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海上碑位于岚山阿掖山风景区的南侧,日照岚山港的西南侧,距离日照市58公里,距离青岛市173公里。
海上碑为文化旅游景点。人们大都知道古都西安有碑林,知道泰山有刻石,但知道海上有古石刻大字的恐怕就不多了,海上碑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岚山海上碑是目前沿海地区仅存唯一的古代碑刻文物古迹。为海边天然巨石凿琢而成。上有苏京、阎毓秀等名人题书的石刻。有明、清时期名人所书刻的四幅碑文,为苏京,阎毓秀等历代名人题书。
苏京,安东卫人,明代进士,官至监察御使,建宁兵备道。他书写的楷文:“星河影动,撼雪喷云”,横刻于碑上,气势非凡。阎毓秀,山西榆次人,武进士。清代康熙十年任安东卫守备(1671年)。题楷文:“难为水”,“万斛明珠”,“砥柱狂澜”。
海上碑距今已有三百年历史了,如果你立在碑石边沿上,远眺大海波涛,近看惊涛拍岸,不仅能充分领略到“撼雪喷云”之意境,而且可以真正体会到脚踏坚石,“砥柱狂澜”。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内心是否随着大海波涛汹涌,思绪万千!
海上碑共25个大字;苏京书写,撼雪喷云,星河影动。共10个字,含“苏京”签名。王铎书写:万斛明珠,砥柱狂澜。8个字。闫毓秀书写:难为水。7个字,含“闫毓秀题”签名。
海上碑面北背南,涨潮时,礁石上的题字淹没水中,落潮时,露出水面,成为岚山阿掖山风景区的一大景观,被誉为“万里海疆第一碑”。
人物简介:
苏京:其祖先是江苏泰州人,明朝初年随军征战有功,封为百户,戍守安东卫,从此定居。传到苏京时,已是明朝末年。据《苏雨望墓碑》记,苏京"品直干济",很受时人推重。明崇祯十年(1637年)中进士,官至监察御使,曾赴陕、晋前线与李自成起义军作战。又七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苏京在复明无望之后,回乡隐居过一段时间。后因怕担"反抗朝廷"的罪名招来灭门之祸,遂于1647年入朝觐见清世祖顺治,表示归顺。被授原官职,后死于福建任上。估计海上碑的刻立,应在1644年明朝灭亡,苏京归乡之后。
图片为阿掖山风光。
王铎:河南孟津人,进士出身,做过明朝的礼部尚书,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与苏京是挚友。明亡后,他来拜访苏京,曾为苏京之父苏雨望墓碑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这就是传世的《苏雨望墓碑》。碑文长达千字,除叙述苏氏渊源外,还重点记叙了苏雨望出类拔萃的才干、礼让孝悌的品质及急公好义扶危济困的事迹,相当于一篇"苏雨望传"。其景仰之意溢于言表,突出表现了他与苏京的友谊。海上碑的题刻就是他这次来安东卫时写下的。
图片为阿掖山风光。
阎毓秀:山西榆次人,武进士,康熙十年至十八年任安东卫守备,为人"戆直廉静,不阿上官,不徇私情,任九载,地方安堵。"离任时,地方上为他立"去思碑"。(见《日照县志》)是一个较正直的官员。他的题刻应该是在任安东卫守备时完成的,与苏京时代很相近。
日照岚山海上碑风景区照片。
在苏京、王铎、阎毓秀生活的时代,李自成起事,明社鼎革,清廷入主中原,那是一个闪动着刀光剑影、遍地血雨腥风的年代,清代又是一个文字狱迭兴的时代,许多人会因了一句话或几个字而莫名其妙地掉了脑袋。因此,我们不能指望海上碑的作者们能走得更远,也不必对他们的行状及题刻妄加穿凿。但他们毕竟在三百多年前在这里刻下了一些句子,使我们登临海上碑时,会由此想到历史并浮想联翩。
谢谢观赏!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
登崂望东海
2021年06月20日星期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