隐约可见。沟渠西面最显露的一段故城城墙,呈东北、西南斜抹角方向,比东面一段虽略为矮些,但仍高出地面1米上下。
古城墙是高于文字的历史。我们现在依稀看到的莒城墙遗迹,已经被时光和风雨撕扯的支离破碎。现在的莒国古城城门虽然巍峨雄伟,颇为壮观。在我们眼前却只是一个与历史相似的存在,古时候的莒国城门,早已化做历史的烟云,变成了历史书籍上的形容词。在近代的时光中,莒人以十分坚决的行动让保留了近2700多年的古城,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使其消逝在城市、乡村的重建改革的浪潮中,我们不知道这是历史之重,还是历史之轻?我们可以把城墙的倒塌看做一个象征,象征着一个旧时代的彻底结束,同时也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象征着莒人将彻底的与过去告别,象征着莒人彻底的从封闭的古堡里走向世界,象征着莒国这块古老的土地将会有一个明丽而辉煌的明天。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在中国这块广阔的疆土上,先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历史遗迹,他们是祖先们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也是中国的符号,文明的象征。中国之所以吸引世界的目光,不光是因为他那快速发展的经济,更是因为中国古老独特的遗址遗迹。像莒国古城墙这样的历史遗迹,它不仅是珍贵的历史,同时也能带动经济发展,成为现代旅游的一道风景线。所以,让我们携手共同保护这些遗址,保护那些灿烂的文化。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
登崂望东海
2021年12月02日星期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