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研读心得

(2018-05-08 09:05:58)
分类: 教师发展

每学期一度的教材解读都是我期盼着的学习机会,本学期的教材解读大赛已落下帷幕,但余音仍缭绕在我心底,每回想一次都会让我受益匪浅。从准备过程的迷茫到心明,从聆听各位优秀教师的精彩表现到思忖自己,从上台前的紧张到渐渐侃侃而谈,从解说过程中顺幻灯片而行到层层思路,期间不断是各种豁然开朗,有关于教材方面,有关于学生方面,有关于教法方面,有关于理念方面等等,最后反思整个过程做心得总结如下:

一、深阅教材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特级教师沈重予曾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同样,各道练习题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与目标。”所以,对我们广大教师而言,要用好、用活教材,首先要认真解读教材。

二、深用主题图

 翻开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情境的设计。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基于以上认识,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用好“主题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既让学生从中感知到了数学问题的存在,又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趣。

三、留意“空白”。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感知材料,但由于受篇幅所限,教材不可能反映知识的全部,形成过程和编者的思维过程。这样就留下了“空白”,也为教师通过研读,自己去体会、理解、运用留下空间。我们实施者要能从空白处挖出“金子”,这样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有创造、有数学思想的学生。

四、生本课型

1、单元感受课

单元感受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体的感知;是一节活动课,不在乎学生学到了什么,只在乎学生有没有进行交流;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广阔的知识背景,为学生有意义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感受课,把个人的认识上升到群体的体验,形成感悟,生成思想为学生的成长来搭架子,凸显课程知识结构。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就像拎起一串葡萄,发现串起各个知识的葡萄梗,如果没有葡萄梗,那么这些知识只是一粒粒散落的葡萄粒,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对于老师来说,感受课好比打仗前站在山顶上考察,哪里有沟壑,哪里有山峦,老师要深入钻研,做到心中有数,并且按照学生所需设计出课前小研究。有助于孩子们理清了这个单元的基本思路,对今后每节课的前置作业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认识课

认识课也就是我们平常的新授课。它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前置性小研究,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认识课的课前小研究设计,要根据课本的内容,以简单、根本、开放为原则进行设计,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这种情况老师该干什么呢?我们只需要在小组交流汇报的时候,做一个认真倾听观察的巡视员,随时把握学情以及学生的讨论进程,并以此调整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剔除无效教学内容,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尽可能的用“少教”保障“多学”的多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

 3、熟悉课

熟悉课不仅仅是我们以前认识的那种新知识没有掌握好,而进行的练习课,应该是一个能力提升课,是对前一个知识点思维上的提升,不管是认识课还是熟悉课,教师一定要把握“以生为本”的原则,在课堂上要做到“三讲三不讲”:讲学生学习中的易错易混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的拓展点;讲学生解不了的困难点。凡能由学生学懂得内容教师不应讲;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提,凡能由学生学解答的内容教师不应答。

4、知识整理课:

熟悉课之后就是知识整理课。是在学习完整个单元的知识之后,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有两个内容需要学生完成。第一是对每个知识点举出自己的实例,举例子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方法,通过许许多多的例子,既让孩子明白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还让孩子明白,学习知识有什么用途,增强了孩子的学习目标性。第二是让学生找出自己的纰漏,填在“错误和提醒”这一栏中,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互帮互学得方法,解决纰漏的问题。

5、评研课

评研课和感受课一样,都是生本教学特有的类型。评研课就是让孩子在一个单元结束以后,每个人都出一份习题,把自己认为哪些地方最容易错,哪些地方最重要的习题写出来,考考小组的其他同学,相互考。然后老师收集整理,把大家共同点整理出一份新的试题,让全班孩子做。最后,让每个小组在全班汇报自己的做法,一个小组汇报一题,特别要详细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在汇报结束,邀请其他学员补充。达到全班交流的目的。评研,注重一个“评”,突显一个“研”。“评”要评得实在,评得生动,评出孩子的自信;“研”要研得深刻,研得透彻,“研”出孩子思维的火花。“评”促进了“研”,“研”又推动了“评”。这就是生本理念下数学课堂的五种课型,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每一节课都离不开课堂活动中的各种评价。因为评价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总之,对教材的钻研,我们教师要做一个明白人,在把握“生本”理念的基础上,自己细细研读教材,读出其中的学问。充分地尊重学生,让学生的风采绽放在课堂上,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深度无上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