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北九水民国路位于双石屋村西南侧水泥路的南侧,向谷底方向延伸的小路。民国路的西侧尽头,顺路而下50米就是千年古刹太和观,太和观的南侧就是沈鸿烈书廬。
这是北九水的游览图,从图中左下侧找到双石屋和太和观的位置,国民路就在两者之间。
这是矗立在道路南侧巨大的标志石,上面凹刻“双石屋”三个大字,过标志石西行不远,在道路南侧就可以看到“民国路”的指示牌,沿着小路下坡,就进入了民国路。
现在上的双石屋村已经是双石屋社区,家家户户但是小洋楼。
1931年12月16日,南京政府命沈鸿烈到青岛。九一八事件后蒋任命沈鸿烈为青岛市市长。其主政其间重视城市规划,注重开发崂山,开发旅游业,尤其注重对崂山旅游景点的开发,经常游崂山考查,制定乡区建设纲要。修路建桥,铺设石台阶,其中就有这条从一水通往双石室村的“民国路”。
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双石屋村委会重新修旧如旧的“民国路”。
过去双石屋村山高路远,根本没有道路可行,进出山困难重重,更谈不上有游客进山,村民生活只能自耕自食靠天吃饭,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年景不好的时候,一碗稀粥都是奢侈大歺,外来收入基本为零。当时沈鸿烈修建民国路仅仅是为了给双石屋村民解决出行困难的问题,沒成想确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双石屋村的经济收入,慢慢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村民把这一切归功于沈鸿烈修建的这条民国路。
民国路的西头左拐弯,下行50米就是千年古道观“太和观”,我这次来这里本来想入观旧地重游,可惜因为疫情没有完全结束,所以铁将军把门禁止入内!
顺着太和观东侧石板路继续下行,不足百米。道路右侧就是著名的“沈鸿烈书廬”,
书廬的对面就是北九水的“一水”,这里气候宜人风光秀丽。
沈鸿烈(1882~1969),字成章。湖北天门人。1900年前清秀才,1904年投考武昌武备学堂及师范学堂,后加入新军。1906年入日本海军军校,为第一期留学日本海军学生。后在东京加入同盟会,1911年回国,在海军任职。九一八事变后,任青岛特别市市长,兼领海军第三舰队司令。沈鸿烈专任青岛市长的六年,政绩卓著,颇重对崂山旅游景点的开发。他经常游览崂山,亲自进行考察,制定乡区建设纲要,对崂山山区的道路多有修建。
从北九水游客中心一路上山过外九水,过了大崂观向里走就是九水。到了外九水的尽头,这里有一个停车场,停车场东侧石头花墙里面的石头房就是“沈鸿烈书廬”,与山里其他农家饭庄并无二致,非常不起眼,原先门前刻着几个大字,“鸿烈酒楼”,现在更名为“沈鸿烈书廬”,也就是民国时期的“鸿烈别墅”。 
这栋石头房最初是德人遗弃的营房旧址,沈鸿烈当年将其改成别墅,用于接待贵宾。别墅建造特征明显,外立面全部为石头,棱角分明给人牢固坚挺之感。东侧为入户门,门前用石柱撑起门厅,门厅上方有木制露台。其规模不大,但小桥、流水、竹林,一应俱全,几棵大树苍翠挺拔。老楼安静伫立于院子东北角,历经80余年岁月洗礼,至今气度不凡。 
另外:为了开发九水旅游,沈鸿烈在九水尽头的鱼鳞口瀑布修建了观瀑亭。亭位于瀑西岩顶,建于1933年,六角六柱,高3.5米,底面积6平方米,通体由花岗岩构建而成,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西侧亭额锥“澄观”由时任青岛市市长的沈鸿烈题,亭内东侧嵌青色“观瀑亭”石匾,附有小字为:“鱼鳞口为崂山泉水之瀑布,游人玩赏,每作勾留,特辟此亭,藉供休憩。沈鸿烈”。
沈鸿烈留给青岛市民的道路、建筑还有多处,现在知道详情的人没有多少了?!例如现在中山公园北侧的“天门路”(今延安路),华楼山玉皇洞的西侧第一座鸿烈别墅,从响石到华楼宫山门的古道到处是横七竖八被岁月冲毁的条石,第二座鸿烈别墅在卧龙村南侧,1930年修建了从王哥庄到大崂的大庄路,就是现在的劈石口古道,1934年修建了从北九水至大崂观全长5.51公里的北大路,使“十里山水画卷”的北九水成为游览胜地。其中龙湾口的漫水桥虽然经过了70多年的山水冲击和风雨侵蚀,依然敦实坚固,至今仍在使用。
谢谢观赏!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
登崂望东海
2020年08月13日星期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