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中午,我们从俄博岭垭口下行,远远地就能看到俄博镇,整个青海省地广人稀,G227宁张公路上除了旅游的车辆,几乎看不到其他车辆。
我站在俄博岭垭口的山头上就可以遥望俄博镇,在这里你可以一脚踩着青海、一脚踩着甘肃。汽车下山路比上山还不好走,你要不停地踩刹车。乘客倒是心安理得,因为正好欣赏沿途祁连风光。
不到半个小时我们就进入了俄博镇,虽说是一个镇但是规模很小,就一条主干道,站在这头一眼就能看到那头。
俄堡就矗立在主干道中段,旅游的车辆顺路停放,道路干净规范,枝形多头路灯整齐的排列在道路两侧,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高大的俄堡古城门巍然竖立,城门两侧排列着手持冷兵器的古代士兵雕塑,让人想起古代为了保家卫国长年驻守边关的中华儿女。
俄堡古城门的左侧有一组雕塑,名为丝路使者“骆驼”。这里还是古丝绸之路的驿站,穿越大漠、草原,骆驼居功甚伟!
俄博镇也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古镇、“元时筑,今遗亘尚存”的古堡城,位于青海省门源县,是从西宁通往张掖的关口,227国道与S302的交汇点,也是《中国国家地理》评选的“中国最美丽的草原”之一的祁连山草原的所在地。
出了俄博西北行就是俄博岭垭口,俄堡镇也叫俄博镇,是一个历史悠远的乡镇。紧靠甘肃张掖民乐。“俄博”有着非常特别的含义,据当地居民说,俄博是指草原上蒙古牧民用石头堆起高高石堆。
藏族、蒙古族、土族聚居的村镇和部落附近的山顶上都修有俄博,藏族称拉则,(蒙古族称俄博,汉族俗称山神,)是信教群众崇奉山神的地方。俄博是用木条钉成一米左右的立方形木框,用石块挤压固定在山顶上,中间树一根木杆,信教群众朝拜时,陆续放置石块,有的石块还刻有“六字真言”。有的人则给俄博挂红、挂经布。各地还有集中祭祀俄博的聚会,一般在春秋两季,部落群众驮着帐篷、食品,全家人扶老携幼到山脚下扎下帐篷,然后转山、诵经,祭祀俄博。以前祭祀俄博时,还特地撰有祭文和祈祷文。
俄博,藏语叫“拉则”,一般在山头,垒土石成堆,内埋喇嘛用辛红写有梵文咒语的柏木牌、八吉祥物、粮食、药物等,石堆上一般钉有方形木框,内插挂有哈达、羊毛、红布条等的木杆以及木制箭、剑等物。俄博,是当地山神的象征,这是藏族等地区原始本教自然崇拜的习俗,后来被藏传佛教所吸收。
藏民各地一般有自己的俄博,即保护神,在一定时候(各地时间不一,多在春、秋)村民前往祭拜。活动内容主要有煨桑、烧施食品、转廓拉(转经)和插木杆、木箭、木剑等,有些地方还有赛马、射箭等民间体育活动。
蒙古族牧民对俄博十分崇拜,凡是经过俄博的牧民,都要围着首俄博转上几圈,再取来几块石头堆在俄博上,于是俄博越堆越高。事实上,俄博是茫茫草原上重要的方向标,有了俄博的指引,即使是在风沙弥漫的天气里,也不会迷失方向。而每年7月13-15日,牧民们都会祭祀俄博。
如果你从从西宁出发,一路翻越大阪山,进入祁连山腹地。进入到连接青海与甘肃的祁连大草原,在草原的北侧,海拔3700米左右的山坳中,坐落着一座安静而又祥和的小镇,这就是俄堡古镇。
俄堡又名俄博,得名于蒙古人的敖包。敖包的最早的功能就是用来指路,以免路人在茫茫的草原中迷失方向。久而久之,就堆出一个集市来。西汉时期,河西走廊打通,峨堡镇是丝绸之路南线上的最重要集镇。西汉时期的峨堡镇,店铺林立,中西方客商们在此地交流。西汉政府在此驻军,保护来往的商人。
照片是俄堡古镇博物馆,由于需要赶时间,所以就没有进去看一看,这也是此次青甘大环线旅游的一个遗憾。
在此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俄堡镇不仅扮演着商业重镇的角色,同时也是战略要塞,多次成为西域各政权与中原王朝争夺的对象.经历过无数的摧毁和重建,俄堡不但没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反而越来越繁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一次次从废墟上重建这座古镇。俄堡城的遗址位于峨堡镇东侧的一个山坡上,整座城保存完整;它古色古香,虽然时过境迁,但雄风犹在!漫步于古城之中,耳畔时而回响起阵阵驼铃声,时而又是金戈铁马的厮杀声。
在俄堡古城门的右侧还有一座名曰“曙光”的解放军进藏纪念碑,背后是一组大型浮雕影壁,记录了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掀开了西藏历史上崭新的一页,西藏人民从此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侵略的羁绊,中华民族实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大团结。这是以第一代国家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从西藏的历史和当时的实际出发作出的英明决策和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按照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成功典范。
谢谢观赏!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
更多精彩游记。
登崂望东海
2019年10月24日星期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