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福庵是道教宫观,别名:百佛庵。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境内,崂山支脉的铁骑山南峰"石城顶"之阳,背山面涧,松竹环绕,环境清幽,该庵创建于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5),清初蒋云山道人曾停留此庵。
如果你去百福庵导航此名称,很难找到。因为百福庵现在“百福香园”景区内,导航“百福香园”风景区,在免费停车场停车,然后购买景区门票,沿着指示牌上山坡,方能如愿以偿。
百福香园位于青岛市崂山西麓城阳区惜福镇境内铁骑山路8号甲。往北走不远就是王沙路,从百度截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百福庵的(红五星)位置。
我们顺着景区内景观大道朝东上行,然后左拐朝着东北铁骑山方向前行,时间不长就看到百福庵第一个景观“不其山百福谷石窟”,这是一整块上百吨的大石头,一点一点的将石头内部凿空而成。
这是此窟的内部照片,由于管理不到位内部杂乱无章。窟内有石台,成年人站起来轻松自如,一人打坐修行是没有问题的。
这种形式的石窟,也称为石室,起源于印度佛教寺庙形式。因佛教提倡遁世隐修,高僧们往往到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中开凿石窟,并把它作为修禅、生活的石室。
这是站在石窟的北侧看石窟,外形像帽子,所以又名“纱帽石”。窟顶有天园地方形石台,原先石台上面有佛塔高数尺,不知何年何月被何人盗走。据文物专家考证,不其山石窟应为隋唐时期的高僧将巨石凿空而成,眼前石窟为不其山三座石窟最具代表性的一座,门楣上有凿刻痕迹,因年久风化已无法辨认了。
原先顶端石塔、窟前两侧的石柱、还有突然形成的莲池对称布局,拱卫石窟,具有典型的早期佛教洞窟造型风格,在青岛地区独具特色。
过不其山百福谷石窟,穿过一片竹林,就是百福庵了,这里背靠铁骑山,面朝百福谷,的确是风水宝地。庵分前后二院二殿,前为倒座殿,内祀菩萨;中殿穿堂,祀"三官";后殿为硬山式,高约六七米,重梁起架,出檐,四柱石撑顶上饰雀替,内祀玉皇大帝。白垩涂壁,彩绘壁画,青砖铺地,外观气势宏伟。
其时,每年正月十六日逢庙会,善男信女赶会人众,香火极盛。清初百佛庵扩建后已初具规模,后毁于文革时期。百福庵于扩建后改奉道教,改名“百福庵”,系马山龙门派支,称“外山派”。崂山道教宫观只许在诵经时加配响器,而百福庵平时即可响乐器,故被称为“外山派”,目前殿堂房屋已经基本修复。
清初,明崇祯帝养艳姬、蔺婉玉二妃逃难至此,二女编写的《离恨天》曲成为崂山外山派道士迎风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养、蔺坟地及附近的纱帽石、马槽石、黄道石等景点犹存。
这是位于百福庵南墙下的文物保护碑,崂山县人民政府于1984年4月19日设立。
这是位于县政府文物保护碑西侧的“崂山道教建筑群”文物保护碑,升格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于2006年12月7日设立。
两碑的旁边有一颗高大的黑枣树,学名“君迁子”,又名“软枣”。迄今为止已有120年的树龄,此树果实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能,以前周围的居民经常来此打枣食用,目前已被鉴定为国家三级保护古树。
这是站在文物保护碑的西侧小广场看百福庵的南侧人字形楼梯。人字形墙壁中间有一个小门。门楣悬挂横扁,上书“百福”两个大字。
登上人字形楼梯,上面是百福庵山门前平台。迎面有两组3个青石条搭建的造型,周围没有说明,所以不知其详。山门右侧有一颗古树,学名“小叶朴”,又名黑弹树、黑丑树,迄今已有210年的树龄。传说是清末民初,养、蘭、蒋三人回北京祭奠皇灵,返回百福庵途中带回来的小叶朴树苗,植于百福庵周围。此树干可以用药,具有清热解毒去痰化瘀之功效,已被鉴定为国家三级保护古树名木。
小叶朴树的北侧,与之相对应的高大古树是“黄连木”,又名楷树、药树、黄栋树。迄今已有130年的树龄。此树是制取生物柴油的上佳原材料,被誉为“石油植物新秀”,树皮树叶可入药,有清热、利湿、解毒之功效。已被鉴定为国家三级保护古树名木。百福庵的周围古树名木很多,它们无怨无悔的守护古老禅院,耳闻目睹百福庵的古往今来沧海桑田。
这是百福庵的山门,座东面西小巧玲珑,门楣上悬挂横扁,上书“百福禅院”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穿过山门,脚下是青砖铺就的便道,南侧应该是一个两层鼓楼,建成后一直没有完善,还没有悬挂暮鼓。
鼓楼东侧是一个三开间的大殿,铁将军把门里面空空如也,究竟做何用途?只有完善后才能告诉大家。这是一座倒座殿,原内祀菩萨。从基石、台阶、石廊柱看尽显古朴沧桑,完美体现修旧如旧的原则。
山门北侧仿古建筑也是一栋三开间的大殿,殿门洞开,于是我进入细看。
大殿门楣没有悬挂横扁,看来也没有修善完工。殿内三级供台之上是莲花宝坐,头戴紫金冠、盘膝而坐的神仙也没有设置铭牌,从外表无法判断是哪位神仙。但是从大殿内墙壁四周悬挂的图片看,应该是表现十八层地狱场景。
沿着西侧大殿门前通道北行,两座不其山石窟赫然在目,站在石窟面前,仿佛穿越了时空,思绪随着眼前景观瞬间来到了明末清初。
坐北面南的石窟是“萃元洞”石窟,又名“娘娘洞”。 原先洞中曾供奉着一百尊铜铸小佛像而名百佛庵,清初改奉道教,距今已有880余年的历史。洞上曾建有小石塔一座。洞口上楣刻有“萃元洞”三字,原来外有门,内有炕。
这是萃元洞内情况,洞壁上也凿刻出灯台。清初,明崇祯帝养艳姬、蔺婉玉二妃逃难至此,二女编写的《离恨天》曲成为崂山外山派道士迎风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艳姬、蔺婉玉二人是明朝崇祯皇帝的两个妃子,她们能歌善舞,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1644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进北京,明朝灭亡。养艳姬和蔺婉玉在太监蔺卿的保护下,化装成乞丐,逃亡到东海崂山,潜入修真庵(在今崂山区王哥庄)出家为道。养、蔺二人闲暇时便教道姑们吹奏乐器,演唱宫廷音乐。修真庵是内山派的道家庙宇,不准吹奏乐器,因此养、蔺二人的行为不符合“内山派”的规定,很受拘束。
萃元洞的旁边是“草芳斋”,
又叫 “大石屋”, 洞口刻有“草芳斋”字迹。清顺治二年(1645年),百福庵道长蒋清山,听说修真庵有两位才女出家为道,亲自前往拜访,邀请二人到百福庵挂旃静修,潜心研究道乐。
这是草芳斋洞窟内部情况,里面还是满大的,一人生活完全没有问题。
该庵为崂山古老道观之一,创于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初创时建筑简陋,信奉佛教,因为庵中有一个天然石洞“萃元洞”,清初改奉道教,距今已有880余年的历史。经过清朝初年的整修扩大,庙宇初具规模,山门东向,百福庵在崂山北部,西连城阳,北靠即墨,人口稠密,交通便利,香火甚盛,是当时崂山11处藏书院之一,人称“蒋迪南书院”,藏有大量经典书籍,是崂山“外山派”道家音乐的胜地。
注意看!两窟中间还有一口古井,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当年秋天,养艳姬和蔺婉玉接受了蒋清山的邀请,迁居百福庵。她们出资扩修了萃元洞,作为居室。并另修一个石洞供奉神像,名娘娘洞。蔺卿也以保护人的身份同时前往,在庵外另凿一个石洞居住静修。

这是站在草芳斋洞窟门前,向南侧看百福庵内景观。
养、蔺二人到了百福庵后,一方面将宫中演奏的古典乐曲和演奏技法传授给崂山各庙道士乐手及民间艺人;另一方面二人也结合当地的民乐对道乐进行改编,充实道乐曲牌。翌年春天,养艳姬、蔺婉玉闻知清廷国事大定,对明朝羽流并不追究,就在蔺卿的护送下悄悄回到京城,祭典皇灵。她们深知复明无望,在京城逗留几日后,即重返百福庵。
养艳姬、蔺婉玉从京都返回百福庵,遂把对崇祯的悼念之情写成一首短歌,题名《离恨天》。词曰:“面前一丘土,遥望天边万重山。山隔万重容易见,土隔一寸不团圆。摆设诸供品,仰望离恨天……。”
歌词委婉感人,曲调悲哀凄凉,闻者莫不感叹涕零。

照片中的巨石就是萃元洞的窟顶。
顺治四年(1647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是崇祯自缢3周年纪念日。养艳姬、蔺婉玉组织百福庵、童真宫、马山、灵山、天后宫等“外山派”庵观道士乐手,为崇祯举办大型祭奠活动,演奏了《离恨天》这支大悲曲,这是崂山道家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演奏活动。自此开始,崂山在祭祀活动中开始使用大型道士乐队。
顺治四年以后,养、蔺二人主要改编民歌,充实道乐曲牌,训练道士乐队并辅导附近一些村镇民间乐队。同时,她们把在宫廷中演奏过的一些古典乐曲传授给崂山各庙道士乐手及民间艺人。
在百福庵的带动下,灵山、马山、天后宫、童真宫等庙宇的应风乐开展的十分活跃。每年的“庙会”、“求雨”、“祭孔”“祭岳”、“庆寿”“度亡灵”等大型活动,均有庞大的道士乐队进行演奏。百福庵一时成了中国北方应风乐的一个活动中心。江南、川、陕、晋、豫及东北等地道士也纷纷来崂山百福庵挂旃,学习各种应风乐曲牌及演奏技艺。
这是百福庵前院景观。
顺治十八年(1661年)农历3月19日,崇祯死难17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在养艳姬、蔺婉玉共同主持下,崂山各庙道士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乐队,在百福庵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祭悼演奏会。演奏了这一曲《六问青天》,“月有圆缺花有残,阴阳有循环。花谢开来年,江水东去不复返,稽首问青天”。养艳姬领唱,蔺婉玉领奏,蒋迪南亲为跪拜叩击短钟。乐曲悲壮感人,令许多人潸然泪下。
这是站在百福庵南侧山坡看百福庵,铁骑山下风水宝地!
就在祭悼演奏会当天夜晚,养艳姬和蔺婉玉重新佩戴皇冠,相携着走出庵门,在对面的山坳里,同时自缢在同一株古松之上,以同样的方式追随崇祯而去,实现了她们“伴君共登离恨天”的誓言。
我们继续参观前院,这是位于前院南侧的正殿,也是青石基座木柱雨廊三开间中穿堂大殿,原祀"三官",现在大门紧闭供奉哪位神仙不得其详。
从顺治年间至抗日战争开始,290多年来百福庵一直是崂山西北隅的应风乐中心,历代道长精通音律,代代相传,为崂山道乐和村民群众保留下许多珍贵乐曲,并积极地对崂山地区“外山派”乐曲进行改革和创新,完善了崂山道乐曲牌,为崂山道乐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这是前院东南角的两层钟楼,当前情况与鼓楼一般无二。
蒋清山回到百福庵主持庙事,由于他的继承和倡导,百福庵每代道士都很珍惜养艳姬与蔺婉玉留下的各种道乐曲牌,特别是《离恨天》与《六问青天》两首。养、蔺二人虽已离开人间,但百福庵仍一直成为崂山外山派道乐活动中心。养艳姬和蔺婉玉在崂山居住了十六年,除了给道家留下了珍贵的乐曲,对崂山民间音乐的发展也影响至深。直至今日,彭台村民间乐队仍能演奏养、蔺二人传下来的《青杨》、《游湖》、《泰山景》等曲,1984年现任庵道长李道明还曾为东陈村、鸿园村村民演奏过《离恨天》、《赏春》等乐曲。
这是前院的东配殿,依然铁将军把门,只有等待完善后方可一睹尊荣。
据《即墨东夼孙氏族谱》记载万历年间,八世祖孙如周身入空门为丈,老于百佛庵,弟子甚众,羽化时,遗嘱归骨于家茔于东北沟东堐,至今传为道士坟焉。(东夼即今即墨市温泉街道东夼村)。
前院参观完毕,我们顺着萃元洞石窟东侧的石台阶来到后院,这是中间大殿,低头看着巨石台阶和石廊柱,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后殿为硬山式,高约六七米,重梁起架,出檐,四柱石撑顶上饰雀替,原内祀玉皇大帝。白垩涂壁,彩绘壁画,青砖铺地,外观气势宏伟。大殿东西两侧各有一间偏殿,还没有修饰完毕,所以无法向大家介绍。
我怀着敬畏的心情进入大殿,供台之上盘膝而坐三位神仙,还没有设置牌位,看样子像是三圣佛。
大殿内墙壁绘有精美的礼佛壁画,长明灯熠熠生辉。从整个寺庙修饰看,距离完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百福庵没有道人合管理人员,要发扬光大崂山道教和不其文化、增加青岛市旅游文化底蕴,百福庵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作为由衷热爱青岛的市民,我将拭目以待。
另外铁其山顶,还有抗日的青岛保安大队刻字,游览完了百福庵登山一览真容,也是不错的选项。
到这里百福庵基本上介绍完了,要想进一步了解百福庵,你必须走出家门,亲自进入百福庵的山门,站在不其山石窟内,才能真正体会古往今来沧海桑田的故事精髓!
谢谢观赏!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
登崂望东海
2020年05月23日星期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