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清西陵“清慕陵”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景区地址: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占地面积:45.6亩
清慕陵即为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合葬的陵寝,位于清西陵昌陵西南15公里处的龙泉峪
。慕陵在清东陵、清西陵中,规制比较特殊,基本上不遵从祖陵制度,简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规制,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没有方城和明楼。
慕陵位于泰陵和昌陵的西侧,距二陵较远。清乾隆皇帝后,清朝皇帝陵寝要按西陵、东陵的昭穆次序依次选址,父葬于西陵,子要葬于东陵,这里也有“爷抱孙不抱子”之说。
隆恩殿最为特殊,一改面阔五间的惯例,缩为三间,进深也三间,改重檐歇山顶为单檐歇山顶。殿四周设有回廊,裁撤了月台和大殿周围的栏板和雕龙头,月台上仅设铜炉两尊,不设鹿、鹤。月台东西两角有石幢和嘉量各一座。大殿正面三间都开门,殿东西两侧中间开门,其余为砖墙封闭。
这是隆恩殿的天顶,每个方格中都有精雕细刻的金丝楠木雕龙。
隆恩殿、东西配殿所有木构件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造价惊人,不饰彩绘,以楠木本色为基调,其天花、群板、绦环板、雀替等处一改传统的金莲水草案,而是用高浮雕和透雕手法雕刻上千条云龙、游龙和蟠龙(仅隆恩殿内就有木雕龙714条),三殿共有木雕龙1318条,成为清代帝王陵寝中独具风格的艺术珍品,只有承德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与之相同。
道光认为,宝华峪地宫浸水是因为群龙钻穴,龙口吐水所致,如果把龙请到天上来,龙就会在天上争水而不往地宫吐水了。于是,他命令千百个能工巧匠,用金丝楠木雕刻成许许多多的龙,布满天花的藻井、门窗、雀替、隔扇等处,造成多龙争水的场面。楠木硬度极高,故迄今不用修缮。隆恩殿内北部有三座暖阁,中暖阁供奉道光帝神牌,西暖阁供奉三个皇后的神牌,东暖阁存放谕旨。
这是隆恩殿后的石平桥三座,正在进行保护性维修。
大殿后为玉带河一条,上建青白石平桥三座,仅中路桥安有栏板。往北为一座三间四柱三楼形式的汉白玉石牌坊,取代传统的三座门。石牌坊两侧连墙,牌坊中门正面额枋上刻有满蒙汉三文“慕陵”,背面刻有汉文:“皇考宣宗成皇帝朱笔遗谕: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迩,呜呼,其慕与慕也!子臣奕詝敬录”,道光帝死后,文宗重读此谕,遂定名“慕陵”,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终生孺慕”之情,而谥法中并无慕字。牌坊的左右二门额枋则是龙凤图案,一龙居中,两凤在侧,整个牌坊面阔12.2米。
慕陵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到十六年(1836年)。是由宠极一时的大臣穆彰阿主持建造的。慕陵在选址时吸取东陵宝华峪陵寝渗水的教训,选择了高平之地龙泉峪。并根据
“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 以侈观瞻”
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女王下令英国舰队杀气腾腾地驶进中国海域,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由于林则徐等人在广东英勇抵抗,英军受挫。只好调头北上攻陷定海,直达天津大沽口。道光帝闻讯吓得魂飞魄散,急忙派琦善去天津向英军赔礼道歉。英军听了琦善的许诺,再者因为天气渐冷,担心港口封冻,只好返回南方。穆彰阿、琦善等投降派向英军乞和求饶的同时,并在道光帝面前对抵抗派造谣中伤。说什么英军北上完全是林则徐在广东禁烟造成的,甚至诬告林则徐私自与英国女王互通文书,想致林则徐于死地。昏庸的道光帝偏信谎言,于是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并下旨对林则徐、邓廷桢交刑部分别严加议处。就这样,由于道光帝的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忠臣爱国,反遭贬斥,奸佞误国,倍受赏识,为而后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埋下了祸根。
道光帝(1782~1850),爱新觉罗氏,名旻宁。庙号宣宗,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清仁宗(嘉庆帝)第二子。母孝淑睿皇后喜腊塔氏。1820-1850年在位。年号道光,习称道光帝。道光帝为挽救国家财政危机,也主张禁烟,多次下诏禁止鸦片进口,禁止自种自制。十八年(1838),他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缉拿烟贩,整顿海防,颇见成效。但英国不肯放弃鸦片贸易,遂于二十年发动鸦片战争。但道光帝战守无策,幻想弭兵息事,将林则徐革职,改派琦善与英国议和。琦善擅自与英国签订《穿鼻草约》,答应割让香港给英国并赔款600万元及恢复广州为通商口岸。
《穿鼻草约》签订后,道光帝又认为割地赔款有损尊严,又决定对英宣战,派宗室奕山与英军作战。奕山战败后,又与英国订立《广州和约》,其中规定清军退出广州,向英军缴纳600万元“赎城费”。之后,道光帝又派皇侄奕经驰往浙江,结果惨败。道光鉴于两次出师失败,转而一味求和。二十二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随后又与美、法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光帝在位期间,也曾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复书院,查保甲,但都收效不大。国内不断爆发起义。道光十一年,湖南、广西、广东的瑶民发动起义,还有山西先天教,北方白莲教和东南各省的天地会,也发动频繁的武装反抗。清朝逐渐衰落。
泰陵西南十二华里许的龙泉峪,分布着慕陵建筑群,为清西陵最西面的一个帝陵。地宫中除了葬着道光皇帝外,还附葬着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后者是咸丰皇帝的生母。道光皇帝共有皇后四名,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十八名,四名皇后中,道光帝生前册封者三名,即孝穆、孝慎、孝全三位皇后,死后由咸丰帝追封者一名,即孝静成皇后。前三名与道光帝同葬在慕陵,孝静皇后与列妃嫔同葬于慕东陵。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参观泰陵陵寝的时候,上寝台不是台阶,而是向上的锯齿状结构,攀登颇为费力。我心想“古代人有时候脑袋瓜也不好使,放着台阶不用,搞成这样?”,后来经过导游朋友解释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故意我为之。向上的锯齿状结构人在攀登时,身体必须前倾低头恭身,登台时自然形成毕恭毕敬的姿态,中国古人的确聪明!
道光帝为何将东陵已经建设好的帝陵拆毁而去西陵重建帝陵呢?这个在继位不久就大肆宣传节俭的道光帝,真的就是因为宝华峪陵寝地宫渗水、工程质量不符合万年永固的标准才把它废弃的吗?并且为了再次寻找到如意的风水宝地,不惜花费两年时间,让很多重要朝廷大员都要满世界到处去寻找,真的有必要这么做吗?
然而这些上吉之地,并没有真正令道光帝心动,相反,西陵境内的龙泉峪吉壤刚一提出来,就立刻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不但亲身前往阅视,并于当天就钦定为万年吉地,究竟是什么原因,竟使得这位“敬天法祖”、“恪遵成宪”的“模范”皇帝有如此胆略和魄力,毫无顾忌地违背祖训,勇破“昭穆相建”之制呢?
当时的人们迫于帝王的权威,为了明保其身,是不敢言语不敢猜测的,但即使是这样,道光帝还是内心发虚,因为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后来道光帝的两首诗及其注释泄露了他为什么苦费心力寻找新陵址、并且必须是在西陵的“天机”秘密。
道光帝的这些注释大概意思是说:“我因为宝华峪办理得不好,规制又违反了我的本意,不得不另外找一块好地方。特地命令禧恩等人到处寻找,经历了好几年,终于找到了这块宝地。我亲自到这里来视察,眺望四周冈恋环拱,川溆潆回,建陵的规制与我的本意十分符合。我的父母仁宗睿皇帝(指嘉庆),皇妣孝淑睿皇后安奉在昌陵,这里山川王气,毓瑞锺祥。而这个龙泉峪在昌陵的西面,相去八里左右,五云在望,一脉相承,是我特别向往的地方,也完全符合我平素的意愿。龙泉峪吉地靠近昌陵,以翠屏山为屏障,与桥山的瑞气相连接,依次排列。这是这上天赐给的磅礴的山势,这样就能深深表达我对父亲的感恩之心。”
这时候就已经明确不误地告诉我们,道光帝之所以最终选中龙泉峪,就是因为龙泉峪紧靠他父母的昌陵,可以长膝父母膝下,从此可以实现他多年的“子随父葬”的愿望。对此,道光帝的儿子咸丰帝说得更直截了当:“我皇考孝思不匮,谓斯地不独龙脉蜿蜒,且尺咫昌陵,得遂依依膝下素志。”所以道光帝为了达到自己的私愿,还是撕下了自己虚伪的面纱,将祖训、家法统统抛在脑后,好在道光帝手中握有皇权,最终不择手段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为此,道光帝在他的诗的开头就这样大言不惭、非常张狂地说道:“勿谓重劳宜改卜,龙泉想是待于吾。”意思是说不要认为把陵寝从东陵迁到西陵是劳民伤财,龙泉峪吉地是上帝赐给他的,这是天意。天意是不可违的,所以改迁陵寝是合情合理的,别人就不要说三道四的了。
虽然道光帝写这两首诗的主要目的,是为自己把陵寝从东陵迁到西陵作辩护。但是,通过对这两首诗的仔细解读分析,我们就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此发现道光帝欲盖弥彰的辩护中,透露了迁陵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想陪葬在自己父母身边,并且找到了比宝华峪更为理想的上吉佳壤龙泉峪。因此,就怪不得他在渗水问题上一惊一乍的,原来道光帝是另有所图,只可怜了当年那些承办的官员们,由于他的个人私欲,不仅耗费国家钱粮无数,还致使他们跟着一起倒霉,既罚赔钱财,又降职充军。至于到底花了多少钱,费了多少的人力,那都不是很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要让自己遂心满意。因此,从建陵这件事情上,就能清楚地看出道光帝平时所表白的“恪遵成宪”、“爱惜民力”,根本不是发自内心真实的想法。
长途汽车:北京莲花池长途客运车站每天早晨6:00开始有发往易县的客车,每隔20分钟一趟。到易县再转乘去西陵的客车(易县至西陵7千米)。
自驾车:A线:沿津保高速公路达徐水后,上京石高速公路北行,到高碑店路口下道,向西沿112国道经高碑店、涞水、易县达清西陵。B线:由天津出发,沿112国道经霸州、高碑店、涞水、易县达清西陵。
开放时间:08:00 - 18:00。门票价格:122元。建议游玩时长:2-3小时。适宜游玩季节:四季皆宜。
谢谢观赏!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
我的QQ 93115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