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能否确保实验的成功,将成为探究教学的关键,它关系到能否正确得到数据,从而得出结论.所以将上述内容确定为重点。
突破方法: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获取感性知识;利用图像法可较为直观地分析得出熔化特点
教学难点:描绘和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图像。图像法学生首次学习,它是今后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确定为难点。
突破方法:在实验中观察要细致认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与数据,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实验进行分析。
三、目标制定依据:
(一)课标要求:能描述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确定了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二节,本节课是全章的重点,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的理念,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学生在初中物理课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通过本节的探究活动还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对后面学习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非常有利,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相关现象学生较为熟悉,但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学生却不了解,由于八年级学生才学物理不久,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都还不是很很强,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应通过多种方法,适时引导,另外增加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变化规律的多媒体演示增强直观性和规律性,可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
本节课以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起点,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探究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物理知识的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利用多媒体的展示实验现象的直观性,使学生对熔化和凝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师以引导者、共同学习参与者的身份来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合作、科学家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
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确定学法主要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五、目标实施:
(一)针对知识与技能目标,设置以下场景:
场景一:动画展示正在喷发的火山;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场景二: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点明课题: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变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
引出问题: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本课设计中用多媒体的方式引入大量生活中物理,从这些感性素材中概括出物理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针对过程与方法目标,设置以下场景:
场景三:分组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1)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2)是不是每种物体熔化时温度都相同?
假设与猜想:(1)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2)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也可能是不变的。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1)教师指导学生组装实验装置。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2)八个同学为一组,每组分为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四
(3)第1小组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
分析论证:
小组评估:
交流合作:
设计意图:
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得出结论:(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固态油、松香、沥青、玻璃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场景四:多媒体展示:用多媒体模拟海波和松香的熔化与凝固过程及根据数据画出的曲线图像。进一步帮助学生分析和完善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不同点。
分析归纳:1.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达到一定的温度,二是要继续吸热
3.晶体与非晶体凝固时都要放热。但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不变,而非晶体的温度下降。
设计意图:利用实验数据来绘制图像,这是初中物理中第一次用图象的方法来表示物理过程,教师应用通过班级讨论后再进行归纳的方式,解释清楚曲线上每一个点的含义,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图象法是一种非常简洁、有效地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为今后使用图象法学习物理打好基础。联系生活实际来说明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熔化与凝固就在我们身边.
场景五:课堂小结
基本概念:(1)熔化(2)凝固(3)晶体(4)熔点(5)非晶体(6)凝固点:
基本规律:(1)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继续吸热。
(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基本技能:(1)温度计的使用技能。
(2)组装组合实验器材的技能。
基本方法: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来分析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培养学生归纳与表达能力.
(三)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置以下场景::
场景六: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鼓励的话语,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与有效的学习指导,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